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 行路难 饮酒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名片·陶渊明 作者陶渊明(365-427), 一名( ),字( ),自号( )。是( )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 》。 性格: 爱好: 喜爱的花卉: 理想追求: 代表诗作: 潜 元亮 东晋 陶渊明集 田园诗;饮酒诗; 五柳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 世外桃源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句,作者表达的真意是什么?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译:其中的生活真谛,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此中”指代的内容是“采菊”、“南山”、“山气”、“日夕”、“飞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化了“真意”所在,是物我和谐统一的意趣。 “真意”其实就是诗人结庐人境却超尘绝俗的“心远”意境的流露。 “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说一,我说二 一家之言—— 此诗的神来之笔,亦为陶诗中的经典名句。 表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境界)。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现了“心远地自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 陶诗的特点: 平淡自然而诗味隽永、富有意境。 本诗独创——情与境合,理与情融。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美酒佳肴 无心享用 喻 世路艰难 自我勉励 现实艰险 用典 执着追求 对 比 愤懑抑郁 失意无奈 希望重现 迷惘矛盾 满怀信心 用典 内 容 心 情 苦闷 失意 希望 迷惘 自信 情感线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作品简介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他与高适齐名,并称“岑高”,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 *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_---《诗词曲五首》课件2.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