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word
2009年中药行业投资报告完整版.doc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word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1.17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16:57:1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2009年中药行业投资报告完整版.doc介绍

中
药
行
业
投
资
报
告
第一部分 
中药行业相关概念与投资特性
到底哪些产品才是中药?
中药行业的成长性如何?
中药的盈利性和投资要求有哪些?
中药行业有什么特点?
第一章 中药相关概念与行业投资特性
第一节 中药的概念和中药品种的发展
对于中药的概念,业界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以下是中药专家顾进华先生的分析,很有价值:
一、中药的概念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在内的丰富的天然药材是防治人和动物疾病的主要武器。由于其中的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我国古来相沿,把药物称作“本草”。   “中药”一词的出现是在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包括西方医药学在内的近代实验科学大量涌入中国,国人接触到一类新的医药形式,在中国开始出现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医药学系统并存的局面。 由于我国古已有之的药物的应用是以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与西方以实体分析为特征的医药学所用的研究手段及思维方法不同。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间,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大地上大放异彩,西方医药学迅猛崛起。在这同时,中医药学备受责难,解放前甚至濒于被“废止”的境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现代以综合为特征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兴起,特别是基础知识日益枯竭的西医药学在药物研究和应用方面遇到重重困难的今天,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转到中医药方面,对中医中药进行研究的角度、方法、途径、甚至目的也越来越多。同时,对中药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据考证,在两千多年前即已基本确立,以《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主要标志。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中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等中药学二级学科的发展方向无不与中药概念的理解紧密相关。同时,新药开发中的中药与西药的研制思路与归口管理,以及药品质量标准中中西药物的划分及收载形式的确定,更是实实在在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  那么,中药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药物才能称得上是中药呢?一般认为:凡主产于中国,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长期为中医所习用的原生药物叫中药。这个定义中的中药能反映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内涵比较丰富,但明显缩小了中药概念的外延,只能包含部分中国的传统药物,使许多现在公认的“中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公正地找到中药概念的本质。 2、历史回顾  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中药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它不断地纳入一些新药、不断地纳入其他学科的一些于己有益的发展成果。 它从国外吸收了大量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药物。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增加收载了密陀僧、血竭、硇砂、郁金、阿魏、安息香、龙脑香、诃黎勒、胡椒、薄荷等很多外来药物;五代 的《海药本草》大量记载了当时广州一带已用、由海外传入的如檀香、乳香、沉香、苏合香等香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明朝引进的曼陀罗、番红花、番木鳖、阿芙蓉等外来药。提取奎宁的原料--金鸡纳树皮,1640年左右传入欧洲,1695年传入中国,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已载入此药。颠茄草,其叶于1809年开始收载于《英国药典》,本世纪传入我国。西洋参,华侨在美国发现了它,于是引入到中药里来,现在国内引种栽培也已获得成功。最近传入中国的还有穿心莲、水飞蓟等等。 除了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以外,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演进,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制成的化学制成品、炮制加工品亦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先秦时期,在采矿和冶金技术基础上出现了近代化学的前驱--炼丹术。汉代已能炼制适用于治病的矿物药,到晋代,炼丹术盛行,葛洪所著《抱朴子》中载有许多类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制药化学实验,客观上导致了制药化学的发展,为中药体系增添了用雄黄炼制的砒石,用水银等炼制的轻粉、铅丹、白降丹等主要以矿物为原料的化学合成药物。《证类本草》记载有“秋石”(主含尿甾体性激素)的制备法,其中阳炼法成功地应用了皂甙沉淀甾体这一特异反应。 南北朝时期开创的新兴分支学科--炮制学使得药物加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著,其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经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如“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即是巴豆的炮制方法。宋朝廷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修制、水治、火治、水火共制等制药法则的应用最为普遍。现在,制川乌、胆南星、制何首乌、制草乌、蜜甘草、酒大黄等外部形状未发生很大变化的很多炮制品已经是该药材应 用的主要形式。 修制、水治、火治、水火共制等法则以外的“其他制法”(不水不火法)中有发酵法、发芽法、制霜法、提净法、干馏法等,由此制成的六神丸、淡豆豉、巴豆霜、芦荟、薄荷脑、阿胶、白矾以及植物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等炮制加工品,其外形多已与原植(动、矿)物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药物的应用形式进一步得到了增加,其中包括酵母制剂(如六神丸)、化学单体药物(薄荷脑)等。 可见,从古至今,中药的品种、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中药不仅包括国内、国外的多种天然植、动、矿物药,也有经人工炮制加工形成的炮制加工品,更有靠化学制药方法得到的一些化学单体或混合物。因此说,在形式上,中药与以化学合成药物、天然产物及其结构的衍生物为主体的西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能笼统地按是否是天然原生药物或人工合成药物来区分中西药物。当然,也不能一律按古代本草有无记载来判断是否是中药。中药定义中没有必要加“凡主产于中国”、“长期为中医习用”、“原生”等定语。  3、中药概念的本质认识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知道,中医药学不是一种“死去的文明”的纪念品。她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在实践的考验中不断向前迈进的事实告诉我们,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个永远不会自我封闭的体系。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其本质的特征,抛却附加在“中药”概念上的种种羁绊。  只要能从疗效直接总结归纳出药物本身的独特性能(中药药性),功效用中医药学的术语和指标表述,使用时能根据理、法、方、药的思维顺序辨证配伍用药,则该药物即已被纳入中医药学体系,成为了中药。所以,在东西方医药科学技术还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今天,中药的概念应该描述为“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1、我国中西药物品种的划分问题 药物品种在划分上有很多种方法。有的以药物的自然属性为分类特征,把药物划分为天然植(动、矿)物药、化学合成药、经提取得到的药物等,还可以分为无机药品类、有机药品类、生药类和其他生物药品类;有的以与临床相结合的功能为分类特征,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等,西药分为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抗疟药、拟胆碱药等;还有的按疗效把药物分为内科用药、外科用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五官科用药。所有这些分类方法都有药物自身的客观依据,可以把一种药物比较明确地放在哪一类里。 要把一种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分得清清楚楚则是相当困难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加任何条件地判定一种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是做不到的。大黄是中医长期应用的传统药物,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西医则习惯当作苦味健胃药来使用。滑石粉在中医药系统内是清热解暑、利尿通淋的药物,而西医药则多用它来作为辅形剂。单从药物自身的属性去判定一个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越来越行不通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药物自身以外的外在因素,即人为的文化因素。随着世界文化(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各种药物可以在各种文化氛围(即各种理论指导下)得到应用, 区分中药和西药这两种带有特定含义的药物需要以指导应用的理论是什么为标准来进行。将来,很有可能有不少药物只有在应用的时候才能判定是中药还是西药。 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述的中药定义,现在已为不少人所接受。这个概念可以包容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所有形式的药物。有人认为当今是中西方文化激烈交融、互相渗透的时代,中西药物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品种上也是互相借鉴,越来越趋向一致,只要能归纳出药物的中药药性,应用的时候也按理、法、方、药的程序,那么,现在的西药都将“成为”中药。这个论断从理论上讲,并不违背中药的概念,但是,从客观上来说是行不通的。西药大多是单体药物,药品标准中一般皆先列出其结构式,言明分子量、熔点等限制条件。这类药物在讲求微观结构分析的西医药理论 指导下应用比当作中药来应用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如果机械地用西医药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中药,片面地用几个有效成分去代替中药,那么,中药的优势也会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虽然中西药物品种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它们还是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中西药物品种的特色与优势,以此作为目前划分中西药物的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什么是中药的特色与优势,在中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中注重什么样的中药优势品种。 2、中药的优势品种  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在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同样,在中药被认识、应用过程中,体现的也是这两点: 首先,中药的药性、功效都是在临床用药中直接归纳出来的。在人或动物体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输入一定形式的药物,观察综合作用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性质。这里注重的并不是片面的构 效关系,而是整体性的药 效关系,因而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客观性。中药的复方配伍,更能体现中医药学理论的整体观念。 其次,中药的应用遵照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原则,使方中药物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的综合状况 证相对应。中药复方可以随证加减,同时,由于组成复方这样复杂系统的各组分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和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生理生化拮抗、协同,使得组合整体的作用常常不是简单地等于各组分孤立时作用的总计和,而突现出一些各单组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质,使得复方能够更有力地供纠正机体的不平衡状态之用。 从成分的多样性这个角度来看,每味具复杂成分的中药材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方”。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应用也证明,许多有很好疗效的药物都是许多分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复合物,绝大多数天然药物都是这样。 在中药的研究中,成分的多样性与单一性问题在中药注射剂中反映得比较突出。中药注射剂的澄明度与药物提纯程度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要得到比较好的澄明度,现在多通过把药物进一步提纯来得到,但往往是澄明度解决了,中药以前的药性、功效也已几乎丧失殆尽,或者甚至表现出来的是与原来药物功效毫不相干的作用。虽然通过这种提纯也可以得到某些新型的药物,但当其较纯的成分作用于机体时,就不是原来那种含有多种成分的中药了,这样就失去了中药原有的特色与优势,很难针对复杂机体中一系列的状态变量发挥有效的作用。 因此,复合药物的保持在中药特色的保持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中药的优势品种主要在这些复合药物里面,包括天然药物、复方制剂(甚至中西复方制剂)。中药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也应该把重点放在以天然药物为主的复合药物这些中药的优势品种上面。 国内生药学把中药中天然或稍事加工的植、动物药材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反映了重视天然复合药物的动向。 七十年代国内的中草药运动挖掘了大量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民间草药,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多颇具成效的药物。有人把中药与草药概称为“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单味中药药材的现状。 近些年来,对民族药的整理与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虽然蒙药、维药、藏药等民族药的用药理论与中医药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但由于它们本是同出一源,且民族药绝大部分是天然植、动物药,因此,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与中药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中药部分已收入了一部分民族药,其收录形式与传统中药相同,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中药品种的又一次扩增。 以上这些只是中药优势品种发展的一个方面。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具有中药特色与优势的各种形式的药物品种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中药品种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基于我国目前两种医药系统并存的局面,认真探讨中药概念的本质内涵及中药的优势品种是很有必要的。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本国的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开展这样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只要我们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相信,中医药学必将有更大的发展,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也会更加伟大。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 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 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茛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 ,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20 余所中医学院、药学院设有中药专业,近 60 所医药学校、卫校设置了有关中药的专业;国家一级和许多省市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在开展科研和人材培养(含药剂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师、药师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药发展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才资源库。
在药材资源方面,现已知中药资源总计有 12807 种,其中用植物 11146 种,药用动物 1581 种,药用矿物 80 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发展现代中药具有了工业化的基础。这些都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中药首先属于医药,它具有医药行业的基本特点:
1.医药行业属于防守型行业
从本质上讲, 医药行业是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产业, 因此,它不存在成熟期,是一个永远成长和发展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一般高于其它行业,而且较少受经济危机影响,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据测算, 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7%,即收入每提高100元,医疗消费水平要增长137元),因此,国家经济良好时,个人收入增长将拉动个人药品需求增加;但在相反情况下,由于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因此药品需求并不会有大幅度减少,这在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由于医药行业受宏观基本面的影响较小,在国家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一般要优于其他行业。
从产品市场角度来看,医药行业有以下特征:
 (1) 产品特异性强。有道是“对症下药”,大多数药品用途专一,事关健康和生命,丝毫不可混淆,药品种类繁多、各不相同,对药品市场的分析必须十分细致。
 (2) 需求弹性小,供应弹性大。健康人一般不会因药品价格下降而多吃药,病人一般也不会因药品价格上涨而拒绝消费,尤其是在公费医疗和保险必将普及的情况下,消费者一般不太注意药品的价格变化,但是药品价格对其供应的影响却很大,一般情况下调节着供应量使之与其需求相适应。
 (3) 独特的购买行为。对于绝大部分药品来说,其购买决定不是由消费者作出,而是由医疗机构作出的,其经销渠道不同于一般商品,一般消费者也不熟悉其所消费的药品。
2.高技术性
中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 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和手段已经并将广泛的应用于中药行业。如在药物剂型方面,透皮控释制剂、新复方制剂、释药器具和制剂设备新工艺的专利文献大量涌现,新剂型大大提高了药效;在药物开发方面,化学制药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药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将是90年代制药业的重点;在医疗器械方面,该行业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与计算机科学、图象处理、精密仪器、放射科学和人体科学等密切相关。
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医药行业有如下特征:
(1) 高新技术吸纳能力强。生命和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战胜疾病、
维护生命和健康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第一目标。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
最新技术往往首先在军事和医药领域获得应用,而且几乎涵盖了所
有的重大技术成果,如放射技术、电磁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
术等,无不如此。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工程科学和技术,也率先
在医药领域获得应用并已成为未来医药行业超前发展的强大技术
支撑。因此,医药行业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
 (2) 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由于医药行业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和健
康,人类对疗效更好、更安全、更方便的新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愿
意花费更多的钱。因此,一旦一项先进医药技术得以开发,则意味
着新的市场需求,因而比较容易实现其产业化。与其他行业相比,
医药行业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比率较高,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
了医药科技的发展。
3. 高投入、高风险性
(1)高投入性
医药行业的高投入性在新药上要比普药表现得更为明显。一般,普药具有生产工序简单、投入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而新药的开发和生产则需要大量投入,而且生产工序复杂,研制期长。通常开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耗资25亿美元,有的高达10亿美元,从筛选到投入临床需要10年的时间。国外一些著名制药企业非常重视新药产品的开发,不惜花巨资研制新药,以提高产品的下场竞争力。他们的科技投入一般都能达到其产品销售总额的15%以上,瑞士罗氏公司则高达236%,医药器械公司的科技投入份额也在12%以上。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医药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2)高风险性
 医药企业经营业绩悬殊,且易波动。由于药品特异性强,市场空间主要受
其性能决定,技术含量高、性能好的药品往往有极广阔的市场和优厚的价格,开发出这类药品的企业能够取得高额利润,相反对于性能一般的药品即使价格下降也不会增加市场规模,一旦供应量增加就意味着企业效益的快速滑坡。由于一种药品的畅销周期一般只有3—5年,而许多医药企业依赖于一、两种产品,其风险可想而知,即使是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其业绩也经常发生大幅波动。 
 医药行业的高风险性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A、一种新药一旦临床中或上市后发现其有严重的副作用或药效提升有限, 
 将很快被市场取消或淘汰;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救的。
B、专利新药的垄断具有局限性和暂时性的特点。由于药品种类的广泛性,
  因此,一个企业无论如何尽其所能也只能垄断某个专利新药市场,但不 
 可能垄断整个医药市场、甚至某一类药品市场。并且由于专利具有时效 
 性,这种垄断是暂时的,一旦专利保护期限解冻,竞争优势将迅速下降。 
 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升级,药品市场也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任何 
 一种新药在市场上都随时存在救药效更佳、功能相似、价格相近的新药 
 取代的风险。 
 4高收益性 
 医药行业的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附加值的特性。一种新药 
 一旦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尽管前期投入巨大,但产生的收益也是巨额的。 
 据统计,一个成功的新药年销售额可以多达10—40亿美元;世界排名前10 
 位的医药企业利润率都在30%左右;专利产品在专利有效期内由于能垄断该产品市场,因此,在受益期内能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5. 市场进入壁垒高 
 由于医药商品与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紧密相关,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对
药品的生产、管理、销售、进口等均采取严格的法律加以规范和管理。未经等级规范论证的药品和企业很难进入药品市场。同时,制药行业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特征也加大了新企业进入的难度。在我国的医药产业政策中,也对市场进入作出了若干规定,对某些医药的生产和经营设立了特许制度,如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品前体、放射性药品、计划生育药品由国家统一定点、特许生产,并由国家特许定点依法经营;同时还规定,外资暂不能参与国内药品批发、零售业经营。 
 6. 集中程度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行业是集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首先是医药企业管 
 理极其严格,任何新药问世以前,必须经过长期、复杂的临床试验,被淘汰的可能性极大,因而新药的研制费用极高,国外研制一种新药一般要花费 2—10亿美元,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承担的,只有少数制药巨头才有能力组织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并因此在同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和获取垄断利润。当前,葛兰素、默克、辉瑞等制药巨头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行业兼并势头很猛,目前排名世界前10位的公司占到市场总量的1/3以上。 
7.成长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年均增长17.7%,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2000年,我国医药生产、销售、出口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医药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医药快报统计,全年医药生产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2332亿元,同比增长20%;医药工业销售收入1750亿元,同比增长18.4%;医药商业销售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19.4%;据海关数据统计,全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6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从以上可看出,我国医药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而在医药产业之中,又以中药效益和成长性最好。
从医药需求前景来看,目前,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随着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体制改革及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我国医药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重点是:着重于内涵发展,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投资的重点在于促进结构升级,总体上不追求数量的扩增;重点发展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和优势化学原料药。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及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推行,医药行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按照这一规划目标,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均递增速度可达到12%左右。
从全球范围看,据美国IMS战略小组预测,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保持每年7%的增长,预计到2002年全球药品市场将达4000-4060亿美元,而到2010年,则将高达6800-7200亿美元。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三分天下,形成21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
因此,中医中药行业必然吸引大量投资资金,成为21世纪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部分
中药行业现状与前景
中药行业当前市场规模有多大?
中药的具体应用市场有哪些?
中药消费者如何评价中药?
中药的进出口状况如何?
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如何
第二章 中药产业的现状
第一节 中医中药产业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 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 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中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了很大发展。他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 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李时珍长期亲自上山采药,远穷僻壤,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辟迂儒之谬论,痛斥方士之邪说,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方面的错误,才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前代一切本草远未达到的水平,这部书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不但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由 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余种,各有所长,但可称为总结性的,只有上述几书。其余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兰茂)、专记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唐·李殉)。记载食物疗法的《食疗本草》(唐.孟铣)、记载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侧重药物鉴别的《本草衍义》(宋·寇宗黄)、侧重药物炮炙的《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敩)以及便于学习诵读、翻检查阅或临症参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浚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专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 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中国古代人民关于药物的知识还收栽在许多医学和方剂学的著作中。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 孙思邈的《干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 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 朱橚等的《普济方》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 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返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veda”(阿育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Materia 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 Medica”(药物学),阿拉伯医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对古代 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16 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 260 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 400 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 12 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 110 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1935 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 270 万字,收药目 4300 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成分、效能、主治、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 21 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了古今有关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药学术的进步,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确分别开来,功效表述较准确,增加了中药剂量,以及逐渐用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源等。
    
 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27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学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 1954 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纲目》等数十种。 60 年代以来又辑复了《吴普本草》、《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的中药著作大量涌现,范围广、门类齐全。其中一批中药著作反映了当代水平: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书分四册,修订后全书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与根茎类,收载药物 206 种;三册为种子果实类,收载药物 138 种;四册为全草类,收载药物 135 种;五册为叶、花、皮、藤木、树脂、藻菌、其他类,收载药物 148 种;六册为动物、矿物类,待出。每册药物均附有墨线图、照片及彩色图照。每一药物介绍了历史、原植(动)物、采制、药材及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性味及功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附注等内容。② 70 年代由《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共收载中草药 2288 种,附墨线图 2100 余幅。各药介绍了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等,内容全面、简要。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全国中草药资源与应用。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 5767 种。每一药物分药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 19 项加以记述。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书共 25 册,收载彩绘中药的 5000 种,并附文字解说,包括基原、植物(动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内容。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了中国多民族药物 1200 多种。每一药物分民族药名、来源、民族药用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项,具体介绍了药物的基原、学名、药用部分、形态及附图、历史现状、功用,以及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此外,徐国钧《生药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 12807 种,其中用植物 11146 种,药用动物 1581 种,药用矿物 80 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①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对药性、归经、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成果。但这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②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鉴定技术已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准确的方向发展。③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此相应,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④建立了中药化学,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常用中药明确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⑤建立了中药药理学。对多数常用中药的药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利尿、降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过去不被注意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多肽等,现己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在阐明中药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检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走向现代化。
 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及早成立了药典编纂委员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 1953 年、 1963 年、 1977 年、 1985 年、 1990 年和 1995 年先后出版发行了六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 1963 年开始,药典分 “ 一部”、“二部”编写。“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另有凡例与附录的制剂通则、中药检定方法等。所收载的中药各版均有调整。 1995 年版药典“一部”共收 920 种,其中药材、植物油脂等 522 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 398 种。有关中药内容,根据品种和剂型的不同分别依次列有:中文名、汉语拼音与拉丁名、来源、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制剂等。附录的内容以及先进的检测方法等大为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一直重视药政法的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多个有关中药的管理办法,并于是 1984 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对保护人民健康,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药教育、科研事业有了空前发展。中国现有 20 余所中医学院、药学院设有中药专业,近 60 所医药学校、卫校设置了有关中药的专业;国家一级和许多省市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在开展科研和人材培养(含药剂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师、药师等)等方面发挥了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国际中医药学术会如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国际中草药学会均召开了多次。中外药学科研人员互派或应邀进行学术交流也不少。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药学在国外也日益受到重视,除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使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
   
第二节 我国民族药发展的主要成绩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我国民族药发展较快,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发掘、整理和翻译了很有价值的民族药古籍文献。已有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得到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出版了一批代表性的古籍,有蒙医药经典《观者之喜》、《方海》、《珊瑚验方》、《豪药正典》,维吾尔医药经典《金钥匙》、 《益方精要》、《医疗精要》,傣医药经典《档哈雅》等数十种经典著作;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月王药珍》、《晶珠本草》等还有了汉译本。有关部门还组织对少数民族药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初步摸清了资源分布、品种及其鉴别方法等,例如《中国民族药志》、《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等一批民族药研究专著相继出版。
2.民族药科研、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西藏藏医学院、青海藏医学院、 内蒙古蒙医学院、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藏医专业、甘肃医学院藏医专业和云南中医学院藏医专业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民族药科研人员。 各地区还设立了少数民族医药研究机构15个。此外还有一些民族药企业或民办的科研机构,对加快民族药科研、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民族药的开发与提高取得可喜成果。研制开发了一批疗效确切、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民族药,如藏药“洁白胶囊”、“六味能消胶囊”、“十味龙胆花颗粒”、“七十味珍珠丸”;傣药“傣肌松”;彝药“云南白药”、“灯盏花素”等系列制剂等。一些民族地区在民族药的研究开发和标准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相继制订了民族药地方标准,部分民族药品经国家审批收入国家药品标准。
4.民族药工业迅速崛起,成为许多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贵州省1998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余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1999年 民族药品生产企业22个,产值3个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在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占70%以上。 
 5. 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医疗、教学和技术合作关系,中药贸易已发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在我国建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已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3000多名针灸人员。1987年以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气功学会先后在我国成立,这是最早把总部设在我国并由我国担任第一届主席的两个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积极向世界各国介绍和推广中医药,并已建议各国对43种疾病采用针灸疗法。到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占第一位,我国派出的专家学者中,中医药方面也是很受欢迎的。中医药正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三节 中药研究开发现状
 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形成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天然植物药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在世界药品市场中,天然植物药的市场年交易额近300亿美元,而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制药工业先进的意大利,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物制剂品种达2000余种。法国、德国、瑞士的植物药比重也占到24%~38%。这种旺盛的需求,使得我国中药出口前景看好,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特有的疗效,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使中药走向世界,已经引起国家决策机构及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80年代以来,我国中药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从而加速了传统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据不完全调研统计,目前世界上欧、亚、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64个国家共有2122个中医药机构(中国除外)。 日本是世界上接受应用和研究汉方药较早、较好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古代经方的研究,其常用的318首方药中,出自《伤寒杂论》的就有119方之多,汉方药同样可列入医疗保险。在澳大利亚,政府及其高等教育界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并于1995年宣布开办中医硕士课程。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于1995年3月正式开办了中医五年制本科双学位课程,这是西方社会首次成功设立中医正规大学课程,中医学术地位从此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1994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并于1995年5月28日正式发布实施《膳食增补剂》法令,将草药作为增补剂。美国食品和药 物管理局(FDA)决定从1995年起将原来列为健康食品的传统中药改按药品管理,中国、印尼、中南美洲和欧洲出产的许多草药可以作为药品在美国申请注册。中药作为药品进入美国社会是一次较大的突破,将给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带来重大影响,给我国中草药及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草药已引起欧美日等国家制药工业的关注,不同规模的制药企业不断增多,1995年,美国草药市场达到184亿美元。日本是除中国之外使用中药最早、最普遍的国家,也是中药研究与发展先进的国家。目前日本有汉方药厂700多家,有210个中药方剂纳入医疗保险,约有3万人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德国对植物药及制剂的研究开发也十分重视,对银杏叶深入研究,并由银杏开发成银杏内酯制剂。德国Aroba药厂垄断了草药 的欧洲市场,现代化大型制药企业涉足草药生产与市场销售是欧洲草药发展的一个信号,德国是欧洲诸国中草药最大销售国,年销售额达22亿美元。我国中成药产量1984~1993年增加了93.6%,年均增长8.14%,销售额增长4.6倍,中药在国内中西药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达39.34%。1990年以来国际中药市场贸易额成倍增长,目前我国中药年出口额仅占国际传统药物市场的2%,占世界药物市场的0.18%。另据有关人员预测,从1993~1998年欧洲植物药市场销售规模将以8%~15%的年增长率递增,北美洲植物药市场1993~ 1998年 增长率约为12%。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中药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其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易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世界各国均给予大量的资金和科技投入。随着世界自由贸易的日益广泛,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日本,从70年代起就依靠先进科技,开展对中草药的全方位研究,药厂全面实施了GMP生产,其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大的占有率。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也都加紧投入巨资积极研究和开发天然植物药,因此我国中成药生产和发展及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从长远观点看,保持和弘扬中药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对中药 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在疾病谱发生改变的今天,中医药对治疗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各种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老年病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治疗费用低,越来越受病人欢迎。第三世界国家为落实WHO所提出的“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完全有可能将中医药引入其医疗体系中,这对中药走向世界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中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中药资源非常丰富 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成功开发了活麝取香、活熊取胆及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项研究。对南药和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药材进口的数量和品种明显减少。 2、研究与开发力量较强 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中药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此外,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正在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建有中医医院255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3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建立了一批中药重点研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了一批骨干制药企业,以加强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仪器设备、生产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初步形成了中药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体系。自实行《新药审批办法》以来,共审批中药新药逾千个,批准生产700余种。中药剂型也由原始的丸散膏丹发展到 多种。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中药临床应用经验,中医药典籍卷帙浩繁,统计的秘方、验方达30余万首,有记载的就有6万余首,被国际上称为人种药理学的原始资料。一批中药文献数据库已经建成。 3、规范建设已经起步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以来,我国在药品研究与开发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卫生部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制定了《新药审批方法》,同时成立了药品审评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新药的审批工作,并针对中药的特点,于1992年制定了《〈新药审批方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该《补充规定》和上述《新药审批方法》对中药的分类、药物安全性的非临床实验与临床试验内容以及要求均有明确和详细规定,为我国中药规范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8年国家科委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与卫生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实验动物标准》以及1993年国家科委推行的《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实施的GLP正式启动。1982年卫生部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也在拟定中,这一系列管理办法基本规范了我国药品研究、开发与生产的秩序。 
5. 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1996年统计,全国中药工业企业1059家,固定资产原值133.4亿元,年工业总产值235.4亿元,占中西药总产值(中药和化学药)的21.5%,其中182家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5%。中药商业法人机构11360个,商业网点35339个。工业销售产值219.4亿元;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产品品种达470种,产值和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的达21个品种;中成药总产量达19.9万吨。销售收入230.8亿元,中药工业实现利润19.1亿元 ,完成利税37亿元,中药工业人均创利润1.3万元。出口创汇总值5.98亿美元,其中中药材4.63亿美元,中成药1.35亿美元。 目前,全国中医药技术人员近60万人, 00 多家专业 中药厂生产50多种剂型,6000多个品种,产量达20多万吨,中药销售网点达3万多个, 工业总产值达 亿人民币 不少厂家采用现代化质量分析仪器与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先进大型的设备仪器,如密闭粉碎机、多功能提取器、薄膜蒸发器、高速离心分离器、喷雾干燥器等,也已得到应用。  1.化学制药 2.中成药 3.保健品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信息)
2001年中草药销售预测:
按照2000年化学制药零售额完成1026亿元,2001年保守估计增长8%计算,则2001年中药在零售药店完成零售额约相当于:
1026 x (1+8%)x 55% x 37%/51% = 442.11亿元人民币。
2001年中医院完成的中药销售额大约为:
1026 x (1+8%)x (1-42.4%)x 12.5%/45% = 177.29亿元
2001年中药总销售额大约为442.11+177.29=619.40亿元
注:假设2001年医院和零售系统完成医药销售比重不变;
假设2001年化学制药销售增长率为8%,这个数字比较接近实际增长。
 我国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小, 年出口额 亿美元, 于日本“顺天堂”一年的产值 。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有12亿多人口,全国有2400多所中医院,中医病床近20万张,群众防疾治病以中医药为主,大多数综合性医院都设有中医科与中药房。传统医药对我国人民,特别是对农民群众防病治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0.7%	39%		50家中药领先企业平均产值	5.68	6.26	7.48		 (资料来源:工业统计年鉴)
行业效益: 近几年来,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年增长24%,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1999年底,我国中药工业的总产值官方统计已达到385亿元(实际为445.58亿元),约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0%(这个数字不包括民间中草药产品、销售额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产品)。1997年—1999年间,中药业产值增长率略高于同行业增长率:
表7 中药行业三年增长率统计
	1997	1998	1999	 	 全国医药行业产值增长率	19.8%	25%	37%	 	 中药制药业产值增长率	12.5%	25.1%	37.3%	 	 中药制药业产值增长(亿元)	259.62	324.82	445.98	 	  
 (资料来源:轻工业统计局) 
二、中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水平亟待提高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药了中药产品的水平。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还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 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主要是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中药饮片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在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其中一些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致使真正质量过硬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现有的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急症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还不足;新型药用辅料的生产和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没有很好解决。 2、规范建设有待完善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研究、开发和生产都必须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尽管多年以来,我国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距离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如我国虽制定了GLP条例,但还仅是试行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GLP中心或实验室,新药审评也未要求符合GLP标准;试验动物的生产和供应还不规范,产业化水平较低;刚刚出台我国自己的GCP规范,还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GCP临床试验基地;对药品的质量控制、不良反应监测、GMP要求等还不十分严格;药品市场流通 体制还比较混乱等。对中药而言,除一般的药品规范要求以外,其质量规范、安全性评价规范、临床评价规范等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特点和药品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人们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和认识,更需要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归纳,使之上升到规范的高度。 3、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 中医药理论是以我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而建立起来的,它与以客观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目前尚难以说明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中药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的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够深入。中药信息系统建设还很薄弱。 4、产业规模需要扩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中药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工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型企业达1018家,占96.1%,达到GMP标准的不足10%;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70年代的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5、应用市场需要开拓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主要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在医药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对此还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导致出口秩序混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形象。对新兴的OTC市场缺乏认识,在传统的营养保健产品市场上又因产品的质量、包装等问题而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此外,在慢性病、疑难病等领域中还未充分发挥中药产品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中药出口已遍及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各种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因此,人们认为中药是发现新药的富矿,制药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严格进行药学、药效学与临床研究,传统中医药就可以迅速走向世界,而二十一世纪也必将成为传统中医药的世纪。 1. 日本; 2.韩国; 3. 中国; 4. 其他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
2000年中药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6.64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快于进口,今年出口5.54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7.7%,进口1.1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6.9%,比1998年增长13.7%。
表8 中药三年出口数字比较
年份	1995	1999	2000		出口额	7.7亿 $ 	5.14亿 $ 	5.54亿 $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年鉴)
一、出口
1. 2000年之前出口下降
1996年北京出口中药1068万美元,此后连年下降,1999年比1996年下降21%,2000年1-11月只出口52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1%。全国其他地区中药出口形势严峻。
2. 2000年以来中药出口形势好转
2000年中药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6.64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快于进口,今年出口5.54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7.7%,进口1.1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6.9%,比1998年增长13.7%。业界认为这可以当作中药出口春天来临的信号。
出口药品构成分析
 表9 中药出口药品构成 
 产品	出口额	增长幅度	占中药出口比例		中药材	3.49亿美元	5.6%	62.9%		鲜蜂王浆	1657万美元	28.7%	 --	 	黄芪	854万美元	77.9%	 -- 		枸杞	897万美元	55.2%	 -- 		甘草	987万美元	44.9%	 -- 		西洋参加工贸易	3445万美元	-9.6%	 -- 		人参	1647万美元	265.3%	 -- 		冬虫夏草	241万美元	-60%	 -- 		中成药与保健品	8176万美元	13.7%	14.76%		清凉油	13.7万美元	19%	 -- 		片子癀	889万美元	13.5%	 -- 		其他	5721万美元	14.5%	 -- 		植物提取物	1.14亿美元	10%	20.57%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年鉴)
主要结论:
中药材仍为出口主角,但出口比例有所下降:1999年64.7%,2000年为62.9%;
大宗品种平稳增长,濒危野生药材大幅下降,如冬虫夏草;主要原因是政府加强了对濒危野生药材的出口管理;
人参出口数量增加, 价格大量回落,达到53.3%,显示供应竞争加剧;
中成药与保健品开始止跌回升;植物提取物仍然保持快速增长。
 中药出口的突破口仍然是营养保健产品,这大大限制了中医药的应用前景,对重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远形象定位和市场拓展不利。我国中药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加强中医药医疗保健功能和理论的宣传。
1)2000年以前出口下降的原因
中药出口下降主要是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进入国际市场困难。我国的中医药理论因历史文化差异很难在西方社会得到理解和应用,中药类商品难以作为药品进入药品主流市场,出口中药首先意味着要推广中国文化。
二是中药在西方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对中药理解太少,专家对中药的药性和药理理解不够。消费者在心理上对中药不信任。
三是国外严格的质检标准及对中药的禁忌,影响中药出口。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不象西药容易鉴定,国外对中药进口都有严格的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很多国家对中药成分有很多禁忌,这也往往是我国许多企业生产和出口的盲区。
四是部分国际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使中国中药出口市场萎缩。由于历史传统。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是较大的中药出口竞争对手。他们凭借科技和资金的优势,积极开发中成药,抢占国际市场。
我国中药在产品包装、质量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导致大陆出口中药的价格低廉,利润率很低。甚至往往停留在出口中药原料的水平上。
2)中药出口增长的背后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有:
首先,回归自然的世界性大气候,给开发传统医药市场带来良好机遇。天然药物以其毒副作用小和抗药性小而越来越得到重视。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开始重视对中医中药的研究,而中药的疗效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认同 . 加上主要市场需求的强劲恢复,对中药出口形成了大力拉动作用。
其次, 西方草药市场的发展,为中国中草药的进入创造了条件。由于北美、西欧消费者日益意识到西药的局限性和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西方草药市场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目前市场总值已经达到50亿美元,这为中药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 欧盟已经认识到中药在某些疾病上的特殊疗效,因此计划在即将制定的药品法中, 增加关于中药的内容,这无疑为中药国际地位的确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第三, 加入WTO将给中药出口扫清一些当地市场保护壁垒。加入WTO后,一些国家将不在可以继续使用非关税手段阻挡我国中药进入当地市场。我们应该加快改进宣传方法,加强对中药和中医的宣传,扩大国际声誉。
内部原因,主要有:
我国中药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同时质量又相对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了一批有较强竞争里的企业,如西安天诚、北京金可、湖南宏生堂等,增强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与竞争力。
其次,我国中药现代化工程与中药国际化的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现代化的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企业无论在生产还是在科研水平、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最后,国家对中药出口所给予的优惠与支持,如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科研资金支持等。
中药出口,目前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首先,应该把握不同国家传统医药市场的准入条件,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相应的策略。
其次, 消化吸收国外在中医化学、药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提升我们产业的水平。
第三,要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用高科技手段改造现有中药的生产工艺和品种,以符合国外医药法规的要求,扩大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
最后,改善出口结构,提升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出口途径。除了以药物形式出口外,还应该以食品、添加剂、保健品乃至化妆品等多种形式出口。
二、进口
1)中药进口形成对国内市场的一定压力。
自1998年起, 我国第一次出现中成药进口超过出口量的情况;1999年第一季度,我国中成药出口量又比1998年同期下降了30%,而中成药进口量却增加了3倍;2000年, 洋中药进口量又继续增加。
2)洋中药的一些特点:
洋中药占领高消费层次
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赖小平和陈建南副教授等,进行了半年多的研究。他们选择了北京、广州这两个进口药较多的口岸, 收集了市场上销售的 进口注册中成药及植物药制剂50多种进行分析发现, 目前进入我国的洋中药,产地以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居多,他们剂型多样,片剂、胶囊、注射剂、外用油膏都有, 从疗效看, 以治疗轻浅病症和慢性病如心脑血管、肌肉骨骼、生殖泌尿等系统的疾病为主。与国产中成药相比,这些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简单明确,服用剂量少,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以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某类药物为例,同是划分制剂, 瑞典制造的每日服量单价相当于国内产品的4倍。按同样中国传统配方生产的保济丸, 广州产的每盒20小瓶定价8元多,香港产每盒10小瓶要26元。
“国内同类中成药确实与进口的有一定差距, 原因主要是药材本身的质量。不过,他们的原料如果贵3倍,虽然疗效不一定能高1倍, 但价格肯定要贵5倍甚至更多。”陈建南说,“洋中药为什么在我国有市场?因为它们确有过人之处, 他们所做的基础研究比我们细致,每批产品质量都标准化;他们的配套产业也比较先进, 药材从选种、育苗开始有全程质量跟踪;在经营上他们善于策划每种产品的定位, 比如日本和东南亚, 买进我们最好的药材,用上精美的包装,去占领高消费层次。跟他们相比, 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高档中成药品。
洋中药尚未对国产中药构成威胁
有报道称,我国近年每年进口中成药达10亿美元之巨。但赖小平、陈建南等调研发现,洋中药在医院、药店目前实际上数量并不多,这可能因为洋中药价格昂贵, 所以款额大而数量不大, 也只在少数高输入人群消费, 这就与国产的中成药定位错开。因而, 并不能认为洋中药目前对国产中成药形成了冲击。
在广州有60多家连锁店的健民药店,其经理陈耀坤介绍, 洋中药在他们的店面中最多只占1%的销售额。“进口中成药太贵, 我们不会进太多”。
而目前进入我国的洋中药, 以日、韩及东南亚国家最多。日本药业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质量控制等虽优于我国, 但他的主体产品是根据我国的古代名医的经典方制成的“汉方药”。对中国市场来说,汉方药已缺乏新鲜感;在日本国内, 由于经济原因, 汉方药已面临从医疗保险行业被挤出去的危险,因而将出现萎缩,作为一个对手, 日产中成药缺乏进攻力。韩国出口的也是汉方药,但他的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已经逐步落后于我国。东南亚与港台进入大陆的是传统中成药, 如万金油、保济丸之类, 也难有跨越式的发展。因此,若从冲击市场的效果判断,洋中药还不能对国产中成药构成威胁。
然而跨国医药巨头却对中国中药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巨头以往以经营西药为主,不大重视植物药,可是近年西欧诸国普遍加强了植物药、传统药特别是中医中药的研究, 其植物药销量已占全球最高份额。现在世界制药20强都在积极介入中药和天然药市场, 为了获取当地丰富的植物、微生物资源,他们有的向哥斯达黎加政府支付百万美元酬金,有的与墨西哥政府商议进入玛雅人的地区;泰国刚刚发现一种植物对女人丰胸有明显作用, 就有他国制药公司进行掠夺式采挖。美国不久前更在网上公布了详尽的“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鼓励支持其大财团进军这个行业。这些公司具有庞大的科技实力、财务实力和跨国经营规模, 有国际营销网络和品牌效应,对于中国传统中医药行业来说,这些公司才是明日的巨无霸级对手。
3)应对措施
如何抗击洋中药的进攻,国内专家们有许多对策。最集中的意见是必须壮大自身的力量, 加速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 诸如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配套产业的规范化、现代化、提高市场运作的技能等。不过,政府在中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中, 也应该起到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角色。
在欧洲,市场保护是一种客观存在。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草药及其制剂,注册条件是相当宽松的, 特别是已上国家药典的草药, 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证明对人体应用安全, 就不必提交药理、毒理资料。如法国,草药注册就比非处方药的市场投放许可简单得多, 只需在包装上注明“传统上用于 … ”字样即可。但在我国, 中药注册与西药是一视同仁, 都要经历严格的报批程序,这有规范药品市场,保证药品质量的正面作用。但对药品的进口, 我国却专门有一个“进口药注册程序”,这程序要比国内报批中药新药简单得多。“从符合WTO对等原则出发, 为了名正言顺地保护本国市场, 对任何天然药及其制剂应当与国内报审中药新药一视同仁, 不应该有什么异常的程序,甚至应该附加有关生产规范的现场验证, 因为那些厂商平常不在中国政府的监管之下。我国中药进入外国市场要入乡随俗,洋中药进口当然也要同国内企业一样享受“国民待遇”。
中药产业发展问题最近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计委准备开始实施对现代中药的数十亿元的专项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和中医药管理局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与此同时, 国家又即将颁布施行“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建立60个重点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师范基地,从源头上加强中药质量控制。
当然, “师夷长技以制夷”,吸取洋中药开发模式的精华,拓宽中药新药的开发思路,也是一条中药选择。比如,德国等虽然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 但靠用植物的标准提取物直接制成药剂, 简明有效。美国一些公司将绿茶提取物与大蒜、人参等组合,成为复合制剂,也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
必须看到, 我国中医药也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最大的就是洋中药普遍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是唯我独用的利器, 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 以疑难病、慢性病、免疫性疾病和养生保健等作为突破口, 开发中药新药和中药功能食品。
第六节 医药商业与药品销售渠道
我国不存在药品分类专营的问题,医院和药店大多中西药同时经营,因此在统计医药销售和医药销售渠道时,没有分成中药和西药两类。
一、医药商业
概况: 医药商业随着医药业的发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非处方药市场的打开,使医药商品销售额迅猛上升。1999年医药商品销售额实现1216亿元,同比增长8.5%。
企业规模:目前中国持证的医药经营商有13万多家,包括医药批发商1.65万家,医药零售企业11.5万家,其中亏损的医药商业企业1998-1999年间始终维持在35%以上。
医院承担绝大部分药品销售工作。全国医疗机构的现状是:截止到98年底, 我国共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5,219家,乡镇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17万多家。据卫生部统计,97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4045家,经费总收入为82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423亿元,占51.6%。其中门诊收入中药品占61.4%,住院收入中药品占49.7%。
二、医药销售渠道
一)渠道构成
目前我国从事药品零售的渠道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
在我国药品零售渠道中,医院承担了药品销售的绝大部分,但近年来比重有所下降;而零售药店承担的销售比例目前已经获得较大增长,但在较长时期内,医院仍然为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由于过去医药存在定价虚高现象,加上销售回扣比较高,吸引了一些超市、商店进行销售。但这些渠道承担的药品销售比例非常小,销售的品种主要为保健品和感冒、皮肤用药、外伤用药等,占其销售业务比重也非常小。不过近期上海的许多连锁超市和商场开始同医药生产企业签约,开始加入药品零售服务的竞争。
 二)渠道规模
目前中国持证的医药经营商有13万多家,包括医药批发商1.65万家,医药零售企业11.5万家,其中亏损的医药商业企业1998-1999年间始终维持在35%以上。 2000 年我国药店总数11.6万多家。
 全国医疗机构的现状是:截止到98年底, 我国共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5,219家,乡镇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17万多家。据卫生部统计,97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4045家,经费总收入为82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423亿元,占51.6%。其中门诊收入中药品占61.4%,住院收入中药品占49.7%。
三)渠道分析 
 1.医院
药品销售占医院收入比例:
表10 (部分)医院销售收入构成: 
 项目 	 比例 		 药品收入 	70%		 设备诊断费 	20%		 医疗技术费 	10%		  (资料来源:重庆晚报)
医院承担药品零售市场份额:
全国医药系统内医药商业对医疗单位的年销售额达到 400多亿元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71.4%	48%	45%		 中医院 	16.1%	15%	12.5%		 零售药店 	12.5%	37%	42.4%		 
2)药店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各地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完善,医药零售以其周转快、效益好、税收优、经营灵活、服务方便,进入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3)医院的冲击
由于零售药店的冲击,医院经营与药品销售方面发生了下列变化:
医药价格公开,医院惧于公众意见,进口药比例有所减少;
医院日门诊数、住院床日数、用药水平出现回落;
平均处方值回落17.62%;
医院用药价格有所回落,以应对零售药店的价格竞争。
4)当前问题
企业多,但绝大多数规模很小,人员规模小,营业面积小, 经营品种最多上千个。全国药店一年的销售总额不及美国最大一家药店CVS一年非处方药的销售额。
表12 美国排名前列的连锁药店1998年营业状况一览 
 公司名称	分店数量
(个)	年销售额
(亿美元)	处方药年销售额
(亿美元)		 Cvs Corp.	3930	108	106.78	 	 Rite Aid Corp	3783	85.8	77.30	 	 Walgreen. Co	3058	113	98.13	 	 Wal-Mart Store Inc.	2652	91	62.30	 	 Eckerd.Corp.	2648	 	 80.78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商业协会)
显然, 面对2003年起药品分销服务的全面对外开放,零售药业必须做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医药零售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就是药店连锁。我国5 年多的经验也证明,连锁药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 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药店连锁经营
1995年, 美国最大3家连锁药店有5600多个门店,只用了4年时间,门店数量就增加了一倍。我国重庆和平药店1997年只有14个门店,短短三年就增加到300多个。
连锁经营是国家所提倡和推行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中药内容。连锁药店的扩张,将分化、瓦解市场游离的小药店;好的经过改造纳入流通体系,不符合要求的将被淘汰出局,进而达到规范药品零售市场的目的。
一)连锁药店现存问题
1.连锁仅仅限于各地区之内,连锁企业门店数和规模经济仍存在很大差距。(见上表)
跨地区连锁仍然面临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当然,多年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连锁药店已经崛起,做大医药零售, 迎接入世, 已经有了初步竞争准备。
2.地方保护盛行:打破药品流通“地方保护” 
 据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近年来,一些地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机构对外埠生产的药品在进入本地区销售前,以“送样检难”、“注册审批”、“准销登记”等方法限制外埠药品进入本地区销售,致使药品 领域的正常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状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了《关于不得以任何名义限制或排斥外埠生产的药品进入本地区销售的通知》。 《通知》说,药品经依法批准生产后,即获得了在全国市场流通的资格。以上种种限制、排斥的做法,既没有法律政策方面的依据,也不符合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市场的要求,与当前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相悖的,必须立即停止。 据上海浦东新区监察局、工商局、经贸局、社会发展局等有关部门对全区44家医院5年多来采购药品的踊跃检查显示,这些医院一共采购了13多亿元的药品,没有合过一次回扣;冒牌药仅有一例,已作了及时的处理。实践证明,浦东新区创办的药品采购信息中心,确实是治理药品进入医院渠道的回扣风和制止假劣药品坑人的好办法。 长期以来,一些药品生产和经销单位利用回扣、赠送实物、提供免费旅游等不正当手段,向医疗单位推销药品甚至假劣药品,已成为我国各地久治不愈的一大顽症。仅据浦东新区5家医院1994年的明账统计,回扣金额高达580万元,其中有一家医院一次就收受回扣现金30万元。从1990年至1994年的5年间,浦东新区发生了数十起假药、劣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案件,后果十分严重。 1995年1月成立的药品采购信息中心,试图从采购环节入手来治理这个顽症。“中心”是一个既不参与经营也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它的运作方式是: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新区所辖44家医院全部到“中心”采购药品;持有《药品生物(经营)企业合格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药品生产和经销企业,可自愿进入“中心”,由“中心”将供销信息(包括生产厂、药品品牌、价格等)输入电脑,供医院择优选购,公开竞争;政府卫生行政、药监、药检等部门和监察局在“中心”设置专人,对购销过程进行监管,发现不正当经销行 为和假劣药品,立即查处并将有关生产和经销企业逐出“中心”;“中心”还每月一次将双方成交的品种、价格、数量等信息汇总、分析,反馈给卫生行政、监管部门及医院院长,以便检查和杜绝场内无回扣、场外再返还的现象。5年多来,“中心”先后逐出6家经销冒牌药、偷漏税的违规企业。目前,全国进入“中心”的药品生产和经销企业共有40家;新区44家医院所需药品,除某些特种药外,全部购自“中心”。 “中心”运作方式的实质,是将药品进入医院的渠道公开化,既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又为卫生行政和监督部门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抓得住的管理机制,这就制住了“黑箱”操作的不正之风。医院院长们都说:一是减轻了对采购员和有关医生被“拉下水”以及假劣药危害患者的担心;二是减少了销售员上门软磨硬泡推销药品的干扰;三是再也没有医护人员被经销单位拉去免费旅游,使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有了保证;四是采购费用降到了最低点。 5年多来,44家医院一共节省了采购费用1.3亿多元;以往居高不下的药价,这5年多来出现了连年下降的好势头,其中前3年每年递降7%以上。一些生产、经销单位的厂长、经理反映,进“中心”以来,销售成本有所控制,大家凭真功夫竞争,公平合理。 “中心”问世以来,得到上海市的各级纪委、监察部门和政协的支持,他们认为,根治回扣风和医院药价居高不下的顽症,光靠医务人员的道德、觉悟是不行的,更 的是要靠机制。药、医分家,是个好机制, 加快施行 。
 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提出的一个评价疾病对人群危害程度大小的指标,并在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首次应用于评价全球疾病负担( 表)。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疾病模式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传染病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党和政府一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我国的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使曾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必须看到,传染病仍然占据四分之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死灰复燃;同时,非传染病的比例已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现阶段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工作面临着“双重挑战”。
 表  1990年根据病因和按人口统计学划分的地区得出的DALY损失的分布(%)
  病  因	全球	非洲	印度	中国	亚洲	拉美	中东	欧洲	国家		人口(百万)	5267	510	850	1134	683	444	503	346	798		传染病	45.8	71.3	50.5	25.3	48.5	42.2	51.0	8.6	9.7		非传染病	42.2	19.4	40.4	58.0	40.1	42.8	36.0	74.8	78.4		 恶性肿瘤	5.8	1.5	4.1	9.2	4.4	5.2	3.4	14. 8	19.1		 营养缺乏症	3.9	2.8	6.2	3.3	4.6	4.6	3.7	1.4	1.7		 神经性精神病	6.8	3.3	6.1	8.0	7.0	8.0	5.6	11.1	15.0		 脑血管病	3.2	1.5	2.1	6.3	2.1	2.6	2.4	8.9	5.3		 缺血性心脏病	3.1	0.4	2.8	2.1	3.5	2.7	1.8	13.7	10.0		 肺梗阻	1.3	0.2	0.6	5.5	0.5	0.7	0.5	1.6	1.7		 其他	18.0	9.7	18.5	23.6	17 .9	19.1	18.7	23.4	25.6		外伤	11.9	9.3	9.1	16.7	11.3	15.0	13.0	16.6	11.9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百万DALY	1362	293	292	201	177	103	144	58	94		相当婴儿死亡数(百万)	42.0	9.0	9.0	6.2	5.5	3.2	4.4	1.8	2.9		每千人的DALY	259	575	344	178	260	233	286	168	117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后期,在全球范围内曾经卓有成效地得到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再度肆虐人类,传染病的流行、爆发事件在全世界此起彼伏,经常不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生育的下降和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年龄结构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疾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疾病控制面临着不同于既往的形势和任务,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伤害的防治,已成为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重点。 2 传染病流行现状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里,人类在传染病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人类仍远远不能说取得了胜利,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使人不容乐观。 首先,天花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已消灭或基本消灭的病原体对人类仍存在潜在威胁,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病原体会重返现代社会,也不能确定它们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人类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人类社会中已经消失了很久的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传染发生,就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疾病流行。 其次,新出现的传染病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新的或以前未确认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病在过去20年中相继出现。这些传染病的出现是社会、技术、生态环境和微生物自身变化的结果,这些变化常有不可预测性,阐明这些新出现的疾病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1992年10月,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出版了一篇题为《新出现的传染病:微生物对美国人群健康的威胁》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OM将新出现的传染病定义为“新的、刚出现的或药物抵抗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 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其发生在将来有增加的可能。”这样,新出现的传染病不仅指过去未确认的细菌或病毒性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也指某些已公认的疾病如霍乱、球孢子菌病、疟疾、登革热等,其重新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20年出现了一系列刚被承认的新出现的传染病,其中包括细菌性疾病,如军团病,中毒休克综合征、莱姆病,空肠弯曲菌、埃希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食源性和水源性感染,创伤弧菌、霍乱弧菌O139、螺杆菌感染,欧希菌、Bartanella感染;病毒有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HIV ;寄生虫有小隐孢子虫、卡晏环孢子球虫;脑胞内原虫、巴贝西虫新种感染;真菌包括各种霉菌、酵母菌;以及海绵状脑病如牛海绵状脑病,这种病目前还不易被归类。 同时,许多已知的疾病重新出现也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1年,一百多年来霍乱首次在西半球大流行,迅速波及到几乎每个国家,造成一百多万人发病和11 000人死亡, 80年代初,李斯特菌作为食源性病原体首次被确认继而引起了大流行,尤其影响孕妇。A型脑膜炎奈瑟菌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1996年仅在非洲撒哈拉附近地区就造成15亿人发病和16 000人死亡,B型和C型脑膜炎奈瑟菌株在发达国家城市和大学校园中引起了许多发病。肠炎沙门菌主要与蛋壳污染有关,是最常见的沙门菌型。在亚非地区,多种药物抗性的痢疾志贺菌感染造成 了大流行,其死亡率超过10%。结核病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持续的问题,每年导致几乎300万人死亡,而且药物抗性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地方出现。 耐药性的扩散导致抗生素的使用寿命缩短。耐药性也使感染者的死亡危险性加大、疾病的流行时间延长,如果不能及时研制出新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就十分困难。如果发生多重耐药性,人类面临的情况就会与抗生素诞生前的年代相似。 3 非传染病与肿瘤跻身前茅
当前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非传染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重要原因。1997年全世界死亡总人数为5 220万,其中1 53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620万死于肿瘤,290万死于呼吸系统疾病。而1997年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人数为1.5亿。在中国,近20年,人口总死亡率下降了20.05%(标化死亡率下降了31.39%),但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病却呈上升趋势。1997年全国死因顺位表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 3位死因。我国城市癌症的死亡率1973年为87.48/10万,1992年癌症的年死亡率上升至128.08/10万,20年中死亡率增加了40.60/10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依次为肺癌、肝癌、白血病及胃癌,其中尤以肺癌为甚,上升幅度达111.85%,每年几乎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常见肿瘤中,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1类是发病较高且死亡率仍在继续上升的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第2类是发病率较高,但目前死亡率稍有下降的肿瘤,如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第3类是发病率虽高,但死亡率已出现明显下降的肿瘤,如宫颈癌、食管癌及鼻 咽癌。胃癌、肝癌、肺癌三大肿瘤依次据各种肿瘤之首,不但在恶性肿瘤的死因构成中占58.85%,且目前其发病率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无疑在我国肿瘤的防治工作中应以此三大肿瘤列为重点。 就全球而言,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癌(占17.74%),胃癌(占12.34%),直肠癌(占8.47%),肝癌(占8.15%)等。 我国的非传染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城市地区高达85%以上,由这些非传染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而我国老年人口是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患病率已由1985年的23.7%增加到1994年的32.3%。城市居民非传染病现患率高达28.6% ,比1985年增加了13.9%;农村高达13.0%,比1985年增加44.44%。其中60岁以上人群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5~3倍,达42.5%~51%,即约半数的老龄人口患有一种或几种非传染病,同时其年人均患病天数是一般人群的2.2倍。而且这种情 况具有全球普遍性,据WHO的报告,有80%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发生在65岁以上人群。在70~75岁年龄组人群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其他任何年龄组都高。因此,非传染病与肿瘤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 4 意外伤害与精神障碍令全球关注 WHO 1995年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伤害,大多数国家伤害为第5位的死亡原因,我国的伤害死亡率仅次于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高于心血管疾病居第4位,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伤害的严重性在于它的常见、多发、随时随地发生,而且死亡率高、后遗伤残多,造成的总体损失最大。1990~1995年我国疾病监测资料表明,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5.247/10万,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2 000万人因伤害需要急诊处置和入院治疗。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疾病负担占17%。在各 类伤害中以自杀死亡率为最高(19.58/10万),调整死亡率为30.23%,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全世界人群自杀的死亡率(15.23/10万),大约每年4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人中;其次是交通事故(13.55/10万),车祸死亡已成为中国男性和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第1位原因,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淹死(8.77/10万),是我国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对于0~14岁孩子是第1位死因。不同年龄段的主要伤害类型不同:0~14岁以溺水多,15~59岁以车祸为主,60岁以上自杀死亡率最高。青少 年是伤害的高危人群。据推算,全国每年约有4 000万中小学生遭受各类伤害,其中需门诊或急诊治疗1 360万,住院335万;120万学生的正常功能受损,40万因伤害造成残疾;估算经济损失30亿元,缺课2.6亿日。伤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与感染性疾病并驾齐驱(分别占24%和26%),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YPLL,中国远低于美国,但伤害死亡的YPLL已赶上美国的水平。因此,世界各国把“预防疾病和伤害,促进与维护健康”作为现代医学的目的。 世界的变化多端、贫困和人口老化、竞争压力增加和社会大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和谐与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各类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等精神障碍严重威胁着人民身心健康。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精神疾病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负担:世界上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全世界(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列第5位,预计到2020年它将跃升到第2位;全世界仍有1/3的人口得不到精神治疗的基本药品;中国大陆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 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7‰、90年代的13.47‰。精神病患者已达一千六百多万人,其中重性患者占半数左右。我国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4.89%。儿童行为问题、酒与药物滥用、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自杀发生率均明显上升;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逐年增高;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障碍已上升为第1位原因。所以,注重和加强精神障碍的治疗与预防已刻不容缓。
 影响人类疾病出现与流行的因素 1 . 人口统计特征与人类行为  改变人口统计特征的重要因素包括:易感人群与老年人口的增加,移民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增大。在许多发达国家,老龄化不仅影响非传染病而且也影响传染病传播的机会,某些疾病也会使人们更易患各种传染病,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在增加,化疗使病人寿命延长但增加患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全球增加易患传染病机会的最大因素可能就是HIV传播,后者将会使几百万人处于易患各种传染病的危险之中。 天灾人祸、饥荒、难民潮、移民模式的改变及社会动乱为近年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条件。1984年到1992年,美国每年允许50~150万移民和难民进入其国内,与以前的难民潮相比,现在许多移民来自世界各个地方,而这些地方有很多常见传染病,如结核,是导致美国结核病重新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结核病人在国外出生者所占百分比1986年为22%,1996年则上升为37%。非洲一些国家,连年战乱,民族仇杀,使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易感人群增多,为传染病广泛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90年代初,白喉在前苏联的许多民族大流 行,仅1994年即发生患者47 802例,其中1 742例死亡,这是既往数10年内从未出现过的事。各种人类行为也正影响着疾病的出现,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持续上升。性革命对淋病、梅毒、艾滋病发生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发展中国家期望寿命的延长,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即使能够防治婴儿、儿童和成年期的各种传染病的侵袭,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仍无法摆脱各种非传染病的困扰。这种情况被称为“流行病学过渡”——卫生模式发生了变化,贫困国家继承了富裕国家的问题,这也被称为“双重负担”,因为地方性传染病依然存在。 2 . 技术与工业  新技术与产品很难使人想到会与疾病相关,如空调和排气扇可引起军团病,新的月经棉垫可引起中毒休克综合征,快餐汉堡包可引起埃希大肠杆菌O157:H7感染。 在过去50年里,食品的生产、加工与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新的农产品用于饲养幼小动物,这些幼小动物生存和生长有赖于不断地使用抗生素,可导致生物体耐药性的增加,而这种耐药性可以通过食物链由动物传递给人类。人类沙门菌耐药的频率1979年为17%,到1989年几乎翻了一番达31%,现在人类的抗生素耐药性是动物抗生素使用的结果。食品处理与保存方面的许多变化也影响着疾病的出现,对食品的“天然性”要求提高,相对使用较少的防腐剂或二道屏障用来阻止食品的损坏,结果,只有用冰箱来保存食品,这可导致微生物在低温下生长问 题的出现,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第二道屏障的缺乏也增加了食物处理失误的危险性,可引起一些疾病如肉毒杆菌病。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学后果,引起许多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 3 .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不容忽视。随着工业的发展,森林过度砍伐和土地利用不当以及人口迅速增加,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既引起当代人的疾病发生,也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存。必须把人类放在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中考虑健康问题。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改变影响病原体的出现。例如,雨林地带的侵蚀可导致新的病原体如埃博拉、马尔堡病毒等的暴露。而这些变化也影响着其他传染病的出现,如人口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改变和污染,发展中国家许多大城市卫生保健措施不完善也是传染病出现的严重潜在威胁。其它类型发展和土地利用实际中也带来 了很多特殊的问题。如对鹿的保护活动会引起莱姆病的出现,海滨农业开发导致致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海滨人口增长导致人类的粪便污染贝类和引起大量病毒、细菌体的传播。环境条件的变化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能导致传染病的出现,1992年到1993年美国西南部的降雨量超过了正常,结果植被大量生长,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巨增,而啮齿类动物数量的增多又可使之与人类的接触更为频繁,最终导致美国汉坦病毒的首次流行。 4 . 国际旅行与商业  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旅游人数的迅猛增加,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技术的发展对国际旅行与商业有较为迅速的影响,一个人或一种食品几乎可在24~48小时内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旅行和商业可增加病原体通过感染的旅行者,污染的食品,甚至运输车辆等到达新的区域的机会。 5 . 微生物适应与变化  人类发生很多变化的同时,微生物本身也正在变化,导致了病原体的演变,新的致病因子的增多,抗生素抵抗作用的增强,对病原体不利环境条件耐受能力增强。IOM认为抗生素的抗性作用是导致新的传染病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医院,肠球杆菌和牛结核分枝杆菌的某些菌株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多种药物抗性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在许多医院流行,优势菌株随医院的不同而不同,然而最大的公共卫生危险是许多菌株对多种药物有抵抗作用。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曾被认为是医源性感染中的一个首要问题,然而近年来,社区源性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使得淋球菌、嗜血杆菌、志贺菌、 沙门菌和肺炎球菌耐药性增强。在发展中国家,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仅用新药氟喹啉和广谱头孢菌素治疗有效。在发达国家,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菌株不断增加,在某些地区如英国此菌株仅用氟喹啉治疗有效。社区源性感染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肺炎球菌耐药性的增加,在美国的部分地区,超过20%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和10%对广谱头孢菌素有耐药性。 6 .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失败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失败是一系列不相关因素的结果,在阻击传染病的战斗中,过早的成功会导致沾沾自喜,再加上公共卫生中有限的资金和竞争优先权,常会导致本来就不多的资金由某种传染病转移到其他领域或转移到新出现的传染病上,这样,一些卫生部门将资金由诸如结核病等传染病转移到非传染病疾病或HIV上,而当结核病重新出现且又是由耐药性微生物引起的时候,有限的公共卫生活动将直接用于确保感染的个体整个病程能得到适宜的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全球许多地区卫生保健系统不完善,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这些系统逐渐过时或设计得不全面,极 易引起疾病爆发,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失败的影响可能在战争、人口变动、自然灾害等过程中更易看见。 预防为主——21世纪控制疾病发生的主旋律
从历史的发展看,许多疾病的根除主要归功于预防。在与传染病斗争中,已证明应用疫苗预防传染病有其独特的、巨大的作用,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全球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就是人类向疾病作斗争取得彻底胜利的最好证明。我国用了10年消灭了天花。从全球看,用了将近20年,实际上,只经过10年全球的通力协同作战,肆虐3000年危害人类的疾病——天花即被消灭了。 21世纪,疾病控制应放在“未病之人”的健康促进和防病上,其次,才是病人的治疗。同时,强调对残疾和死亡的预防,关注与早死、疾病和残疾有关的高危人群,并利用更多的筛检干预措施来早期检测无症状疾病,以期预防早死。 选择适当的、确实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94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所做的评估显示,通过改变个体行为可预防近47%的早死,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可预防另外17%的早死,而通过改进医疗手段,可预防的早死仅为11%。改变行为、降低危险因素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9%,仅减少吸咽,每年就可减少4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肺病和中风;健康饮食和锻炼可显著减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癌症,每年防止30万人死亡;减少低龄饮酒和酗酒可防止10万人死亡;意外伤害是青少年死亡的 最大原因,可以通过在工作场所、家庭和娱乐场所设置安全装置来预防;计划免疫可预防死于微生物感染人数中的70%;通过安全放置枪械和防止自杀,每年可减少3.5万人死亡;通过性卫生教育和安全的性行为,每年可以减少3万人死亡,并可以减少许多新生儿的HIV和梅毒感染。筛检乳腺癌和宫颈癌、定期检查和控制高血压,降低血脂,也可减少死亡。通过以上手段,每年可预防近100万人死亡。 许多躯体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溃疡病、哮喘、月经失调等所谓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干预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可发挥很好作用。即使是感染性疾病这类“纯躯体性疾病”,社会支持、心理应对、危机干预等仍然能在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中发挥其辅助作用。 21世纪,在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预料,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以及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的诞生 ,21世纪必将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 
自首例艾滋病(AIDS)于1981年6月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确认以来,艾滋病横行肆虐于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世界仍存活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总数为3340万,已死亡1390万,两数共计达4730万。1998年全世界新增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580万,平均每天有16000 HIV新感染者。在全球范围内,AIDS是十大主要死因之一。按目前发展趋势预测,在不久的将来,AIDS死亡将替代一些常见死因而进入五大死因之列。我国 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以来,HIV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尤以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必须予以高度警惕,严格控制。截至1999年9月,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HIV感染者15080例,其中AIDS477例,死亡224例。据专家估计,我国实际HIV感染者可能已逾40万。仅1998年,全国共报告HIV感染者3306例,其中AIDS136例,静脉吸毒人群中HIV感染者在1994年前仅限于云南省,到1997年已扩散到12个省。虽然我国AIDS患者不多,但发展迅猛,形势严峻,不可掉以轻心AIDS的防治已成为全世界的 热点。 自齐多夫定(AZT)--第一个治疗HIV感染/AIDS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后,抗AIDS药物的研究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国外已有14个药物上市(表1)。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有2~3个新品种上市,是抗病毒药物发展史上进展最迅速的药物,充分说明国际上为研制抗AIDS药物已投入了巨大人力、财力,以期克制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元凶。1995年以前,人们对AIDS的治疗缺乏信心,自蛋白酶抑制剂(PRI)引入临床后,迅速降低的血浆HIV病毒载量和突出的疗效,使人们对AIDS的治疗加强了信心。此后又发展了一系 列联合疗法,通过治疗确已降低了死亡率,延缓了AIDS的进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最。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对AIDS的治疗方案趋向联合治疗(鸡尾酒疗法)。一般为三联疗法,甚至有四联、六联等不同的联合疗法。 治疗HIV感染及AIDS的目的有二:①将血浆内病毒载量迅速降低到敏感检测方法的检测水平以下。②重建免疫功能。 抗AIDS治疗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耐药变株的产生。 抗AIDS治疗的药物毒性及价格。抗AIDS药物均为国外开发,价格高昂,治疗一名患者,一年需1 5万美元,非发展中国家患者所能承受。积极开发新药,尤其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草药,这将为我国AIDS患者及其他发展中国家AIDS患者提供可行而有效的治疗。 成都恩威集团公司中医药研究所自九十年代开始治疗艾滋病的研究,由该所高级工程师薛永新发明研制的中药“乾坤宁”已进入实质性药物开发阶段。一九九七年以来,成都恩威集团公司投入巨资从美国引进了世界防治艾滋病权威专家公认的检测仪器和试剂,深入开展对艾滋病的防治研究,并取得中国目前用中药抗艾滋病病毒的最好效果。到一九九九年底为止,已有近百名感染者接受了中药“乾坤宁”的实验治疗,有效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其中十八名患者经过四个疗程治疗,经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检测,其体内所含有的载毒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七例的体内血浆和精液中未再 发现有艾滋病病毒。 1985年, 罗士德教授组织科技人员开始在中草药里寻找抗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到1998年底,先后对1000多种中草药进行了抗HIV活性研究,发现150余种中草药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编撰了《中草药抗艾滋病病毒活性研究》一书。在众多的抗艾滋病病毒中草药中,他们采用活性跟踪方法,重点对具有较强抗HIV的桑白皮进行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研究,并就该部分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罗教授的研究引起了中国科学院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中科院“九五”天然药物重大项目计划。随后,罗教授结合现代药理和传统医学,按照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附以其它4味中药, 组成复方制剂。在该制剂通过云南省有关医药专家的配方论证后,罗教授和科研组又进一步对组成该复方的5味中药进行优化,组成“复方SH”,同时,还研究了该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体外抗HIV活性、急性毒性等。 自今年3月开始,中泰双方在泰国清迈Sapatong医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一、二期“复方SH”治疗艾滋病临床试验。在28例接受试验的艾滋病患者中,发现有9例患者体内的HIV载量大大减少;16例患者体内的HIV载量变得稳定,表明可抑制HIV病毒;3例进入晚期阶段的病人无效;“复方SH”安全可靠,没有服用同类西药所导致的毒副作用,且价格只及同类西药的十分之一。 日本山口大学医学系山本直树教授和福岛医科大学伊藤正彦助教授组成的科研组,最近在研究中 发现,中药甘草是既能预防又能治疗艾滋病的良药。 中药甘草,又名甜菜、蜜草、美草。是一种豆科植物,生长在向阳乾燥的草原上的钙质土地以及河岸沙质地土壤中。主要产地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一带,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也有生产。中国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的甘草品质最佳。中国古今医学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一向善 用甘草。中医理论认为:甘草性甘、平,入肝、脾、肺经,它能调和诸药,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痨七伤,能润肺解毒,和中缓急。甘草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惊厥、抗肿瘤、镇痛、利尿等作用。 据化验分析,中国产的18种甘草,其中含有甘草甜素占3.63%至13.06%。此外,还含有水溶物、还原糖、淀粉、胶质等成份。在这些成份当中,对艾滋病的有效成份是甘草甜素。治疗艾滋病的甘草甜素就是从甘草中提炼出来的。现在日本正从阿富汗、伊朗等地大量进口甘草原料,用来提炼甘草甜素。 据试管实验,在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中,每毫升0.25毫克甘草甜素,细胞仍能成活生存;而不加甘草甜素的带病毒细胞几乎全部死掉。 临床实验的效果也得到证实。对东京4所医院住院的7名艾滋病患者投入甘草甜素,有6名患者效果显著:免疫活性增强,免疫功能有了恢复,病情正在好转。 甘草甜素提取容易,工艺简便,药价便宜。甘草毒性低,副作用小。长期大量服用,约有20%的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适量使用,这些副作用可望避免。 除了甘草甜素外,日本正在制干扰素、蘑菇多糖、SK818等新药,实验用 治疗艾滋病,美国正在考虑研制疫苗。在所有的这些药物中,医学家认为甘草是最理想的有前途的治疗艾滋病药物。人们相信,现代西方流行的艾滋病,将会被东方的中草药所战胜。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了69%,死亡率增长了29.4%。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预防癌症无疑是控制癌症最佳且最根本的途径。沪上医学专家呼吁,癌症预防要从生活的每一天开始。 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一代纯中药肿瘤透皮治疗系统(TTS) “博生癌宁透皮治疗贴”研制成功。这一最新剂型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誉为纯天然“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荣获国家颁发的医药科技进步 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 96 218285.0)。其具有抗癌化瘤、镇痛消肿、破瘀逐水、扶正固本 功效。博生癌宁透皮治疗贴治疗特点: 抗癌活性高 博生癌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的抗肿瘤有效组份中的高活性药物离子具有杀灭癌细胞和抑制肿瘤生长、扩散、转移的功效,为我国首创的具有“导弹”样功能的抗癌药物。 增免作用强 博生癌宁能高效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促进机体内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CSF的产生,激活肿瘤患者体内的巨噬细胞活性和NK细胞活性,激发人体自身抗癌潜能以协同攻击癌肿。 远期生存率高  博生癌宁以提高肿瘤患者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为目的,通过激发机体本元之气,协调脏腑,截断促瘤生长恶性循环,延长生存期,从而有效提高肿瘤患者远期存活率,使肿瘤患者生命再度辉煌。 不伤脾胃保元气  博生癌宁采用国际最新透皮技术,不吃药,不打针,药物透皮吸收,直达肿瘤病灶,无任何胃肠刺激作用,真正体现保护脾胃功能。为恢复患者虚弱体质,保存自身本元之气以抗癌瘤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善肿瘤患者恶病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 无毒副作用 博生癌宁透皮贴敷仅部分病人用药局部有皮肤过敏反应,无其它任何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恒定给药、透皮释放 博生癌宁透皮治疗贴是导入21世纪最新给药技术 “磁力线+Azone+天然中药”的肿瘤透皮治疗系统,其抗肿瘤有效组份中的高活性离子通过动脉走廊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运送至肿瘤病灶直至全身,如此,心脏每搏动一次即如动脉用药一次,“博生癌宁”贴敷于机体透皮区域或穴位处1分钟,相当于动脉用药60-80次!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日前通过国家验收。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居所有疾病之首。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调节异常血脂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国外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总胆固醇每下降1%,冠心病的危险下降2-3%。国外贯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降低死亡率。 我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多中心、大样本、长周期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方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全国19个省市的66家大、中等医疗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这项课题,先后对5000多例伴有高脂血症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结果表明,由北京大学研究开发的现代中药血脂康胶囊富含天然发酵而成的“他汀”,作用与国际公认的“他汀”药物相似。 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中药对冠心病进行大规模干预试验,也是我国首次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药物进行大规模的冠心病防治临床试验。由于此前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没有进行过此类临床研究,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遗传基因又与西方人群有明显差异,因此,我国进行的这项研究,对国内外都有重大意义。 课题的成功肯定了国产调脂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改变了国内治疗冠心病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药物的局面,使我国中药的临床研究水平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它对发展中医药及提高国产药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  
第四章 中药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 需求分析
一、 中国医药市场需求与供给总体态势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药市场总体需求将呈稳步增长趋势。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药品市场之一,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药品市场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由于我国居民药品消费能力有限,专利药较难推广,今后较长时期内普通药仍将是医药市场的主流。但进入 90年代后,新特药市场占有份额呈不断上升趋势,其销售额已高于普通药销售额。当前药品销售增幅表现为:合资药第一,进口药和国家新药第二,普通药居后。销售结构由以治疗用药为主逐步转为预防性药物为主。医药保健品特别是天然药品销售也在不断上升。医药市场也存在者一些严重的问题,如高回扣问题,由于价格越高回扣越多,使医药市场上存在着高价药比低价同类药更畅销的怪现象。
二、需求总量:
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全世界预计到 2002 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至40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6800至7200亿美元。目前全球药品消费的85 % 以上集中在欧、美、日等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药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购买力将有较快增长。预计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每年将增长7 % 左右。
 我国作为一个药品低消费国家,专家认为在21世纪有可能保持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
人均收入增长
需求弹性
城市化进度
计算公式:
 预测期药品需求量:预测期人口数x预测期人均药品需求量
 预测期人均药品需求量=基期人均药品需求量 x (1+预测期人均收入变动率)x需求收入弹性
 预测期人均收入变动率=[(1+预测期收入增长率)/(1+预测期人口增
  长率)] —1
 计算结果需根据老年化、城市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做一些调整。
从人口数量增长看药品需求的变化:我国人口预计到 2005 年将达到
13 . 88 亿,1998年全国药品消费总额在 1000 亿元左右,人均用药水平在80元左右。其中城镇消费总额为918亿元,人均234 . 35元;农村消费总额82 . 39亿元,人均9 . 49元。按现行全国人均用药水平80元计算,2001年全国用药总额将达到:
 1000亿元 x (1+8%)3 x 1.37 = 1725.8亿元。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今后一段时间保持6%左右的增长比较乐观,因此到2 00 5年全国药品消费需求将达到:
 1725.8亿元 x (1+6%)3 x 1.37 = 2984.93亿元
其中由于人口增长,2005年将比 200 1年药品消费净增180亿元左右。 
 农村市场的起动:
我国政府已向联合国承诺: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建立和完善不同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也已被国家列为“九五”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农村与城市用药水平的差距将逐步缩小。“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有可能达到15%的增长速度,即由1998年的人均9. 49元增加到2000年的12.55元,2001年达到14.20元,到2005年达到21.89元。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比“九五”期末增长74%,消费额增长约 100亿元。
综上分析,预计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984.93亿元,比 2000年增加1380多亿元。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速度有可能达到8%左右。
第二节 消费者调查
一、消费者构成
 表14 城乡消费者构成 (2000年) 
 	人口比例	消费比例		城乡消费者 	 约35%	80%		农村消费者	约65%	12%-14%		 (资料来源:经贸委信息中心)
二、消费者收入分析
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放缓,消费率下降。2000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左右。
公务员加薪计划,将对药品消费起到部分拉动作用。国家将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渐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加上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持续增长。 
三、消费者消费构成
1.居民购买力分流,消费资金相对减少,加上住房、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部分居民的消费流向这些领域。  
2. 国产药与进口药、合资药品的市场占有率(表15) 
国产药 	 
57.22%	 		
进口药	
13.45%			
合资药	
29.33%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
四、消费药品类别结构:
1) 对158个医药品种典型结构分析表(表16)
品种	比例	附注		抗生素抗感染药物	35.78%			青霉素类		占该类药比例42.38%		头孢菌素类		41.27%		大环内酯类		11.63%		消化系统用药	11.43%			循环系统用药	7.70%			非抗生素抗感染药	5.49%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
2)上半年销售额前十名(表17) 
 1	青霉素针		2	玛丁啉片		3	头孢唑啉钠针		4	康泰克胶囊		5	头孢呋辛钠针		6	芬必得胶囊		7	人血白蛋白针		8	达美康片		9	脂肪乳剂		10	羟氨苄青霉素胶囊		 (资料来源:南方医药研究所)
五、消费弹性分析
我国居民药品消费的弹性,专业调查结果为13.7%,也就是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00元,医药消费将增加13.7元。
当然,这个数据对个别样本不具有实际意义。
六、消费心理分析
1.买药,听谁的?
图 3 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1.医生 2.亲朋推荐 3.电视广告 4.其他		
2.“大病去医院, 小病去药房”,OTC药品消费已经步入成熟。
3.药品消费出现绿色潮流(见以上章节)
4.药品消费存在洋药崇拜
虽然中国医药市场国产药总体上占据销售额排行榜首, 但这主要是因为进口药和合资企业生产药品在国内品种还不多,如果考虑单一品种,则进口药和合资企业药的销售量与销售额都明显高于国产药。
5.消费行为趋于理性,盲目消费减少。
6. 精神病存在误区:
 Eli Lilley 公司生产的抑郁症药品P rozac 在美国一年销售21亿美元,在亚洲只有530万美元;另一种精神病药物 Zyprexa ,在东亚一年的销售额仅仅550万美元,在美国有21亿美元。GW公司生产的抑郁症药品 Paxil( 也叫 Seroxat) 在美国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在人口两亿多的印尼,销售额只有20多万美元。通过下述几个因素的分析,可见亚洲人对精神病的医疗存在心理误区:
亚洲消费者一般认为精神病是一种耻辱, 或是鬼神附身,是没有药物的,病人很少用药。而在美国,病人对精神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认识比较科学和积极,同时精神病医生的普及率也非常高。
精神病医生缺乏:人口6200万的泰国有精神病医生300个;在美国,每100万人口中有精神病医生120个,在纽约则高达500个。
发病率相同:亚洲同美国等世界其他地区的精神病发病率是基本相同的。成年人的精神病发病率大致为3%。亚洲有20多亿人口, 美国仅仅有2.36亿。
七、消费地域分析 
药品消费具有地域性差异:
药品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有密切关系。从整体上看,我国医院用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城市,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药品消费占全国的45%,而华东三省的消费则占全国总消费的33%左右。
表17 1999年不同地区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较表 
 人均年医疗保健支出:			全国平均	245.6元		300元以上地区	北京513元;浙江436元;广东356元;上海346元;宁夏317元;青海303元;天津303元		200-300元间地区	河北285元;辽宁280元;黑龙江277元;陕西260元,四川203元,共17个省、区、直辖市		200元以下地区	内蒙192元;福建161元;海南172元;江西108元		  数据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药品销售的地区差异加大,继续向沿海发达地区倾斜。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北京6省市占全国医药时常的60%。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高, 居民对健康和保健的投入和关注水平比较高,因而消费也高;同时由于用药观念新,国际上的新药品也大多及时在这些地区上市,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用药水平, 同发达国家的消费质量差距在缩小。而经济上欠发展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大众收入水平比较低,加上医疗保健观念的落后,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原因,医疗信息落后,医药流通体系不够发达,这些都影响了当地的医疗消费水平。
八、消费结构变化:
近年来,由于大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国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药品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以美国为例,美国一家高科技调查公司最近汇总的一项美国高血脂药品市场调查报告指出,为防止高血脂转变成高血压,美国医治高血脂药物市场将迅速增长。报告说,1999年美国需治疗的高血脂患者为2400万人,高血脂药物市场规模75亿美元。2006年患者数量将增加到2760万人,药物市场规模将扩大到13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8%。
家庭常备药品和保健品:
感冒药是城市居民首选的常备药品,在2000年,84%的人服用过感冒药;紧随其后的是止咳药、止痛药、肠胃药、皮肤病用药和眼药,使用率见下表:
  表18 家用常备药品名单
名称	占有率	 	 感冒药	84%	 	 止咳药	60%	 	 止痛药	36%	 	 肠胃药	34%	 	 皮肤药	32%	 	 眼药	2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国家统计局对2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营养保健品和减肥食(药)品也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分别有26%和5%的居民购买过营养保健品和减肥食(药)品。其中上海、杭州的居民更喜欢进补, 北京居民则有更多人为肥胖烦恼。
最近中国医药工业协会对158个重点品种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今年国产药品销售出现转机,总体比去年上升7-8个百分点,达到50%的市场份额,一改过去在洋药品面前节节败退的局面。价格较贵的合资(独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基本与去年持平,进口药销售比去年下降近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糖尿病、心血管病与肿瘤已经悄然上升为主要疾病。这一情况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十分相似。反之,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开始下降,反映在用药情况上,今年国内抗生素类药物的总销售额约占全国药品销售总额的27%,首次低于30%。
2000年药品市场的好转与新的医改制度有关。“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颁布后,国产药因为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与合资、独资企业药品价格相比,国产药品价格仅为其1/3-1/10),故持医保卡看病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国产药。这透露出国家对国内医药生产企业的政策性保护与支持。今年国内用药情况的新变化是肿瘤疾病发病率急速上升,卫生部公布全国癌症发病率已上升为每10万人258例,比80 年代上升了一倍,这拉动了国产抗肿瘤药物销售的增长。
表19 2000年12月广州市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金额排序(前30位)
(包括保健食品)
排序	药名	排序	药名		1	酸痛灵喷剂	16	奇正消痛帖膏		2	贺普丁片	17	丽珠威片		3	安宫牛黄丸	18	黄道益活络油		4	新蚨满灵霜	19	日夜百服宁片		5	红常青羊胎素胶囊	20	复方丹参滴丸		6	维宏片	21	咽炎片		7	施捷因注射液(GM-1)	22	洛赛克胶囊		8	骨筋丸胶囊	23	红桃K生血剂		9	保列治片	24	脑轻松胶囊		10	排毒养颜胶囊	25	补肾益寿胶囊		11	百消丹	26	金嗓子喉宝胶囊		12	络欣通片(舒血宁片)	27	高尔胶囊		13	云芝多糖胶囊	28	太太口服液		14	(外销)片仔癀丸	29	李时珍补酒		15	余仁生保婴丹	30	康阴洁阴道泡沫消毒剂		注:资料摘自《中国药品零售分析系统报告》,该报告的数据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家药店(包括部分连锁店)。由于样本数量有限, 数据仅供参考。 
根据南方医药市场研究所对全国600家药店产品销售的汇总分析,2001年1月份销售金额排行第一位的为保健药品,占药品销售总收入的25%;而销售收入排行前三位的产品中,有两位为保健药品占据。(参见附录) 
而在治疗性药品中,当前农村和城市中致命疾病的排序最新变化为:
表20 1998年我国前十位死亡原因排序 
 排序	城市	死亡率
(/10万)	农村	死亡率(/10万)		1	恶性肿瘤	139.28	呼吸系统疾病	142.06		2	脑血管病	137.72	脑血管病	113.05		3	心脏病	106.58	恶性肿瘤	105.57		4	呼吸系统疾病	86.84	心脏病	80.07		5	损伤和中毒	28.73	损伤和中毒	69.22		6	消化系统疾病	18.65	消化系统疾病	24.80		
续表 1998年我国前十位死亡原因排序 
 排序	城市	死亡率
(/10万)	农村	死亡率(/10万)		7	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病	17.1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020		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7.15	肺结核	8.52		9	精神病	6.96	新生儿病(以出生活产数为分母)	1171.33		10	神经病	5.83	传染病(除肺结核)	6.49		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数比率	
91.93%	
——	
91.43%	
——		 ( 资料来源:卫生部统计资料)
九、中药、西药的消费者比较调查
目前消费者对我国中成药的现状是否满意?对中成药的购买情况如何?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西方植物药的呢?
广东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在2000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城市的消费者共计1022名有效样本进行了入户访问。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过去一年内曾自购药品的消费者。调查结果如下:
1.中药西药各守一方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四城市所有白购药品的消费者中,购买过中成药的比例为82%,购买过西药的比例为93%。其中在北京和成都,西药和中成药的购买比例接近,而在广州,购买西药的消费者比例明显高于购买中成药者。从消费者的年龄特征来看购买过中成药的消费者比例在45—55岁的年龄段中最高,而在18—25岁的年龄段中最低。
从各类药品的购买情况来看,对于感冒药,抗菌消炎药、防止头痛药,治疗胃痛及溃疡药、解热镇痛药,购买过西药的消费者比例明显高于购买过中成药者。而对于咽喉炎用药和止咳、祛痰药,购买过中成药的消费者比例则明显高于购买过西药消费者的比例。
2.中成药“克”的是感冒
本次调查揭示,中成药并非像传统中给人的印象那样,多用来治疗慢性病。在四城市所有购买中成药的被访者中,53%的消费者用于治疗急性病,38%的消费者用于治疗慢性病。
从消费者的患病种类与中成药的关系来看,74%的消费者购买中成药用厂治疗感冒,65%的消费者用于治疗咽喉炎,此外还有用于治疗头痛(29%),气管炎(26%),流感(25%)和消化、胃肠不适(21%)。
3.中成药以安全吸引购买
中成药最吸引消费者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安全性,在消费者选择中成药的最重要的原因中,42%的消赀者为“中成药最安全”。
另外有28%的消费者为“中成药的效果最好”,19%的消费者为“中成药治疗彻底.停药后不易反复”,5%的消费者为“讲不清楚,我就是相信中成药”,4%的消费者为“医生或朋友推荐的”。
4.广告不是万能的
在消费者了解中成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各种途径中,排在前5位的依此是“医生介绍”,“朋友或家人介绍”,“电视广告”、“药店售货员的介绍”和“报纸广告或知识宣传栏目”。而在影响消费者选择中成药的各种因素中有36%的消赞者是受到医生推荐的影响,26%的消费者受到家人或朋友的影响,14%的消费者属于一种习惯性购买,9%的消费者受到广告的影响。
从消赞者对中成药广告的态度可以看出,广告虽然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但单靠广告还远不能建立消费者对药品的信任度。有75%的消赞者认为“在买药品时首先选择大家都熟悉的牌子”,64%的消赀者同意“更喜欢购买打过广告的厂家生产的药品”,但只有40%的淌资者认为“如果一种药品的广告作得多,它的可信度应该比较高”, 39%的消费者认为“广告对我有很大影响”。
5.对中成药效果多数满意
就当前消费者对中成药的评价来看, 90%的消费者对中成药的效果表示满意, 89%的消费者对中成药的安全性表示满意,但只有50%的消费者对中成药的价格的合理性感到满意,37%的消费者对中成药的包装满意。
6. 四成消费者喜欢胶囊
关于中成药的剂型,40%的消费者喜欢胶囊,30%的消费者喜欢片剂,17%的消费者喜欢冲剂,6%的消费者喜欢口服液,6%的消费者喜欢丸剂。
7. “西方植物药”方兴未艾
在所调查的四城市中共有16%的消费者听说过“西方植物药”的概念,其中“西方植物药”在上海的知名度最高(为 25%),而在广州的知名度最低(仅为3%)。
对于西方植物药的概念,消费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25%的消费者认为它足以天然植物为原料提炼而成的药品,14%的消费者认为它是以西方植物为原料提炼而成的,约有13%的消费者认为它是以西方的先进技术生产的药品。看来消赞者对西方植物药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尚需足够的宣传来加以引导。
从消费者对西方植物药的态度来看,62%的消费者认为“西方植物药主要起预防和保健的作用”,49%的消赀者认为“西方植物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轻微的疾病和慢性病”。58%的消费者同意“植物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植物药应该以中国的更好”, 26%的消费者同意“国外的加工技术先进.所以植物药应该是国外的更好”。
8. 芦荟制剂最受欢迎
在四城市中,以上海和北京两地购买过西方植物药的消费者最多(分别占总购买人数的49%和41%)。在过去一年中,购买过西方植物药的消费者中,有42%的消费者购买过芦荟制剂,33%的消费者购买过人参制剂,32%的消费者购买过螺旋藻制剂。
98%的消费者购买西方植物药的动机为预防或保健的目的,34%的消费者为治疗目的。在以预防或保健为目的的消费者中,购买西方植物药主要用于:抗疲劳(55%)、调节免疫(51%),美容(47%),延缓衰老 (46%)。在以治疗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者中,购买西方植物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 (35%),治疗失眠或神经衰弱(23%)。
9. 购买时花费在150元左右
在过去一年中,消费者用于购买西方植物药的花费多数在150—250元之间,平均花费为351.6元。其中北京消费者平均花费为 385.1元,上海消费者平均花费为298.3元。对西方植物药消费群体背最的调查发现,在所有购买西方植物药的消费者中,男性占24%,女性为76%。从年龄划分的角度来看,以30~45岁的消费者最多,占总体的45%。分析该类群体的收入背景发现,家庭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及以上占总体的68%。所以目前西方植物药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中上收入的中年女性消费者。 
(资料来源:广东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公司) 
第三节 传统中药消费者专题调查
中 医 是 中 华 民 族 自 己 的 医 学, 近 代 以 前 几 乎 是 中 国 疗 伤 治 病 的 不 二 法 门, 即 至 晚 近 也 依 然 拥 有 众 多 的 信 奉 者。 传 统 中 医 学 信 奉"调 理 生 息, 兼 治 标 本"的 指 导 思 想, 而 传 统 中 药 无 疑 是 中 医 的 一 把 利 剑。 近 年 来, 各 种 西 药 都 争 相 打 入 中 国 市 场, 不 经 意 地 打 开 家 庭 邮 箱, 都 可 能 会 发 现 许 多 真 真 假 假 的 西 洋 药 品 的 促 销 广 告 传 单, 电 视 广 告 中 充 斥 着 各 类 西 药 品 牌 的 广 告, 大 商 场 中 的 无 处 方 药 品 柜 台 里 摆 放 的 也 大 多 是 国 内 或 国 外 制 药 企 业 生 产 的 西 药 药 品。 不 仅 如 此, 虽 然 欧 美 社 会 相 信 中 药 功 效 者 大 有 增 加, 而 中 国 在 国 际 重 要 市 场 上 所 占 份 额 不 过 是 区 区 的 4 % 之 数。 作 为 在 铺 天 盖 地 的 西 药 和 日 韩 产 的 中 药 面 前, 中 国 的 传 统 中 药 在 中 国 广 大 消 费 者 心 目 中 的 地 位 如 何 呢 ? 零 点 调 查 公 司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在 中 国 的 北 京、 上 海、 广 州 三 个 具 有 代 表 意 义 的 城 市 进 行 了 调 查, 调 查 采 用 多 段 随 机 抽 样 方 式, 对 三 市 1543 户 市 民 进 行 了 入 户 访 问。 
中药 西 药, 谁的疗效更可信 ?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认 为 中 药 与 西 药 在 总 体 治 疗 功 能 上 各 有 千 秋 者 最 多, 约 占 4 成; 较 相 信 中 药 者 占 3 成, 较 信 赖 西 药 者 占 2 成 多, 表 明 西 药 与 中 药 的 信 赖 者 近 乎 平 分 秋 色。 
表 21 三 市 市 民 对 中 西 药 的 疗 效 信 任 比 较 (频 数 / 百 分 比) 
  	北 京	上 海 	广 州 	总 体		相 信 中 药 	175/33.9	148/28.9	158/30.7	481/31.2		相 信 西 药	101/19.6	160/31.3	101/19.6	362/23.5		各 有 千 秋	220/42.6	173/33.8	240/46.6	633/41.0		说 不 清 	20/3.9	31/6.1	16/3.1	67/4.3		总 计	516/100.0	512/100.0	515/100.0	1543/100.0		
从 各 地 区 来 看, 上 海 市 市 民 中 相 信 西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相 对 较 大, 而 北 京、 广 州 两 市 市 民 则 较 倾 向 于 相 信 中 药 的 药 效。 从 总 体 上 看, 三 个 城 市 中, 41 % 的 受 访 者 认 为 中 西 药 的 医 疗 效 果 各 有 千 秋, 相 信 中 药 的 占 31.2 %, 略 高 于 西 药 的 23.5 %,"说 不 清"的 占 4.3 %。 
通 过 交 叉 分 析 发 现, 年 轻 人 比 年 纪 大 的 人 会 更 相 信 西 药 疗 效, 文 化 程 度 较 高 者 则 更 会 强 调 两 者 各 有 千 秋。 
 表22  不 同 年 龄 受 访 者 对 中 西 药 药 效 信 任 情 况 比 较 (频 数 / 百 分 比) 
  	相 信 中 药 	相 信 西 药	各 有 千 秋		18 - 24 岁 	74/28.8	78/30.4	86/33.5		25 - 34 岁	81/29.8	49/18.0	129/47.4		35 - 44 岁 	128/30.2	115/27.1	164/38.7		45 - 54 岁 	100/32.9	71/23.4	124/40.8		55 岁 及 以 上	98/34.3	49/17.1	130/45.5		
通 过 交 叉 分 析 发 现, 在 18 - 24 岁 受 访 者 中, 相 信 西 药 药 效 的 占 30.4 %, 高 于 相 信 中 药 的 (28.8 %), 而 在 其 余 的 年 龄 段 中, 受 访 者 相 信 中 药 药 效 的 百 分 比 都 高 于 相 信 西 药 的 百 分 比, 仅 次 于 认 为 各 有 千 秋 的 比 例, 且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大, 其 相 信 中 药 药 效 的 百 分 比 也 相 应 增 高。 研 究 人 员 认 为 由 于 近 年 来 西 方 文 化 舶 来 品 对 中 国 市 场 的 冲 击, 一 些 年 轻 人 则 更 易 相 信 疗 效 反 应 迅 速 的 西 洋 药, 由 此 在 18 - 24 岁 的 年 龄 段 中, 相 信 西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高 于 中 药。 这说明中药在年轻消费群体方面,需要作一些观念的宣传。
 表23 : 不 同 文 化 程 度 受 访 者 对 中 西 药 药 效 信 任 情 况 比 较 (频 数 / 百 分 比) 
  	相 信 中 药 	相 信 西 药 	各 有 千 秋		低 于 小 学 水 平	12/36.4	7/21.2	11/33.3		小 学	32/42.1	16/21.1	26/34.2		初 中	122/34.2	90/25.2	129/36.1		高 中 (职 高、 中 专、 技 校)	195/33.0	144/24.4	225/38.1		大 专	70/27.5	55/21.6	121/47.5		大 学 本 科 及 以 上 	50/21.6	50/21.6	121/52.4		
在 文 化 程 度 在 小 学 和 低 于 小 学 的 受 访 者 中, 相 信 中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最 高, 分 别 占 36.4 % 和 42.1 %; 而 文 化 程 度 在 初 中 至 大 学 本 科 及 以 上 的 其 余 几 个 层 次 中, 认 为 中 西 药 各 有 千 秋 的 比 例 最 高, 相 信 中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其 次。 随 着 文 化 程 度 的 增 高, 相 信 中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逐 渐 降 低, 而 西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逐 渐 上 升, 至 大 学 本 科 及 以 上, 有 52.4 % 的 受 访 者 认 为 各 有 千 秋, 超 过 半 数, 且 相 信 中、 西 药 药 效 的 比 例 已 经 持 平, 各 占 21.6 %。 由 于 本 次 调 查 是 针 对 18 周 岁 以 上 的 市 民 进 行 的, 因 此 文 化 程 度 在 小 学 和 低 于 小 学 的 受 访 者 多 数 是 指 年 龄 较 大 的 中 老 年 人, 而 这 些 中 老 年 人 受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熏 陶 较 深, 对 中 国 古 老 文 化 中 的 中 医 学 更 为 信 任。 
独 到 之 处 - - 传 统 中 药 的 独 特 优 点 
在 西 方 舶 来 药 品 的 强 大 声 势 面 前, 传 统 中 药 既 没 有 耀 眼 的 广 告 宣 传, 也 没 有 强 大 的 营 销 策 略, 但 依 旧 对 于 相 当 大 的 一 部 分 市 民 保 留 强 有 力 的 影 响, 其 缘 由 何 在 呢 ? 除 了 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中 药 到 底 有 什 么 独 特 的 优 点 吸 引 着 广 大 的 市 民 呢 ?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三 市 市 民 认 为 中 药 的 独 特 优 点 是 基 本 一 致 的, 即 副 作 用 小、 治 病 治 本, 而 北 京 市 民 更 倾 向 于 中 药 的 首 要 特 点 是 治 病 治 本。 
表24 : 三 市 市 民 对 中 药 不 同 独 特 优 点 的 比 较 
  
 	第一位	中选率%	第二位 	中选率%	第三位	中选率%	第四位 	中选率%		北京	治病治本	64.7	副作用小	48.8	治疗西药不 能治的病	23.0	适合中国 人体质	11.1		上海	副作用小 	62.6	治病治本	45.8	治疗西药不 能治的病	19.6	适合中国 人体质	13.4		广州 	副作用小	58.7	治病治本 	52.5	治疗西药不 能治的病 	19.4	适合中国 人体质	15.7		
对 症 下 药 - - 传 统 中 药 可 有 效 针 对 的 疾 病 
传 统 中 药 的 实 用 价 值 在 哪 里 ? 它 能 够 有 效 医 治 哪 些 疾 病 呢 ? 本 次 调 查 中 有 75.1 % 的 受 访 者 表 示 自 己 或 家 中 的 人 过 去 的 1 年 中 使 用 过 中 药, 22.2 % 的 受 访 者 表 示 在 过 去 的 1 年 中 没 有 使 用 过 中 药。 
表25: 三 市 市 民 使 用 中 药 治 疗 的 疾 病 及 认 为 中 药 可 以 有 效 医 治 的 疾 病 
序 位	过去1年中用中药治疗的疾病	中 选 率 %	中药可有效治疗的疾病 	中 选 率 %		1	感 冒	33.2	慢 性 病	33.5		2	哮 喘	9.4 	感 冒	17.0		3	胃 病	8.6	胃 病	5.9		4	清 热 解 毒	7.9	哮 喘	5.9		5	慢 性 病	6.2	调 理 功 能 疾 病	5.6		6	高 血 压	4.5 	清 热 解 毒	5.0		7	心 脏 病	4.0	不 易 发 作 的 病	2.6		8	头 疼	3.8	头 疼	2.4		9	风 湿 痛	3.6	高 血 压	2.4		10	疾 病 调 理 功 能 	3.6	风 湿 痛	2.4		
从 上 表 可 以 看 出 除 心 脏 病 外, 三 市 市 民 中 在 过 去 1 年 中 使 用 中 药 医 治 的 疾 病 和 他 们 认 为 中 药 有 效 针 对 的 疾 病 是 基 本 一 致 的。 不 难 看 出, 人 们 普 遍 认 为 传 统 中 药 所 能 有 效 医 治 的 疾 病 是 一 些 慢 性 疾 病。 这 和 传 统 中 医 学 崇 尚 的"调 理 生 息, 治 病 治 本"的 思 想 是 吻 合 的。 
进 还 是 退 —— 传 统 中 药 的 前 景 
传 统 中 医 药 学 在 悠 久 的 历 史 长 河 中, 曾 经 辉 煌 灿 烂, 然 而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尤 其 是 近 几 年 来, 在 西 洋 药 品 的 大 举 进 攻 下, 传 统 中 药 风 光 逊 减, 那 么 传 统 中 药 的 市 场 前 景 究 竟 如 何 呢 ? 
  表 : 三 市 市 民 未 来 一 年 使 用 中 药 量 的 预 测 比 较 (频 数 / 百 分 比) 
?td> 	北 京	上 海 	广 州	总 体		增 加 	72/27.9	95/26.7	75/21.1	242/24.9		差 不 多	116/45.0	174/48.9	178/50.0	468/48.2		减 少	70/27.1	87/24.4	103/28.9	260/26.8		
从 各 地 来 看, 北 京、 上 海、 广 州 三 市 市 民 认 为 未 来 一 年 使 用 中 药 量 差 不 多 的 比 例 最 高 都 已 接 近 甚 至 达 到 了 50 %。 预 计 减 少 与 增 加 者 的 比 例 比 较 接 近。 认 为 在 未 来 一 年 中 使 用 中 药 量 会 增 多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年 老 多 病 和 相 信 中 药, 因 为 他 们 相 信 中 药 的 疗 效, 因 此 随 着 年 龄 增 大, 疾 病 增 多, 用 药 量 也 会 增 多; 认 为 在 未 来 一 年 中 使 用 中 药 量 会 差 不 多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身 体 健 康 和 视 情 况 而 定, 因 为 他 们 身 体 健 康 较 少 得 病, 因 此 他 们 的 用 药 量 不 会 有 太 大 变 化; 而 认 为 在 未 来 一 年 中 使 用 中 药 量 会 减 少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身 体 健 康 和 希 望 身 体 健 康, 出 于 对 健 康 的 期 望, 他 们 希 望 生 病 次 数 越 少 越 好, 用 药 量 自 然 就 下 降 了。 
零 点 调查公 司 的 研 究 人 员 认 为, 由 于 中 药 的 信 赖 群 体 不 大 可 能 出 现 锐 减 的 可 能, 同 时 中 药 医 疗 机 构 与 中 成 药 制 造 商 营 销 行 为 模 式 短 期 也 难 期 有 重 大 改 观, 因 此 国 内 中 药 市 场 总 需 求 量 将 会 基 本 稳 定 在 现 有 水 平 上, 并 会 持 续 较 长 时 间。 
表 26 三 市 市 民 在 未 来 一 年 中 使 用 中 药 量 变 化 的 原 因 
	  第一位	中选率% 	第二位 	中选率%		增 多 原 因 	年 老 多 病 	38.8	相 信 中 药	12.1		差 不 多 的 原 因	身 体 健 康 不 用 药	19.7	视 情 况 而 定 	10.7		减 少 原 因	身 体 健 康 不 用 药	23.8	希 望 身 体 健 康	13.6		
结 语 
中 医 学 是 我 们 中 华 民 族 自 己 的 医 学 科 学, 它 采 用 传 统 中 草 药 为 医 治 工 具, 它 拥 有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如 此 强 大 的 文 化 背 景 和 民 族 传 统, 使 得 传 统 中 药 流 传 至 今, 长 盛 不 衰。 但 是 近 几 年 来,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西 方 文 化 的 不 断 引 进, 西 药 已 经 成 功 的 打 入 中 国 市 场, 站 稳 脚 跟, 并 且 形 成 与 中 药 分 庭 抗 礼 之 势。 在 西 药 的 强 劲 攻 势 下, 传 统 中 药 的 旗 帜 多 少 有 些 摇 摇 欲 坠, 不 仅 原 有 庞 大 的 市 场 被 瓜 分, 且 其 在 生 产 运 作 模 式、 营 销 策 略、 广 告 宣 传 等 方 面 都 落 后 于 西 药, 但 是 中 药 凭 借 其"副 作 用 小, 治 病 治 本"的 独 特 优 点, 依 然 在 不 少 消 费 者 心 目 中 占 有 较 重 的 地 位。 如 果 中 药 制 造 商 及 中 医 治 疗 机 构, 能 学 习 西 药 和 西 方 医 疗 机 构 的 营 销 与 管 理 经 验, 加 强 市 场 的 开 发 与 技 术 发 展 能 力, 适 应 医 药 市 场 的 新 的 发 展 特 点, 则 中 药 产 品 不 无 可 能 更 显 辉 煌。 
第五章 药材
第一节 药材市场
 一、药材国际市场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有关人员在日前召开的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研讨会上称,经过3年的调查和分析比较,研究委员会确认我国的药用植物进出口量居世界之冠,我国在药用植物贸易中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进口地、出口地和转口地多重角色。
自1993至1998年的六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出口接近14.4万吨药用植物,销往全球多达92个国家和地区。同一时期,我国每年平均从3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9200吨药用植物。按重量计算,香港药用植物进口量是全球之冠,于1993-1998年6年间,香港每年平均进口了接近4.2万吨的药用植物,其中接近90%从祖国大陆进口。台湾、南韩、日本、美国和我国均是香港重要的药用植物转口目的地。另外,台湾、南韩和日本也扮演重要的药用植物消费者角色;亦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贸易伙伴。
90年代以来,我国中医药的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大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中药年出口值平均为5.46亿美元,1995年曾达到顶点7.7亿美元。按1995年以来的汇率计算,国内收购值约为45亿元人民币。我国中药出口在90年代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年贡献值为230亿元人民币。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达8成人口使用不同的传统医药治病保健,而传统医药一般以药用植物为主要材料。对于“天然草本药物疗法”或所谓“另类医药”,世界各地的需求日显殷切。据外国一些权威机构的调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有90%以上的人可以接受替代疗法。在英国,2000年将有30%的人服用中草药。在美国,70%的人曾经使用过替代疗法。
二、风云变幻的2000年国内中药材市场
2000年的国内中药材市场可谓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中药经济受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明显。市场在经过上半年的几次热潮后渐趋冷静,使经营者也有机会更理性地反思和调整经营方针。
整体的药材市场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以7月下旬为明显的分水岭。(一)从元月初至七月下旬这段时间内,国内药材市场经过两次酝酿(元月初至2月下旬的平淡;3月上旬至5月上旬的涨价期;5月上旬至7月下旬相对平静期),到7月上旬终于重新"井喷"。药市的热潮达到了最高点,许多热点品种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升,有些药市甚至出现抢购风。
(二)8月份至年底下滑期。但是,七月份的热潮其实并不是市场需求的真正反映。由于市场价格过于超前于国内外的消费水平,囤积跟风者终于尝到了低谷难耐的苦果。下半年的药市出奇地平静,除佛手、辽五味、草果等少数几个品种在一段时期内价格明显上升外,整个市场一片落势。许多上半年攀升高位的品种或重回原位,或价落低谷,如香料系列、众多果实子仁类品种及黄连、山萸肉等一度火爆的品种。反而是不被看好的板蓝根、白芍、桔梗、菊花、黄芩等家种品种在价落低谷后开始反弹,多少给低迷的药市带来一点希望。对于这种行情的出现,原因应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国内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经济目前已处于相对过剩经济时代,中药生产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加上产品缺乏创新,一大批中小药厂、低水平重复的生产线面临着或已经关、并、停的处境。而大规模集团化生产的中医药大企业发展尚不完善,对中药材原料消费能力不足;成药药价的数次下调对原料药市场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国家对用药单位的改制、调整及对中药市场管理方法等都对中药用量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国际上,下半年多数中药海外主要消费区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海外中药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我国台湾、香港和日本等地,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对国内中药出口市场打击不小。按照初步估算下半年仅对台湾市场出口量的下降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就在40%以上,最严重时12月份甚至出现港台市场出口药材品种返流现象。而港台地区历来是我国中药向世界各地分流的集散地,年出口量占国内中药总产量的10%以上,部分滋补保健品种所占比例更高;韩国也从今年开始加强对中药进口的控制和管理,大批量的进口限制较多。
三、多数中药材原始、落后的生产、加工、销售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及走向世界的要求。中药材既是原料药又是成药,没有中药材的GAP(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也就谈不上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国家对药厂进行GMP达标整顿同时必将加强GAP的建设,现在国内许多中药集团争相在各地建立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可以说是适应了这种需求,但同时也给“刀耕火种”的传统中药材生产造成一定冲击。
四、上半年许多涨幅较大的品种并不是市场需求的真正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带有人为因素。后期价格回调是正常的,但在这几起几落中,必然会有一大批跟风炒作者因无利可图甚至赔本而选择退出,急于低价抛出他们手中囤积的大批货源,对市场影响不小。如去年上半年到8月之间,在广东电白、普宁有多位业外人士与业内人士联手投入大批资金介入佛手,桂圆肉、桂通、草蔻、白胡椒、草果等广药品种的囤积炒作,而后因市场销势不佳又大批抛货退出,从而对这些品种走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有理由相信药市的低谷在2001年的春天或稍晚一段时间后会有反弹的机会,但2000年下半年这种形势也说明,改变国内中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思路已刻不容缓。 
三、2001年中药材市场展望 
2001年中药材市场货源充裕、需求旺盛,市价总体平稳,少数品种会大起大落,市场欣欣向荣,商家精心经营,炒家精心操作也难摆脱悲喜交加的结局。
一)中药材市场发展态势好
1.世界崇尚天然药物。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以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为主流的医药和知识相伴而生而繁荣。所以,未来的医药市场属于天然药物,天然药物面临历史的发展机遇。
2.我国经济继续保持8%的高速增长,中药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提高。
3.中国将加入世贸组织,打开国门,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4.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药产业将是大开发的支柱性产业。
5.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武装中药产业,中药产业将超速发展。
二)中药行业内部的重大举措将对中药材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药品管理法》的修订公布将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市场。
中成药工业企业的兼并、重组、改制,出现大型企业集团,将作为龙头带动中药产业的腾飞。
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将促进中药材生产的进一步规模化和相对集中。
中药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使分散的17个中药材市场和千百个产地批发市场以及千百万中药材商户骤然拉近了时空距离,都凝聚在小小的“药材村”中。
所以,在以上世界和我国经济大气候的影响下,中药材市场将呈现供给和需求两旺的局面,价格总体平稳,市场欣欣向荣。
三)中药材少数品种市价将会变化,成为市场的热点
中药材生产品种繁多,又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药材的需求是刚性的,所以总有少数品种供求发生碰撞,市价大起大落,中药材市场炒风就会因之而此起彼伏。
1.家种大宗品种市价低谷多年,将可能抬头的品种有:云水香、川牛膝、白芷、板蓝根、枯梗、牡丹皮、泽泻、郁金、玄参、生地等。但是由于社会陈旧库存尚丰,人为的超前囤积,囤积者见利抛货,暴涨的可能性极小,缓缓上行是特色。
2.野生药材由于资源的稀缺和环境保护,市价大势趋升,但是产新时的高价又会造成滥采乱挖,货源一时过多、市价下跌。这一点务必提醒炒作者。这类品种有:关防风、粉赤芍、北苍术、白及、羌活、九节菖蒲、猪苓、水蛭、肉苁蓉、桑螵蛸等。
3.家种小品种,市价低谷多年,市价可能抬头的品种:射干、甘遂、猫爪草、沙苑于、徐长卿等等,但是多年积压库存和新产地的产量极难调查准确,所以往往使市价走势飘忽不定。
市价风光过的品种:高良姜、辽细辛、九节菖蒲、吴茱萸、浙大贝、山茱萸、佛手、草果、大茴香、草蔻、大海子、蛇床子、牛蒡子、红花等,除个别品种外,大多稳中趋降。
中药材常用大品种300多个,小品种上千个,分散全国而又相对集中,每年都有因自然灾害减产造成市场突变的品种,这一点的长期趋势不可预测但做到先知先觉抢先一步是可能的。
炒风依旧,人为因素也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大户的动作总的蛛丝马迹,人气是渐升的。我们不可轻信而跟风,但是利用人气搭车坐轿不是不可行的,但是一不可贪心,二要独立思考。
总之,2001年中药材市场商家应谨慎经营,稳中求利。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的现状与发展
一、当前中药材生产领域的特点
国家放开中药材生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药材生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当前中药材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中药材种植热"降温"
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货紧价扬,烂贱时没有其他用途,前几年盲目引起种植造成药材供大于求,价廉货贱,给农民带来了较大损失,现在药农引种药材都要分析一下市场行情,谨慎地引种。
2.中药材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 
当前中药材生产组织形式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出现了公司+农户、政府+农户等形式。中药材生产组织内部的关系比较紧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责、权、利明确,订立生产合同。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把药材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药材生产、销售,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上海的西红花生产基地是公司+农户的形式,浙江的草珊瑚生产基地是企业+农户的形式,四川的川麦冬生产基地是政府与科研单位+农户的形式。
3.中药材生产投入多元化 
中药材生产改变了过去由中药材公司提供资金,农民投劳的局面,出现了双方共同投资、多方投资、技术入股、贷款或利用扶贫资金等方式组织中药材生产。正在建设中的西藏贝母生产基地,由西藏医药公司出资,重庆市药物种值研究所出技术,产品效益共同拥有。
4.国家更加重视中药材生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结合中药材生产的现状,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将从中药材生产管理形式、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了全国中药材生产调研会,对全国药材生产情况调研、药材野生变家种等作了安排,并陆续在全国召开了药材生产座谈会,了解各地的药材生产情况,对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做出了布置。
二、当前中药材资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生存受到威胁,《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计收录389种保护植物,其中与药用有关的植物占60%以上。 
我国的药物种植资源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首先,当今中药事业的发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该物种资源总量的下降,从而使物种绝迹或濒临绝迹。长此以往,会使中医药事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甚至是掠夺式的,使药用植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进一步加快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灭绝速度,尤其是一些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贵重中药材,如野生的肉苁蓉、雪莲、石斛等。
第三,部分中药材因品种退化、盲目引种导致品质、优级品率下降,许多传统品种主产区已无法生产出优质道地药材,这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最终必然导致中医药疗效和声誉的下降。
第四,由于野生中药材品种资源数量的减少,中成药生产厂家无法采购到所需的原料,医院开出的处方抓不到药,使许多传统中成药和处方的疗效得不到发挥。
药用濒危物种保护利用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认为,资源急剧减少已成为中药产业发展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如何采取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保护药用植物品种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三、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方向 
1.道地药材生产是当前药材生产主流 
药材讲求道地性。道地药材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证明质量优、临床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一类常用中药材,集地理、质量、经济、文化概念于一身,是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及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殊概念。由于前些年,不具备药材生长条件的地区盲目引种,劣质药材进入市场,刺激了道地药材的生产,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是保持中药材生产的稳定发展、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开始对全国60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并将大力支持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优质药材生产基地。目前,一些药材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应用科技优势,与川麦冬产区--四川省三合县花园镇政府联合,进行了麦冬良种选育、高产施肥、虫害防治、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研究,将成果应用于麦冬生产中,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益,亩产值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已建成高产、优质、高效麦冬生产基地,东北人参、云南三七、西北甘草、江浙元胡等药材生产基地也具有一定规模。 
2.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建设 
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建设是中药材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大宗药材的产品大部分是中成药的生产原料,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建立药材生产原料基地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是中药材生产的一个出路。目前,全国有许多企业建立或正在建立自己的生产原料基地,如江苏草珊瑚生产基地,哈尔滨中药二厂在河北建立黄芩生产基地,江苏南京金陵药厂在四川建立石斛生产基地,重庆太极集团在重庆南川建立金荞麦生产基地等。
3.建立中药材商品资源基地 
我国中药出口量与中药大国的地位不相称,1992年我国外销中药仅占国际市场中药销售额的8%,而我国中药出口的一半以上是中药材。其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药材质量不过关,药材商品不规范、包装差、药材农药残留质量与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因此建立优质药材出口基地,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一些地区已建立起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如低残毒人参基地、山东甘草出口货源基地、云南省正在建设中的三七出口基地等。 
4野生药材人工培育潜力大 
我国至今发现植物药材11146种,药用植物园和植物园引种的有4000多种,家种药材仅200多种,大面积生产的也只有100多种。常用中药材中有很多品种是依靠采挖野生资源,无度采挖有限的资源,已使部分药材资源枯竭,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开展常用野生药材家种,是保护药材资源和解决市场供求矛盾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中药材生产的管理 
1中药材生产的科技投入 
中药材生产多是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药材品种混杂,品种退化,传统施肥方式,病虫害严重,大部分优质药材生产效益低,制约了药材生产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技术水平,才能提高药材生产效益,稳定中药材生产。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科研单位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事药材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逐渐少,药材栽培研究很能申请经费。应对中药材生产施行科技投入,给予扶持和倾斜,这将一方面改善了药材栽培研究单位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支持了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2.建立药材生产基地是中药材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①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必须注意其科学性。必须具有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的种植技术等。
②药材品种,必须是正品药材,系"药典"所规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药用部位。
③应对确定建立基地的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选择最适应生态环境条件的药材产区,包括气候、地质、水文、土壤等。 选择药材产区建立生产基地,还应考虑规范种植技术。不同的药材种植、管理各有其特点,收获加工技术各不相同,选择基地应在具有成熟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的地区。药材产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科技水平也是建立药材产区应考虑的因素。 
3.建立中药材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模式
①品种良种化:从传统的大田品种中选育出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良种药材,在常规选择良种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的良种培育研究,建立中药材的良种基因库。
②管理科学化:根据药材的生长发育特性,开展间套作、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研究,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③收获加工规范化:制定药材最佳收获期、加工方法,采用分级包装,提高药材的品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五、国内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开发模式
目前全国已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中药材生产专业场1.3万个,中药材专业户达34万个,中药材种植面积600万亩。产量35万吨,年生产总值约160亿元。国内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的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工厂+基地
1.江苏南京金陵制药厂在贵州建立了股份制药材生产基地,专门负责“脉络宁”原料石斛的生产技术指导与收购。
2.哈尔滨中药二厂与黑龙江省药材公司在河北建立了“双黄连”黄芩生产基地。
3.湖北省津秦药业集团与湖北省药材公司、罗田县药材公司建立了“回味肾炎片”原料细梗胡栀子生产基地,目前已达2500多亩,年产量约300万公斤。
4.北京同仁堂药厂在山东平邑县建成国内最大的金银花基地。该县拥有培植面积6万多亩的优质“蒙花1号”金银花基地。所产金银花,免检出口日本、南韩、新加坡等国。
5.天津天士力天然植物实业开发公司在陕西商洛、古城等三个地区建立了2000亩优质丹参基地,为生产“复方丹参滴丸”提供了优质原料。
6.贵州中天集团股份公司于1996年与独山县合作开发济林,签订了分别出资900万元和600万元建设万亩银杏种植基地,实施10万亩银杏种植基地开发项目。
7.贵州省关岭自治县采取“商业公司+农户”的办法发展杜仲生产,仅杜仲叶一项即收入10万余元,目前已种植杜仲13000余亩。
技术服务型=科研+公司+基地
科研单位对生产提供技术、良种、生产资料、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技术服务。
1.上海市药材公司从日本引进西红花球茎和种植技术,并发展成规模生产,使西红花减少了进口数量。
2.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射阳洋马乡联合建立菊花生产基地,发挥农大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使菊花生产达到一定规模。
3.中国国际商会河北(安国)药业商会于1999年对张家口等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测定表明该地区的土壤、水质、空气无污染,适宜发展绿色药材种植。1999年该中心生产的100多吨甘草、板蓝根等绿色的药材,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该中心建成了占地1万亩的生产基地,建成包括根茎类,果实类等4个类别400多种药材种子药用植物基因库。
4.四川联合大学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四川泰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郫县生态区引种藏红花,并首次大规模试种成功。今后将继续加强育种,栽培及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
5.四川省中药学校与四川仲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四川中江丹参GAP生产基地科技合作协议,首批还建成3000亩丹参基地。
6.甘肃省定西地区农科研推广中心与岷县、渭源、漳县农技部门协作完成的“10万亩优质当归栽培基地建设”项目,3年累计完成栽培面积28万亩,新产干品1181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4442万元,新增纯收入13188万元。
7.由甘肃省科委下达平凉地区林业局承担的“西洋参”、“高丽参”等珍贵中药材引种和推广试验,在关山林区获成功。从1995年到1998年共完成引种推广面积约12.02公顷,每亩年均纯收入约3223元。
第三节 中药材出口 
一、日本进口中药材品种介绍
二次大战后的日本曾经是生药的出口国,但50年后的今天,日本已成为除当归、川芎等少数品种能够自给的生药进口大国。究其原因主要有:日本国内市场对生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直接的关系;某些生药资源的缺乏使日本不得不依赖于进口;劳动力的匮乏使本国生药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本土资源保护的角度考虑,对部分国内生药资源加以保护,而市场消费以进口为主,也是日本大量进口生药的原因之一。我国是对日出口药材的主要国家。下面根据有关资源仅就一些具体品种在日本的分布、应用和进口情况作一简介。
紫草:其野生品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流域、朝鲜半岛和日本,质量略优于人工栽培品种。日本紫草的年进口量为15吨。从中国进口的紫草是野生品种,其产量正逐年减少。紫草在日主要作为消炎、解热、解毒药使用。常用的含有紫草的汉方方剂有紫云膏、润肌膏。
龙胆: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一带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市场流通的品种基本都是从中国进口,仅有少量来自朝鲜,年进口量约30吨。我国向日出口的主要是产于东三省和内蒙的关龙胆。日本常用的含有龙胆的汉方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疏经活血汤、安筋立安散和立效散等。另外龙胆还作为苦味健胃药使用。
半夏: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的岩手县等地有大量野生半夏,但其市场流通品种主要来自中、韩,年进口量约900吨。中国四川的遂宁和达县是半夏的主产地,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也好。半夏具有止呕、止吐、镇咳祛痰的作用,是日本汉方方剂中常用的生药之一。
薄菏:主要分布于东亚温带地区。日本市场流通品种以进口为主,年进口量为100吨。日本市场上中国产薄荷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有中国的江苏和浙江。薄荷在日本主要作为芳香健胃药和祛风药等使用。
石膏:天然石膏是一种矿物,在亚洲的主产地为日本和中国,但日本天然石膏中的Al2O3、Fe2O3和SiO2的含量均高于中国天然石膏,质量纯度低于中国天然石膏;所以日本汉方方剂中使用的石膏均从中国进口。石膏在日本主要作为解热药使用。
山茱萸:野生山茱萸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和中国。市场流通品种主要从中国和韩国进口,年进口量为100吨。山茱萸在日本主要作为保健强壮药使用。
防已: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流通品种全部为日本自产,四国为其主产地,年产量为60吨左右。据报道,日本产防已(称为汉防已,实为中国的青藤)不存在毒性问题,而中国产防已包括以马兜铃科植物为基原的植物,这种防已中含有肾毒性较强的马兜铃酸,这可能是日本不从中国进口防已并对从中国进口含有防已的成药采取谨慎态度的原因,在日本防已主要作为镇痛和利尿药使用。
葛根:原植物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及东亚温带地区。日本国内产量达10吨左右。除此之外,日本每年还从中国和韩国进口约350吨。中国广西、广东等地产的粉葛仅供食用,不宜药用。葛根在日本主要被作为感冒药、解热镇痛和消炎药使用。
大枣:日本药用大枣均为进口产品,主要从中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朝鲜半岛进口,年进口量为800吨左右。大枣是日本汉方方剂中的常用药之一。其用量仅次于甘草、排在第5位。大枣在日本常被作为感冒药、镇痛、镇咳、健胃消化、止泻理肠药以及精神神经治疗药等使用。
五味子:五味子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中国、阿穆尔和日本等地。长野县是日本五味子的主产地,但由于产量小,现主要从中国、韩国和朝鲜进口,年进口量约100吨。五味子在日本主要作为镇咳祛痰和滋养强壮药使用。
二、出口形势
最近,日本、韩国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纷纷强化了对进口中药材的检验和管理。如韩国规定,在进口中药材检查时,如确认需进行有害物质检查,除需提取一定数量的被检测物外,其他货物必须予以封存。对进口的一些如鲜鹿茸等药材,进口商应详细说明防止变色、褪色的办法;为防止中药材含有金属物质和残留农药,有些药材还需进行漂白检查。此外,在包装方面,除有包装规格要求外,还要用中英文标明原产地,否则不予通关。
韩国将自今年4月起实施中药材通关检验,并规定原产地证明应标示效能、重量、价格等资料。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发表的《中药材品质及流通管理规定》修正案,日前准予先行通关再检验的中药材,即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
 上述修正案规定所有中药材的原产地证明应标示效能、效果、重量、价格、制造公司或贩卖者的商号、地址等资料,适用华盛顿公约(CITES)的熊胆及麝香应附进口认证标志(CITES),并注明认证机关、认证日期、重量、进口来源国等资料。同时,针对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韩国将向中国开放中药材市场,韩国保健福祉部目前正在研究由政府全部收购国产的、与中国产的同种的中药材,以减少农民的损失。但韩国此举的主要目标,还是保护国内中草药材市场。
  
目前,韩国对中国产的当归、黄芪等21种药材实行进口限制。保健福祉部说,中国这些药材的平均价格比韩国产的要便宜20%。中国在加入WTO后,韩国将无法再限制这些中国药材的进口。
  
韩国国内的中药材市场目前流通40多种药材,年市场规模为5000亿韩元(1300韩元合1美元),有5万多户农民种植药材。
应该注意的是,亚洲一些国家对进口中药材要求趋严的同时,为了占有更多的国际中药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地提高中药材深、精加工的水平,从而与我国出口中药材展开激烈竞争,逐步挤占和蚕食我国中药材出口市场。对此,我国有关中药材出口企业和管理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四节 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前不久提出,中药材生产工作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一、发展中药材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一)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中药材生产深化改革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我国亿万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也是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中药材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药材生产经营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下达种植计划、统一收购产品、统一调拨经营的旧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发展药材生产,就必须深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结合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建立中药材生产运行的新机制,探索生产基地建设的新模式,走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的自主生产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多种中介组织的带动,采取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多种形式,将中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二)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稳定发展中药材生产的需要
中药材品种多,用量相对稳定,"少了是宝,多了是草",应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这是由中药材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中药材市场放开后,农民难以把握市场信息,容易产生盲目性,造成生产大起大落,影响生产发展和市场供应。发展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信息、营销和人才优势,把千家万户的药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围绕骨干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既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中药材生产稳定发展。
(三)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中药工商企业建立药材原料基地和货源基地的需要
中药材是中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市场开发的物质保证。随着中药材市场的开放和流通格局的变化,生产经营者不得不面向市场,寻找自己的出路。农民生产的中药材要有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中药工商企业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和货源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农户"或"工厂+农户"等药材生产组织形式,在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契约关系,形成固定的产销渠道,以信息流带动物流,既能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又能满足中药工商企业对中药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保证药品质量,促进中药制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中药材是用于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必须保证质量稳定可靠,保证使用安全有效。如果产地不固定,进货渠道不清晰,药品质量则难以保证。只有实行产业化生产经营,建立基地,稳定产销关系,规范生产加工技术标准,才能达到上述要求。中药是我国的国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中,天然药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除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地区等中药传统市场外,欧美国家也逐步开放传统医药市场,同时对药品疗效和质量,如化学成分是否相对稳定;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等提出很高要求.美国FDA要求申请注册的中药品种原料产地要固定,要建立生产种植管理规范.只有实行中药材生产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化,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其产品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二、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一、GAP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在国家科技部及广东省、广州市科委的支持下,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日前正式签订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白云山消炎利胆片GAP标准药材生产基地”协议,专门攻克消炎利胆片药材穿心莲的标准化生产难题。
作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广东中药现代化改造渐入佳境,三九集团、广州医药集团、白云山中药厂等纷纷上马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中药生产线,然而作为中药源头的中药材生产却始终处于原始状态,种植加工不规范,甚至有药种不清、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问题存在,其直接结果便是中成药稳定性、均一性差,导致中药被认为“不可量化”,影响了中药走向世界。
中药现代化首先要从中药材的育种、选苗、喷药开始。为此,广州市实施中药现代化企业之一的白云山中药厂决定以其拳头产品之一消炎利胆片作为尝试,对其源药材穿心莲进行种植技术攻关,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力支持。目前,白云山中药厂已选择生产环境好的广东饶平地区作为基地,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了这一GAP标准药材基地,在实施标准化试验中,白云山中药厂引进了产业化全新观念,何时种苗、植什么苗、何时浇水、喷药甚至药材的收割、晒干全部实行标准化,这一方式将有助于使最终生产的中药能像西药一样,拥有稳定、可靠的药效性能,并解决国际上关心的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
类似于广州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的其他中药材生产基地,近年来也纷纷实行GAP模式。中药生产的标准化,正在迅速发展。
二、濒危资源人工培育 
黑龙江华富公司与50多个农户签订了当年育北方甘草苗300亩,转年扩大到千亩规模的种植合同。新上一条甘草加工生产线,并在互联网上与国内外12个医药、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羊藿是姜科类野生植物,《本草纲目》中有记述,科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及保健作用,在我国南方地区山野有零星分布。云南麒麟区东山镇主要为山区,是远近闻名的羊藿产区。从去年开始,云南信誉集团公司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羊藿进行开发,为长期保证原料,公司专门对人工种植进行了研究,并于今年试种并取得成功,明年将扩大面积为200亩。目前设在麒麟区东山镇的信誉集团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古珍生物科技开发园已初步具有羊藿的加工能力,包装精美的“古珍羊藿”已经上市,市场前景看好。开发园还开发了余零子、松萝、树花等一系列山野产品。
日本农林省森林资源研究所最近借助蚕蛹开发出可大批量培育冬虫夏草的新技术。该技术通过使用蚕蛹接种一种名叫“蛹蘑”的菌体,使之置于涂敷有泥炭藓的容器里生长,最终培育出冬虫夏草。实验结果还表明,接种所需菌体使用液体培养基比使用琼脂好,使用蚕蛹进行接种比使用其它昆虫幼体要好。该所计划利用这种技术大批量生产冬虫夏草。
 随着大量珍稀药材人工工业化培育技术得到开发应用,以及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措施得以大力推广,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已如箭在弦。
第六章 国内中药产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国家中药产业宏观政策
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我国将对城镇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等进行重大改革,在两到三年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卫生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由国务院讨论通过,为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医药企业为此应关注医疗机构改革中的这些问题,适时调整好生产、营销策略。 
1、 将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医疗机构将被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由政府等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占主导地位,营利性医疗机构则放开服务价格,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目前两类医疗机构并存,但还缺乏明确的运行规则和管理措施,急需依据有区别的投资、税收和价格政策对它们实行分类管理。
2、 医药分业
今后,医院的门诊药房将逐步转为必须独立核算和纳税的药品零售企业,此举目的在於切断医院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将实行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目前中国“以药养医”现象严重,医院为获得高额的药品销售回扣,向患者滥开药、开贵药或做不必要的检查,导致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腐败现象滋生。医药分业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有机遇,指的是药品生产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市场规律,通过正当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对医药生产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企业要赢得市场并非易事,如果你的产品被列入处方药目录,你将失去零售药店这一庞大的销售渠道;如果你的产品被列入非处方药目录,那你的营销又得调整。
3、卫生服务体系将进行结构性调整  
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强社区服务,扩大农村医疗。改革后的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将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组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使“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综合、专科医院则从事疾病诊治,以及结合临床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去年初启动的。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职工看病所需小额医疗费或门诊医疗费用应从个人财产中支付,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
有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六个配套政策已陆续出台,全国已有2 4个省份出台了医疗改革总体规划, 36个地级以上医疗改革统筹地区已出台方案并正式运行, 88个统筹地区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审批,医疗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将于2000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力争覆盖人数达到5 0 0 0万左右。
 2、医药企业如何适应医改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新方案及医改三定细则的出台、公费医疗报销目录的调整,为医药市场的拓展提供了空间,医药市场需求仍将稳步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覆盖面扩大到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所有职工。医疗保险人群范围的扩大,使社会医疗总需求不会萎缩,因此整个医药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医药商业利润将逐步趋向平均化,业内竞争愈演愈烈。医药企业以医改为契机,以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目录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重视国产普药的生产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医药企业适应“医改”、发展自我的关键。
生产经营结构要调整。
《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药品目录将在所有经国家医药部门批准生产或引进的各类药物中进行遴选,按照已公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的遴选原则,列入可全部报销类别的药品必须是诊疗所必须的、疗效稳定、价格在同类药品中最低的,以确保把有限的医疗保险全用在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上。业内人士分析,能够入选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目录的大部分是质优价廉的国产常见病用药,这类药的市场前景乐观。患者购买目录上的药品,方可进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人们对一些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合资药、新药的需求将趋于平缓,而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药、普药品种需求量将增大,这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
市场阵地和管理措施要调整。
随着医改的实施,医药分离度加大,加之非处方药物的推行,将造成药品消费群体的分流。这就要求医药商业企业根据市场和政策信息,采取措施,开拓和调整市场阵地o“医改”方案实施后,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依然存在。在较好的政策面前,医药企业要积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第三节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00年元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意义重大。它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从4月1日起,顾客如果没有医生处方,就不能在全国任何一家零售药店购得大输液和粉针剂类药品。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确立了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总体部署,发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及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遴选、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印发了对已公布的第一批非处方药审核登记的工作原则和具体要求,规范了非处方药的监督。预计我国将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对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消费行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已经出台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试行)》,以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将对促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医药营销、促进医药产品结构调整、社会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医改”推行,随着人们自我保健、自我医疗意识的增强而加大,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患者持方外购和非处方购药的比例将会有较大增加,药品零售业有较大的空间,为医药零售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原有的医药零售业面临挑战。药品分家后,国家对两类药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医院与药店各司其职将逐渐明朗,这势必加速医、药分离的进程。而从医院中分离出的部分药房将作为独立的个体挤占医药零售业的市场份额。由于药品分类,国家将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非医药商业单位零售非处方药,这意味着售药不再是医药销售单位一家的专利,许多市场、超市、供销点都将从中分一杯羹。
三、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整顿
l、出台《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
整顿药品集贸市场。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
的一项重要纠风任务。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决定,2000年要重点抓好纠正医药
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工作,以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朱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
作报告》中也特意提到取缔非法药市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国家药品监督管
理局组建后,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大力度依法取缔各种药品集贸市场,严厉打
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这种“毒瘤”依然阻碍着药品市场
的发展,危害着人民群众健康。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出台了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无证经营、乱开药市的行为将受严厉查处。
 《办法》明确规定,严禁无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从事药品经营
活动。而且,有证但从事异地经营的、超范围经营的、个体行医人员和诊所从
事药品购销活动的、乡镇卫生院违反规定代购药品的、非法收购药品的、兽用
药品经营单位经营人用药品的、无证借药品经营企业提供的条件参加药品经营
的、无证从事进口药品国内销售等行为均按无证经营查处。整治药品集贸市场
也在《办法》中有详细规定,如禁止药品经营企业向无证单位以偿还债务、货
.款的方式为其无证经营提供药品;药品经营企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经
营柜台、摊位、发票、纳税及证照等,为其经营提供条件,出租、出借、转让
《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药品零售连锁总店及其各连锁门店,必须分别取得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除国家批准设立的中药材市场外,严禁开办各种形式的药品集贸市场;中药材专业市场禁止销售中药材以外的药品,禁止销售中药饮片
和国家禁止在中药材专业市场销售的中药材;城乡集贸市场可以销售当地产中
药材,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办法》还对药品采购、药品销售人员的监督管理
制定了具体规章。同时,《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处罚条款。
2、药价控制
1999年:
药品价格一直是一个关键的、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它往往会产生不同观
点。目前世界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药物治疗手段方面的进步都来自于以科研为基础的制药公司,“这些公司的所有权和资金属于大大小小的股东,而股东们很自然地希望从他们的投资上得到足够的回报。如果股东们得不到足够的回报,那么就不会继续投资进行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尽管中国的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种研发成本应该被计算到药品价格里去。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全球市场和学术界的接轨,可以预见这种研发成本在将来会显著上升。为了吸引国外的研发投资,这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对于决定中国医药市场到底走向何方来说,这也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99年我国公布生化药类利润不得超过10%,其他药品不得超过25%,西方制药公司对此深感不安,认为我国是在以限制药品售价为手段,打击它们而积极培植自己的制药工业。但是,我国药品原来虚高定价问题很严重:首先是一些原价格并不贵的药品,经更换名称,改变剂型、包装,价格就几倍、几十倍地上涨:其次是企业自主定价不按照国家规定作价办法,把非成本因素加入成本而大幅提价;第三是进口药品价格较高,往往比同类国产药品价格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99年春以来,国家计委采取了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的新措施,陆续降低了22种170个规格的中央管国产药品、114种进口药品以及部分生化药品的价格,降价幅度平均在10%左右,降价总额32亿元;29个省、市、区(除西藏外)物价部门也降低了省管药品价格,降价总额达20多亿元。使药价不断攀升之势,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启动“医改”前夕终于被有效遏制:药品零售价格上升幅度由前几年每年10%以上,回落到现在的0.3%左右。99年底,国家计委又作出决定,对现行列入中央和省级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不再公布出厂价和批发价,不再实行按实际进价加规定差率作价的规定,只公布零售价。国家计委要求,药品零售单位不得突破政府制定的零售价格销售。对政府定价的药品,继续实行GMP与非GMP两种价格体系。对于原研制企业生产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能够有效缩短治疗周期、总体上有利于减少药费开支的药品,经科学检验、专家论证后,继续实行单独定价。国家计委指出’,要对现行政府定价的药品进行清理,重新核定价格。对市场供大于求的药品,要按照社会先进成本定价,以促进市场供求总量平衡。对医疗机构购销差价过大的,要及时降价。要逐步建立政府定价的药品定期调整价格的机制。在经营药品的过程中,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零售单位都必须按照实际交易价格如实开具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和经营中虚假价格的行为。
2000年以来:
国家药监局推行了三次降价,并推行了药品价格管理的新政策:
 a) 药价管理
新政策实施后,政府定价药的范围缩小为两类药品:一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1500多种药品, 即患者用药后可到医疗保险部门报销的药品。二是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包括专利药品、国家一二类新药、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国家计划免疫药品,及按指令性计划生产、收购供应的避孕药具等。而未列入上述范围的药品价格则完全放开,包括两大类:一是“高级药”,如大部分进口药和合资药;还有一些是“大路货”的低级药, 如板兰根冲剂和凉茶等。
 b) 药价管理新办法对流通的影响
1)患者负担将回下降。药品价格放开后,在正常情况下,药品价格不会上
  涨,百姓负担不会增加。
2)药品价格透明度提高。国家将对政府定价的药品进行公开发布。
药品价格将趋于公道。由于大部分常用药品都已经过评测、公开限价。
  同时,新政策将逐步降低药品流通差价水平,以前从出厂到批发19%的
  差价率,及批发到零售和医院的15%-20%的差价率将降低。
4)医院售药行为将趋于规范。以往高价药和低价药的差价率相同,医院为
赚取更多差价,往往只进高价药,医生只开高价药。新政策实行差别利
率,高价药利率从低,以拉近高价药与低价药的利差水平,规范医院的
销售行为。
 c) 药价管理办法对企业的影响
 药价驱动药业重组 
 2000年国家分别在1月、7月和11月实行三次药品降价, 这对中国药品生产企业未来的发挥咱那产生了深远影响。弱者更弱, 强者联手, 药业内一场购并与重组的浪潮即将到来。
国家卫生部指令性的降价, 让人看到国家对制药工业的高规格、高标准、高技术的政策导向。降价针对GMP企业和非GMP企业的同类产品, 实行了差别定价, GMP企业产品价格要比非GMP企业的相同产品价格高出20%以上。药品价格下调必将通过销售中介的反馈反作用于制药企业, 由于价格剪刀差的降低, 医药销售中介如医院和医药公司的利润下降, 销售中介将逼迫生产厂家做出某种形式的让利, 而生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销售、抢占市场份额, 很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那些没有通过GMP改造和认证的企业将面临更加恶劣的竞争环境。
 这次药品价格下调, 也将进一步引导我国医药市场的竞争向纵深发展。那些生产上规模、技术先进, 具有产品开发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日益严峻的市场条件下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而那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重复生产型的企业将在市场大潮中逐步遭到淘汰 …… 药品价格的下调, 很可能在我国引发一场波澜壮阔的兼并重组浪潮, 从而带动我国医药行业结构性的大调整和整体的竞争力升级。
整顿药品价格秩序,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对于整顿药品价格折扣,贯
彻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
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进入限制:GMP和GSP制度的实施
GMP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用于食品、药品等的生产全过程监
测。药品GMP制度是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全程监管普遍采用的法定技术规范。
我国80年代初引进GMP概念,并逐步在药品生产领域推行。药品质量的优
劣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要保证药品质量,必须遵循统一的产品质量规范。
一是组织修订了既符会国情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 GMP(1998修订版)规范了认证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分剂型、分步骤监督买施GMP的划划,分批推动了GMP的实施。基本完成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工作。1998年以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车间不到100家,而1999年通过认证的企业(车间)就达166家。二是建立了监督实施 GMP的激励机制。对按规划提前实施 GMP的企业,可优先予以新药审评;取得GMP认证的企业,经过批准,允许接受委托加工,经批准,在集团内部允许异地生产,允许申请仿制药品。三是严格控制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提高了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条件,规定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一个二类以上新药(化学药)或两个三类以上中药,必须通过GMP认证等等。
国家药监局2000年规定,在2000年底之前,粉针剂、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通过GMP认证,在2002年年底前,小容量注射剂必须通过GMP认证。今年上半年将公布其他剂型、类别药品强制GMP人证的时限,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将坚决不能生产。去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化实施了药品GMP认证。 
加大监督实施GMP的力度,严格市场准入,是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督管
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提高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五、鼓励创制新药
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并实施了新的《新药审批办法》,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创制新药,力争从源头控制低水平重复,提高医药经济运行质量
和效益,保证药品质量。
 一是延长了新药的保护期,一类新药从8年延长到 12 年;二、三类新药分
别从6年、4年延长到8年;四类新药从3年延长到6年;对五类新药给予6年的保护。
 二是建立了优先审评制度,对一类新药、中药保密品种、首家申报临床研
究新药、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技术创新的仿制药品,实行加快审评。
 三是调整了新药申报受理的截止日期,一类新药从批准试生产之日起,二
至五类新药从批准临床研究公告发布之日起,即不再受理同品种申报,引导和
调控新药研究单位的研究开发,促进了新药研究开发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是对新药技术转让实行宏观控制,对简单改变剂型的新药、其它同一品
种申报单位超过3家的新药,原则上不再受理技术转让申请;多个单位联合申
报同一个品种的,只能由一个单位生产,同一品种不同规格视为一个品种。
上述政策措施,使新药研究申报中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初步得到控制。1999年与1998年相比,独家申报新药的比例从20%提高到60%;重复申报同一新药的家数从120家减少到18家,4家以下申报的同品种达80%。而前年仅克拉霉素活性成分(不同制剂)的申报厂家就多达 120多家。
2000年国家鼓励新药开发的政策发挥了明显效果,去年共申报各类新药1100多种,其中独家申报占60%。  
六、完善药品审评管理机制,加强药品研究监督管理
1998底,为了建立科学公正的药品审评机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了
药品审评专家库制度,由计算机随机遴选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参加药品评审,提
高了审评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审评效率,有效地克服了审评中的不正之风。到
目前已遴选两批专家共 1079人作为药品审评专家入库。
 采取了药品审评分段管理的办法,将药品申报注册的收审、终审、发证工
作集中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将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技术审评集中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规范了药品审评工作,实现了药
品审批的两个集中。
 加大了药品研究监督工作的力度,制定颁布了《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
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启动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
管理制度;制定实施了药品研究记录暂行规定;发布实施了《药品研究和申报注册违规处理办法》。为规范新药申报工作,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在地方药品监
督管理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1998年申报的 2756个化学药品、
中药新药品种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复查,符合规范要求的仅占5.59%;存
在不同程度问题的占90.13%;不合格的占4.28%。
 上述举措将不断提高药品审评水平,使药品审评工作在公开化、规范化方
而有新的进步。
七、出台国家指导优先项目
 经国务院批准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自1998年1月1日起试行。其中,第19项为医药领域,包括以下内容: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的药品,重要的出口优势产品;生产工程药品、放射性药品;新型抗肿瘤药品及型心脑血管药;新型地方病用药;天然类药;新型中药研制和开发
等24类产品或项目。详细的目录见附录。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医药产品和技术,加上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医疗体制改革政策等,实际上己指明了今后几年我国医药市场品种结构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八、《长线产品目录》定期公告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矛盾极为突
出。出于产品供求失衡,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压价竞销状态。据有关部门估算,
近几年,全行业降价折扣金额在100亿元左右。为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有效防
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逐步达到“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实现医药总需求与总
供给基本平衡”的目标,国家经贸委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于去年
出台了《关于医药行业制止重复建设问题的若干意见》,并公布了第一批10种
医药《长线产品目录》。所谓长线产品,主要是指: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其利用
率在60%以下的产品;降价竞销严重,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大多数企业按正常成
本项目核算的生产成本,导致国家和大多数企业受损的产品;投资过热,百目
发展,即将导致严重供过于求的产品。第一批公布列入《长线产品目录》的有:
青霉素、维生素C、氯霉素、新诺明、四环素、利福平、氟哌酸、布洛芬、扑
热息痛、红霉素。国家经贸委将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情况,每年要对《长线
产品目录》进行修改,并及时公布,以指导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
 为了保证制止重复建设问题的意见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在《夫
于制订(长线产品目录)的意见》中还提出以下措施:
l、凡列入《长线产品目录》的产品,一律不批准新上扩大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含“三资”企业项目),对未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企业,要严令其停建,建议停止银行贷款。并依法采取吊销营业执照,取消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和药品生产企业合格证等手段进行严肃处理,对情节严重、造成经济损失者,要追究企业法人代表的经济、法律责任。
2、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长线产品目录》所列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其目的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非扩大生产能力。但此类项目无论限上、限下均需经专家委员会审查后再按项目程序报批。
3、在严格控制 《长线产品目录》所列产品总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加强对现有企业的调整和改组,鼓励兼并和强强联合,以形成经济规模。
4、对《长线产品目录》所列产品停止进口。
《长线产品目录》的定期公告,对部分严重过剩的产品适时亮出“黄牌”,有力地突出了信息导向的调控作用,使各级医药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能及时了
解全行业情况,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竞争,制止重复建设,加快产品
结构调整,支持新产品、新剂型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和生产,
逐步实现医药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提高医药经济运行质量将起到
重要作用。
九、出台“药品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有关规定”
 药品异地生产、委托加工,过去在我国是被严格禁止的。国家药品监督管
理局1999年10月29日宣布的“药品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有关规定”,打破了
这方面的限制。根据这一规定,那些拥有畅销品种的药品生产企业,今后将可
以通过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的方式,利用其他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扩大生产。
我国药品监管办法的这一重大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医药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
于国有企业扩大优势产品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低水平重复,提高制
药企业的整体素质。
 医药行业由于过去长期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总量严重过剩。一方面,
目前全国制药企业生产能力总量严重过剩,许多企业生产设备闲置或半闲置;
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企业的畅销产品供不应求、急需扩大生产能力。这一改革
措施的出台为扭转这种局面创造了条件。
 当然,药品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不是谁都可以搞的。为了加强对这方面活
动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规定明确要求:药品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必须经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对哪些药品可以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接受异地生产
和委托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也都作了明确要求。其中规定,只有证照
齐全并已取得“药品GMP证书”的合法企业才能接受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还规定,原料药、血液制品、菌疫苗制品不允许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 
第二节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一、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药品开发,从选方、试验、试用到投产,一般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大量的开发成本。中药的开发也是如此。和其它药品一样,中药也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逐渐完善,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和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加上中药许多自身的特点,现有的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很难为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因此,在国内经常出现中药知识产权被侵犯而法律法规无法解决的情况。一些新药被某些企业开发生产以后,很快就被其它企业仿制,导致从事研究开发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影响和限制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另外,中药和西药差别很大。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为西药提供健全的保护,而中药的自身特征则与这种制度不符,很难获得发达国家的保护。这使在国际上传播中药文化和开拓中药国际市场非常困难。中药的知识产权在发达国家不能获得保护,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又肆无忌惮地仿制我国中药,造成我国大量中药的无形资产流失。
专 利 保 护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对药品发明的保护也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我国1985年的专利法,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健康的需要,对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药品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的专利保护相对于产品专利保护要弱得多,它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产品,因此方法专利保护只是一种相对保护,只有产品专利保护才是绝对的、有效的保护方式。1993年我国修改了专利法,开始给予药品发明专利保护,使我国专利法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法相一致。其积极的作用是有利于我国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医药技术,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发展。
中药的专利保护基本上是与专利法的实施和修改同步的。在1993年以前,中药的专利申请都仅涉及方法发明和医药机械;1993年以后则主要涉及产品发明。在中药的产品发明专利申请中,又以中药复方制剂的申请为多,占中药产品发明申请量的80%以上。这类发明的技术特征主要在于开发出了新的中药配方,要求保护的就是中药配方。
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把中药作为一种化合物申请的专利不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难度很大。一味中药可能含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找到有效部位十分困难,而提取一个有效的纯化合物就更难了。只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从中药中得到有效成分,从而按西药产品发明专利申请的形式申请中药的产品发明专利。这类专利申请现在主要由日本、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申请者提出。它完全把中药西药化,专利保护上完全等同于西药。这种类型的专利,对药品的保护最强,可能代表了未来中药的发展趋势。
按照目前对中药实施专利保护的做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侵权认定就非常困难。在制备中药过程中,几十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加工处理时这些物质又可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制备成片剂或汤剂的中成药后,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分析出它的原始配方和生产工艺。实践中,权利人认为他人可能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但拿到他人的药品后,根本无法拿他人产品的技术特征与自己专利的技术特征相比较,无法证明他人是否侵权。即使分析出他人药品与自己药品含有几十种相同的化合物,但一味中药中往往含有几百甚至上千种化合物,并且同一种化合物他人可以从其他的途径、其他配方中获得,也无法证明他人一定侵权。可能明明构成侵权,而权利人无法认定侵权的事实,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权利。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人们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人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中药发明,他人也无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限制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行 政 保 护
在修订后的中国专利法1993年开始对药品进行专利保护以前,我国主要依靠行政立法保护药品的知识产权。1993年以后,则是两套系统并行。这里的行政保护是指除专利、商标之外,依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对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卫生部于1987年颁发了《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规定》,规定新药经卫生部审核批准后,发给研制单位“新药证书”;凡卫生部批准的新药,其他单位如未得到原研制单位的技术许可,在以下时限内不得移植生产:自颁发“新药证书”之日起,第一类新药八年;第二类新药六年;第三类新药四年;第四类新药三年。这种保护适用于所有药品,并非是给予中药的特殊保护。一项药品从开发、适用到投产,往往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巨额的开发成本,《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规定》所给予的保护时限过短,最长才八年,开发商在此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收回开发成本。
1993年施行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对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特殊保护。《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中国境内生产制造的中药品种,包括中成药、天然药物的提取及其制剂和中药人工制成品。 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可见《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适用范围很广,只要没有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都可以申请中药品种保护。该条例还规定:依照《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规定》申请新药保护的,在保护期过后,和申请专利的在专利有效期过后,仍可申请中药品种保护。
申请中药品种保护的条件非常宽泛,不要求有新颖性、创造性。已公开发表、公开使用的药物,仍可申请。受保护的中药品种分为两级。对特定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的以及用于预防和治疗特殊疾病的可以申请一级保护;属一级保护的品种和已经解除一级保护的品种、对特定疾病有显著疗效的和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物种及特殊制剂可以申请二级保护。申请经卫生部批准后,颁发《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并发布在《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告》上。中药一级保护品种保护期限分别为三十年、二十年、十年。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批准可以延长,但每次延长期限不得超过第一次批准的保护期限。中药二级保护品种的保护期限为七年。在保护期满后可以延长七年。
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内只能由获得《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企业生产。如果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批准前是由多家企业生产的,未申请《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企业可以在《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告》发布六个月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中药保护品种证书》。逾期没有申请的,应在限期内停止生产。限期内未停产的和其他没有获得该中药品种保护的,擅自仿制该中药保护品种,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生产假药处理。
中药品种保护是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其申请条件要远低于专利,而对其所实施的保护时间又基本与专利相当。一级保护品种的保护时间比专利有效期还要长。自1993年施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来,我国共受理了1754个中药品种保护的申请,867个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有效的保护了我国中药企业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1992年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第二条规定:符合条件的美国专利药品和农业化学物质产品可以到中国申请行政保护。为实施该备忘录,我国先后制定了《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和《药品行政保护实施细则》。这种行政保护实际上是美国的“管线保护(Pipeline Protection)”政策在中国的应用。管线保护政策是美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推行的一种主张,含义是:一个国家对药品、农业化学和化学产品第一次提供专利保护时,要求该国对不论在那一个国家获得药品和农用化学药品专利的产品,只要还未进入该国的市场,都应在这些产品专利剩余保护期内提供相应的保护。我国的行政保护虽然与管线保护有许多区别,但它们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是一样的。《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规定外国药品独占权人,1993年1月1日前依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其独占权不受保护的;或1986年1月1日至1993年1月1日期间获得禁止他人在申请人所在国制造、使用或销售的独占权的;或提出行政保护生效日前尚未在中国销售的可以申请行政保护。
行政保护的保护期限为七年零六个月。对获得行政保护的药品,未经药品独占权人的许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批准他人制造或者销售该药品。未经药品独占权人的许可,制造或者销售该药品的,药品独占权人可以请求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止侵权行为,药品独占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经济赔偿。
自从与美国签署《关于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后,我国先后与欧盟、日本、瑞士等19个国家签署协议。《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对这些国家都适用。《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只适用于1993年以前在这些国家享有药品独占权的人,一般是在这些国家的药品专利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足条件的申请人会越来越少,最后《药品行政保护条例》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申请药品行政保护的条件较宽泛。《新药审批办法》和《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中,只对新药的质量、药理、毒理等方面提出一些标准。未对药品的新颖性、创造性作过多规定。《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则不要求药品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只在第六条、第七条对药品疗效提出特定要求。 申请中药品种保护,也不要求公开该药品的技术特征。该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中药一级保护品种的处方组成,工艺制法,在保护期限内由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企业和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负责保密,不得公开。《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主要出于政策性考虑,为中药提供特殊保护,是保护中药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这种保护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它可能使企业对一种中药品种形成垄断,有利于促进个别企业的发展,但对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不利;也可能抬高中药的价格,侵害消费者利益。另外,这种保护仅在国内适用,无法与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接轨。
商 标 保 护
商标作为商品和企业的象征,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商标已不仅仅是一种标记,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一个知名商标,往往蕴含着企业的形象、商品质量、顾客对商品的信赖,甚至有企业的文化内涵。顾客可能仅因为信赖该知名商标而购买其商品。例如同仁堂、达仁堂等知名商标,由于在顾客心中有极好的形象,带动了其相应药品的销售。知名商标作为企业的无形财产,其价值有时远远超过有形资产,在企业的商品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中医药企业对商标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普遍表现商标意识淡漠。我国商标法和药品管理法都规定人用药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未经注册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但药品商标的注册量却很少。我国共有2,000万家企业,到1995年约注册了500万件商标,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个企业注册商标。许多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然后再斥巨资把商标购回,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中医药企业的商标保护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往往把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一些企业在开发出一种新药品后,给药品命名并用该名称注册商标。后来该药品名称被收入《药典》,被主管部门认定为药品的通用名称,该名称则失去了商标的意义。任何厂家都可以把它用在自己的产品上。拥有该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得不重新注册商标。原商标中所蕴含的无形资产,也随之逝去。
另外,中医药企业多喜欢把药品的原料或药品的功能注册为商标,如前列康、镇脑宁等。我国商标法第八条(6)明确规定,不得使用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文字、图形作为商标。这类商标,即使获得注册,理论上也可由其他人申请撤销。这种文字或图形理论上应为公众共有,不属于任何人专有。企业无权禁止他人用相同的文字或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注册商标。
 
商 业 秘 密 保 护
《反不当竞争法》把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象就是配方和生产工艺。中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性强,配方也复杂多样,从产品很难应用反向工程倒推出中药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因此从中药领域的技术特征看,商业秘密保护将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反不当竞争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了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该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利用权利人商业秘密: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利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使用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4、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我国许多知名的商标都是用商业秘密保护其知识产权。如云南白药等。实践证明只要生产企业保护措施得当,用商业秘密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非常有效。
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丰富的中药智慧财产。我国还是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大国。中药在国内和在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中药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医疗健康。除了运用商标、商业秘密和行政保护等办法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外,我国还应结合中药特点,提出可以为国际上接受的切实有效的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如上文所分析,中药的行政保护只是一种政策性保护,并且只能适用于国内,我国中药的知识产权在其他国家还是无法获得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除厂家自行的依靠商业秘密保护外,最终的、可在国际上获得普遍认可的还是专利保护。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厂家用中药产品的确实成分去申请专利,但如上文分析,依现在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做到。即使有些中药可以分析出成分,也要花费大量的分析成本。用中药的成分申请专利可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可行的。
中药学中有中药复方有效部分理论。有效部分,是指各种中药复方的药物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即将某个中药复方药物看作一个整体,根据其所含不同种类的中药成分,采用现代分离手段,将其分离为各个有效部分,如黄酮类,每个有效部分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它不同于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指具体的对治疗有作用的化合物。一味中药,根据所含的已知的大类,采用系统溶剂分离,即用不同的溶剂提取,用简单的工艺即可以鉴定出它的有效部分。
有效部分是中药药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可否将其应用到专利申请中,用一味中药的有效部分作为技术特征申请专利。不同的中药有不同功能,其有效部分也应是不同的。用简单的方法应可以鉴别出两种的有效部分是否相同。以此来比较它们的技术特征,判断是否侵权。由于有效部分是指几大类物质,每一类中包含许多性质相近的化合物,把它作为技术特征申请,仍很宽泛,实践中可能仍有问题。
如果要求中药品种专利申请的技术特征不仅应包括有效部分,而且还要包括配方、药效,就可能既保留了现有中药品种专利保护的优点,也能克服无法认定侵权事实的不足。这种方法符合中药的特点和现有的技术水平,可能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三、中药各类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形式
   我国中药生产技术源远流长,无论是传统的炮制技术,还是现代的分离纯化技术,都与中药的研究、开发、生产密不可分。技术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可以得到不同方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对中药开发当中经常应用的技术,根据其特征进行系统的分类,并研究不同类型的中药新技术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找出答案,以利于中药研究开发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应用。中药行业是由众多学科构建的综合性技术行业,中药行业的技术领域特征随着越来越多学科的参与、交融、汇流,正向着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就其总的技术特征来讲 ,它们既包容了传统优秀内涵的继承,又涉及现代多学科技术融合后的创新,因此如何在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药学的同时,针对其技术领域的特征,寻求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将对中药行业的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医药经济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中药走向世界也将提供可靠的保证。 
 中药技术按其特征分为十二类,对每类的技术内容再加以细化,对每一细化的技术类型进行分析,选择能较好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列在技术类型之后。  
一 中药材生产 
中药材的资源分布、蕴藏、开发技术,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仓储技术,涉及到医药、农牧、矿产等多行业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与技术,通过对中药材的有关技术领域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可以针对以下主要技术环节,选择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1.中药资源的分布、蕴藏 
中药资源与开发利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面较广。就目前情况看,有两方面问题: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差;第二,对如何进行保护较为盲然。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将对中药行业的源头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1)由国家、行业组织的资源普查调研结果、报告在,定时限内作为国家秘密/著作权。 
(2)由企业就自身产品生产或研制所作的调研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著作权。  2.中药栽培生产技术 
包括可人工栽培中药的育种、种植、植保、采收、产地加工等技术,此类技术主要是可推广应用性的技术,对于如何保护这类技术的知识产权,加大优良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是药材生产中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1)中药产地产区的育种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2)中药野生变家种技术发明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 
(3)中药的组织培养、基因工程技术发明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 
(4)优质高产中药的栽培技术秘密/著作权/发明专利 
(5)中药的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秘密/著作权 
(6)栽培生产中的专用 设备与工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3.中药的养殖生产技术 
包括可人工饲养繁殖动物类中药的繁殖、养殖及产地加工等技术。源于动物的中药,因野生动物保护原因,从技术角度看应加强能取代或替代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涉及该领域的技术需有较大突破才能对目前某些动物药紧缺的状况有所改变,这些技术突破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引起足够重视。 
(1)药用野生动物的驯化、繁殖、饲养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2)药用动物的繁殖、饲养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3)动物类中药的产地加工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4)繁殖饲养用装置与设备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设计  4.矿物类中药的开采与加工技术 
矿物类中药是传统医学中使用的一类药物,鉴于这类药物若开采加工、炮制与使用不当,将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开采与产地加工技术对这类药物质量与使用的影响较大,对其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积极意义。 
(1)矿物类中药的开采技术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2)矿物类中药的产地加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3)矿物类中药的开采加工机械专利/实用新型 设计  5中药材的包装与仓储养护技术 
中药材的包装与仓储养护技术是目前中药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这类技术的逐步完善将对中药的质量与使用产生较大影响。 
(1)中药材的各类包装材料专利/商标/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2)中药材的各种包装专利/商标/实用新型 设计 
(3)各类中药材的仓储养护设备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4)各类中药材的仓储养护技术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6.中药材的品质 
中药材的品质是与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的信誉密切相关的,由多种综合指标才能标示其内涵。一旦某一中药材建立了自身的品质信誉,如何才能保护这一综合技术和信誉形成的知识产权呢?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建议对这类知识产权采用“商标”来保护。 
·中药材的品质商标/技术秘密  7.中药新的药用部位 
每味中药都有传统的药用部位,同时其药用部位的改变或扩大也与对其临床实践认识密切相关。随着中药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深入,势必对传统药用部位加以改变和扩大(我国列为一类新药)。 
·中药新的药用部位发明专利  8.中药新的用途 
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某些中药原有的用途将会改变,特别是增加新的用途,包括临床新用途,新的保健功能、营养添加剂等(我国列为五类新药)。 
·中药新的用途发明专利 
 二 中药炮制技术与饮片 
中医临床应用的中药,多以饮片形式出现,其生产工艺、炮制技术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灿烂瑰宝。对传统炮制工艺技术方面进行继承创新性研究的知识产权保护应予以重视。  
1.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的炮制是涉猎较广的技术领域,既有传统的工艺技术,也有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型炮制机械。这一领域是世界医药业中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技术领域。 
·中药炮制技术秘密/发明专利/著作权  2.中药炮制品 
经一定炮制工艺和技术加工的炮制产品,其临床的安全有效是保证其质量的核心,应在中药炮制品领域中保护其优良品质与信誉。 
·中药炮制品(传统饮片)商标/技术秘密  3.中药新型饮片 
中药饮片已有数干年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发展,中药饮片的形式与质量都围绕着“增效减毒”的宗旨在不断提高与进步。但一直未摆脱传统饮片煎煮不便、药材利用率不高的弱点。利用现代医药工程技术不断改进加工制作技术,创制新型的高效便利饮片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扩大中医医疗市场的重要工作。 
·中药新型饮片发明专利/商标/技术秘密  4.中药保鲜方法与技术 
中医治病疗伤所使用的中药,有些时候离不开选用中药鲜品,以增加疗效。若要获取中药栽培与养殖鲜品又受采收季节的严重限制,所以中药保鲜技术是发挥中医药疗效的又一技术领域。 
(1)中药保鲜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2)中药保鲜容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 处方与配方 
在国内外市场,中药处方与配方的知识产权保护显然就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1.中成药的处方(复方) 
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是使用复方,传统与现代的中成药大部分都是3味药以上的复方,有的甚至达数十味之多。这类复方的保护涉及到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法等诸多因素。在药物中不仅牵涉品种,还涉及炮制等因素。  
在中药成方中,还存在中成药同名而处方组成不同或组成、剂量、炮制方法有差异的问题。由于中成药的处方,特别是古方名方,已在其形成与使用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许多著名中成药不仅是我国众厂家的主流产品,也是国外和我国台港澳地区生产厂家的主要品种,故如何保护这类知识产权已是较复杂的问题。但新组方如何保护应引起足够重视。  (1)传统著名方剂(保密品种)中药品种保护/新药保护 
(2)传统名方的组成药物炮制方法的改变发明专利/中药品种保护 
(3)新组方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2.单味药处方 
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也有仅由一味药组成的单方,对于这类单味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面较宽。 
(1)新用途药发明专利 
(2)单味药炮制方法改变发明专利  3.单体药物(组分)处方 
从单味中药中经筛选获得的安全有效单体药物是国内外都较重视的新药开发领域,这类药(组分)的保护力度相应较大。 
(1)已知结构化合物的药用作用新发现发明专利 
(2)已知单体药物经结构修饰改造形成的衍生物(处方)发明专利  4.复方组分处方 
相当我国二类新药的这一类处方,预计将会不断增多,并应认真研究如何加大开发力度的办法。 
(1)复方组分处方发明专利/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2)复方组分处方组分改变(组成药物来源不变、组分组成改变而引起效果或用途变化)发明专利/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5.单味药组分处方 
从单味药中提取分离的与适应症相关有机组合的单昧药组分的组合处方是类同于复方组分处方的一类处方,其区别主要是这些组分源于单味药。在中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此类药预计发展较快。 
(1)单味药组分处方发明专利/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2)单味药组分处方剂量改变(组分组成不变)发明专利/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3)单味药组分处方组分改变发明专利/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四 中药制药工程技术 
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中,中药制药工程技术是举足轻重的技术领域,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部分与领域。这一领域保护力度较大,保护面较宽。 
1.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精制浓缩干燥工艺技术 
中药生产中这一阶段是关系中药质量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 
(1)中药提取分离工艺与技术发明专利(生产方法)/技术秘密 
(2)中药纯化精制工艺与技术发明专利(生产方法)/技术秘密 
(3)中药浓缩干燥工艺与技术发明专利(生产方法)/技术秘密  2.剂型 
中药特别是使用越来越广的中成药,其剂型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现代制药工程理论与技术,除不断完善改进传统膏丹丸散等剂型,对现代医药发展的近代或现代剂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成药市场上。中成药剂型的改进与新剂型的研制是继承发扬中医药的重要方面,也是中成药走向国际医药保健品市场需重点加强的工作。 
(l)新型传统剂型(改进)发明专利 
(2)全新剂型发明专利 
(3)利用现代医药技术引入的新剂型(成药)新药保护/中药品种保护 
(4)剂型工艺与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 
 3.制药机械与设备 
中药产业化过程中的制药机械与设备涉及到中药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这些机械与设备既有从现代医药产业中引进的医药通用设备与机械,也有为适应中药制药特点加以改进或创新的机械与设备;另外,从中药原料的生产到产品仓储的全过程中都涉及众多各种类型的制药机械与设备;关于这些系列设备与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都在此一并研究。 
(1)通用制药机械与设备的改进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 
(2)专用制药机械与设备的改进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 
(3)新专用机械与设备的创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商标 
(4)通用或专用制药机械与设备的配套装置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 
4.制剂辅料 
药用辅料是中药进一步提高疗效,确保使用安全、稳定、可控,特别是新剂型与传统剂型改造的重要技术环节,其中既有创新也有引入和改进。 
(1)中药制剂新辅料发明专利 
(2)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新用途发明专利 
(3)辅料应用的新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 
 5.中药制药 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必须不断引入或创新自动化控制技术,这也是实施GMP,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1)制药自动化控制技术发明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 
(2)制药工程生产技术软件发明专利/著作权  6.中药药渣的综合利用技术 
中成药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药渣,这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根据不同处方、药物来源及提取工艺还可综合利用。这种利用不仅可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还可产生相应的附加值,同时对潜在的环境污染也可起到保护作用。 
·药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7.制药过程的污染处理技术 
中药制药过程虽较化学制药产生的污染要小,但整个制药工程的不少环节仍会产生污染,对某些特殊药物的处理尚会产生较大污染,故污染的处理技术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1)处理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著作权 
(2)处理设备发明专利/商标/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1. 采购透明度提高
由于国家出台了《药品管理法》,与《药品价格法》,百姓对药品定价的了解有了法律导向;同时国家公布了一系列公开定价的药品名单,许多药品将公开定价;同时大额药品的采购,如医院和军队用药,将集中招标采购,操作过程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减少了中间环节的种种不规范竞争行为。 
 2.药价不断下降
2000近年来,全国医药价格进行了三次下调,大力整顿药价虚高的问题。各地也纷纷采取相应的下调措施。同时,由于医院、军队等单位开始实行药品公开招标采购,通过竞争降低药品价格。因此从总体上看,药品价格在不断下降。 
 以北京为例:2000年12月8日起, 北京市药价进行了2000年以来第三次大幅下调。此次调价涉及150种药品, 平均降价23%, 按2000年价格推算,降价金额约2亿元。降价药品中有许多是常用药。降价药品主要是抗微生物用药和循环系统(心脑血管)用药两大类。
 3.医疗保健社会化激活药品消费
仍以北京为例,从4月1日起,北京市将对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德修的介绍: 这次改革涉及包括中央在京单位在内的北京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城镇企业和个体(商户、自由职业者等)。 
 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两部分组成。个人帐户主要支付门诊、急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支付的起付标准按上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0%左右确定,2001年定为1300元;一年内的最高支付限额按上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确定, 2001年定为5万元。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根据职工在职或退休以及医院的不同等级,统筹基金分别支付从80%到98.2%不同比例的医疗费用。 
 为了解决个人帐户钱不够用或超过5万元以卜医疗费用的支付,北京市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制度。如果参加了这项互助制度,还可享受以下报销标准:对门诊医疗中当年费用超过2000元以上部分、在职职工,报销50%;为照顾退休人员,将报销的起付标准降低为1500元,同时报销比例提高到60%。其中70周岁以上的,报销比例为70%,一个年度内累计最多可以报销2万元。对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报销70%,一个年度内累计最高报销数额为10万元。 
 大额医疗互助资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组成。用人单位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再缴纳工资总额的1%,职工和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交3元钱,就可享受大额医疗互助的待遇。 
 北京市这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还对一些特殊群体及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作了相应规定。这些人员包括:下岗职工、特困职工、退休人员以及离休干部、老红军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等。中央在京单位今年内暂不参加此次改革。 
 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百姓求医问药的消费,将有了强大的支付后盾来支撑,这必然刺激医疗消费的增长。 
 4. 医药销售连锁化趋势明显
部分地区的医药销售连锁状况简介:
连锁中新药业医药连锁分公司2001年1月在天津成立。这家公司拥有248家零售门店,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药品连锁店。200余家药店连锁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标志, 统一采购配送, 统一经营品种目录和价格, 统一规范等“六统一”来保证连锁店药品质量。
中新药业连锁分公司还将向社会推出包括夜间售药,送药上门,名医坐堂, 购药咨询,邮寄函购, 医药连锁热线电话等服务措施。为了解决消费者煎药难的问题, 还将引进自动煎药机, 一次成型自动包装, 给消费者提供更体贴的服务。
河北神威大药房瞄准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机遇和OTC药品管理制度的出台,成立了河北神威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开始进军药品零售行业。为了扩大竞争优势,神威大药房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加快网点建设,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规模经营优势。他们一方面加快中心店的建设,一方面以各中心店为核心,向四周展开辐射。已开业的十家连锁店在省会初步形成了覆盖各主要干道和社区的网络。
兰州的医药连锁也热热闹闹,众友、绿叶、安泰堂等数家业界佼佼者纷纷登场连锁店。其中众友药城从1996年至今已经发展成拥有11家连锁店的连锁药店。
而上海华氏大药房更宣布与美国某药品零售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将在上海繁华地段筹建连锁药店,并预定于今年年底亮相。中美双方分别出资51%和49%, 由中方组建控股, 目前正在积极筹备选址等工作,美方是全球医药零售额排名50强之内的一家医药公司。
药店跨地区连锁一直是一个很热的概念, 很多药店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深圳中联大药房在深圳本地已经拥有60家药店,员工500余人。从1997年至今, 中联快速地迈开连锁步伐,现已在梅州市、惠州市开设了药店,并将挺进汕头市、东莞市。在去年8月全国零售药品连锁经营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之后, 中联加快了跨省发展的计划,除了已有的湖北中联大药房外,还将在今年第一季度正式成立合资控股企业——四川中联大药房。在福州, 中联也在洽谈与福州同春堂合作经营药店, 双方各控股50%。最近, 新疆等地的医药集团等也都纷纷找上门来洽谈连锁合作细节。
5. 外资医药零售企业获准进入中国医药零售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程临近,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一员,必须承担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我国已经庄严承诺,三年内逐步放开医疗零售市场。而国家经贸委已经首次在全国批准了两家医药零售中外合资试点企业,分别在上海和深圳。
 6.医药销售重点渠道仍然为医院垄断,但零售企业销售比例在逐步提高。
 近期以来,国家对药品加强了调控力度,并针对药品“暴利”实行了多次降价。这既让老百姓吃得起药,又通过“薄利多销”刺激药品市场消费,但几次降价过程中,一些医院借口药价下调,要求企业降低药品出厂价。 一盒阿莫西林出厂价仅为7元,但被层层中间环节加价到市场后就变成了20多元。现在该药零售价已降为9元,但仍有个别医院以调价为由,要求药厂再降价,长期形成的“药品暴利”关键环节并不在药厂,而在中间环节的“回扣”问题上,药品改革如果不解决“回扣”问题,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生产药品的厂家有苦难言。 
 7.医药营销出现网络交易:
医药行业被认为是最适合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网上商机无限。美国的网上药店有1000多家, 其网上的零售批发业在未来的两年内将会超过传统的医药市场。
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医药类的网站, 并计划推出医药的电子商务。但是2000年初国家出台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 以明确的法规形式禁止医药电子商务。个中原因,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指出:“在目前的流通领域批发企业多头无序竞争的线装下, 不提倡创建新的企业。因此提倡在内部计算机管理比较好的大型医药企业, 进行医药电子商务试点。”
同时,由于药品网络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提条件尚不完备,我国的药品网络销售工作仍然处于准备阶段。
2000年国家经贸委医药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增至6家, 其中有两家是传统制药商: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金陵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但国际上的医药贸易网络化势头迅猛,医药行业 BtoB 保持着500%的增长速度。加入WTO后,为增强国内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营销力度,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化是大势所趋。
 8.制药企业并购浪潮正盛:
世纪之交, 我国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资本经营活动, 拉开了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组织整和的序幕。
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充足活动同样方兴未艾, 目前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 以三九集团为代表, 以组织结构大型化为目标的横向重组。今年十月, 三九集团出资3000万成功并购长征制药。这是继兼并雅安制药厂、组建德阳三九药业公司后, 三九集团在四川的第三个大动作。此次并购是中国医药工业最大的重量级并购。
其二, 以太极集团为代表, 以地域结构经济化为目标的纵向重组。1998年,上市仅半年的太极集团斥资1亿元收购了本地另一家医药上市公司桐君阁全部国有股, 成为桐君阁的绝对控股公司, 重组后,优势互补产生了“叠加效应”。重庆地区的中药产业也因此获得了要素重组的综效, 确立了在全国中药产业的骨干地位。
其三,以古汉集团为代表, 以要素结构高级化为目标的混合重组。2000年11月, 紫光生物(原古汉集团)、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三家上市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清华紫光医药联盟”。这种联盟形式突破了原来行业联盟单纯的价格联盟模式,形成了从产业分工到资本运营的深层次合作, 标志着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医药联盟的出现。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 并求得联盟成员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其四,以同仁堂为代表, 以产品结构科技化为目标的内部重组。公司积极调整产业布局, 开辟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司赢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仁堂通过内部重组,在上海A股和香港联交所分别上市,同时以品牌等无形资产入股,与香港和记黄埔、澳大利亚当地企业等公司进行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在海外成功扩张。
中药业是我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但是我国的新药研究水平和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数量多、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差的中国制药企业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的世界级竞争, 必然会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 以产品、资本和网络为纽带, 通过改组、组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 实现规模经营, 扩大市场覆盖面, 提高市场控制力。中国的中药板块正在迎接一个“合纵连横”的大重组时代。
9.医药零售医院垄断的格局将被打破,药价向实际价值回归
国家将采取措施抑制(医院)药品虚高定价,中国人患一次感冒要花两、三百元人民币,住院押金动辄上万元,这种状况越来越普遍,常常使人忧怨相加。
不过,中国将要推行的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力图改变原有的“以药养医”的格局,抑制药品的虚高定价和医院“开大处方,卖贵药”的现象,以减轻社会负担,保障人们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吴明江作出以上表述。  
医疗费用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比重的一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为此,政府已下决心调整沿袭已久的医疗补偿制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收入的比重,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入的比重。
卫生部将逐步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政策,在逐步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
二)新药科研开发方面的趋势: 
1. 新药销售情况异常兴旺,充分反映了人们渴望获得治疗疾病有效药物的心态;
 2. 植物保健品销售升温,销售日趋火暴,表明人们崇尚自然的理念;
 3. 生物医药成为投资热点,中药生产领域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追求创新和突破;
 4. 新药的开发围绕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而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工业化,癌症和爱滋病成为本世纪困扰医药界的顽疾;而随着世界主要工业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与老年有关的心脑血管病、早老性痴呆症、骨质疏松症等, 以及常见病如溃疡、风湿、感染和精神疾病均呈现上升趋势,因而这些疾病的预防、治疗药物呈现热销, 而针对此类疾病的新药研发也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
 5. 世纪末的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给中药新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带来无限广阔的空间。
 6. 21世纪新药开发的特点。21世纪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将是人类基因组研究、基因疗法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尤其是生物信息学的广泛应用, 医药产业不断信息化,市场竞争正日益加剧。通过对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21世纪新药的研发将呈现基于基因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特点。从学科发展角度看, 生物信息学将得到丰富和发展。专家预言,了解和战胜疾病的关键,在于基因科学与信息学完美结合的生物信息科学的发展。
 7. 医药体制持续变革
 8 .企业间兼并与重组继续向产业资本集中化迈进
 9. 新药审批程序效率不断提高
 10. 研究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进入深层的研发阶段,为新世纪的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药品生产方面:
中药产业发展新趋势
1)科技创新的力度逐渐加快,大规模资金将会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
2)产业规范化发展,从中药材种植、加工、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等制定统一的标准(GAP、GLP、GCP、GMP、GSP)。
重单味品种的开发研究与销售。地奥心血康、急支糖浆、西瓜霜等许多
中成药均已经成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国内知名品牌的建立。同仁堂、三九、恩威、太极等已经成为知名品牌, 
一批新的品牌正在形成之中。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药企业一般都能运用法律对自身的商标、专
利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组织结构宏观调整:
 a )兼并:如三九集团兼并了湖北李时珍补酒及两家杜康酒厂等十几家企
 业,经过技术改造, 均获得了较理想的效益。 
  b )收购:三九集团仅用1000万元买回四川雅安制药厂80%的股份,经
过技改, 一年后药厂的利润达1500万元,1998年达4000万元,
1999年三九的H股在香港上市,80%的股份可套现2.5个亿。
 c )控股经营与参股合作:1997年太极集团以690万元购买了四川绵阳
 制药厂70%产权, 并投入900万元资金进行技改,一举扭亏为盈,
 短短四个月, 销售收入3817万元, 实现利税670万元。
 d )强强合作,资源共享, 提高竞争能力:由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
 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百科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共同发起的“清华紫光医药联盟”。
中药正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认同:
相关资料如下:
“加拿大对中医中药开绿灯” 
中国中医药在加拿大开始合法化,从而为我国中草药进入该国市场提供了契机。
长期以来,加拿大政府对中草药采取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态度。中草药在加拿大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只有当 食品在超市或唐人街出售。由于社会公众的医疗保健观念发生变化,保健强身成了时尚。而西药因其副作用不能作保健药品长期服用。因此,各种天然药物,包括中草药针灸以及按摩等备受青睐。各种天然药物、减肥药物等年销售额高达20亿元加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政府对中医中药采取开放态度,同时严格监管各种草药的安全性及药效功能的真实性。联邦卫生部成立了自然保健品办公室,由包括华裔植物专家在内的17名成员组成。这一举动表明,加拿大政府为中草药合法进入该国开了绿灯。
传统中医中药正在被越来越多 的加拿大公众所认同,将逐步进入主流社会。 
1980年全世界药物消耗总值约75亿美元,至2000年,将增至2700亿美元,新药开发将成为最具有前途的行业。但由于化学药品的开发费用昂贵,而且毒副作用大,于是人们目光转向自然,投向民族传统医药,投向草药、植物药等天然药物。
全球风靡之势
在亚洲,据统计,香港约有60%的人使用中医药进行保健与治疗,香港有中医师6890名,市面上出售的中药材约2000种,其中90%是从内地输入,中成药有3300种,75%从内地输入,年输入中药总金额近2亿美元。新加坡每年从我国进口中药材约2万吨,价值超过7000万美元。马来 西亚每年进口中药材0.8万吨,价值约3000万美元。泰国每年约需价值5000万美元的中药材。在日本,汉方药已纳入其医疗保险体系,约有70%的日本医生开汉方药。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1.26亿美元的中药。韩国从1992年起,中药制剂生产开始GMP标准,每年要从我国进口5000万美元的中药。
在欧洲,中国传统医药在德国颇受广大患者的信赖,特别是针灸已被众多的开业医生所采纳,每年从我国进口2600万美元的中药。法国植物药已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销售额每年约16亿美元,占欧共体共体总销售额的29%。7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 针灸逐步在西班牙兴起,近十余年来,西班牙政府重视与中国中医药界的合作,开设了中医院,并合办4年制正规的中医药学院。在英国,仅伦敦市就有近1000家中药店,店内都有中医师坐堂应该。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中药约1050万美元。
美国《预防》杂志最近的调查显示,大约有6000万美国人服用过中药。全美各地约有1万名针灸医生,有20多所针灸学校。针灸热的普及,推动了中医药热的日益高涨。199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中药金额为4048万美元。 日益被世界认同
众所周知,尽管中国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因为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病,无法像西医那样用科学的理论和充分的实验数据来解释它的作用机理。
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中国银杏 的提取物银杏黄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比化学合成药物更理想更安全的科学依据。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杀手”,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中华传统医药有了新的认识。1999年底,一场规模空前的流感狂袭了欧美各国,医院里人满为患。由于药物紧缺以及西药的抗药性等原因,一些国家纷纷从我国采购板蓝根。认知第一次服用板蓝根效果出奇,药到病除,欧美传媒惊呼:中药真厉害!英国《独立报》曾刊登过一篇《伦敦街头洋人排队看中医》的报道称,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罗鼎辉用中药治好了西医束手无策的皮肤病,她的诊所每天清早有上百人排队候诊,以至于请 警察出面维持秩序。 
第三部分
中药行业竞争格局
中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
中药行业优势企业的经营战略有何特点?
中国中药企业的经营有何不足?
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五章 中药行业竞争格局
第一节 潜流暗涌的竞争格局
一、国内集团公司领跑
中药行业由于迎合了近年来国际上绿色消费的热潮,而且在产业化和规模化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实现了超过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国内中药龙头企业有50多家,其中以同仁堂、三九集团、东阿阿胶集团、云南盘龙云海、广州中药一厂、武汉健民等。其中同仁堂中药产品2000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以上,三九集团植物药销售据称也达到16亿元的水平。有些企业的部分产品销售利润率非常高,如东阿阿胶,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达到1.6亿元,利税率达到32%,1999年,北大维信血脂康完成销售额1亿元,实现利税4600万元,其中利润3500万元。利税率和利润率分别高达46%和35%。
但在销售市场上,热点药品却并非龙头企业垄断,恰恰相反,由于龙头企业的多产品、分散经营投资策略,其单一产品的销售,往往不如一些中小公司的产品销售。
二、国外医药巨头觊觎已久,磨刀霍霍
 80年代以来,我国中药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传统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 传播与发展。据不完全调研统计,目前世界上欧、亚、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64个国家共有2122个中医药机构(中国除外)。 日本是世界上接受应用和研究汉方药较早、较好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古代经方的研究,其常用的318首方药中,出自《伤寒杂论》的就有119方之多,汉方药同样可列入医疗保险。在澳大利亚,政府及其高等教育界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并于1995年宣布开办中医硕士课程。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于1995年3月正式开办了中医五年制本科双学位课程,这是西方社会首次成功设立中医正规大学课程,中医学术地位从此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1994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并于1995年5月28日正式发布实施《膳食增补剂》法令,将草药作为增补剂。美国食品和药 物管理局(FDA)决定从1995年起将原来列为健康食品的传统中药改按药品管理,中国、印尼、中南美洲和欧洲出产的许多草药可以作为药品在美国申请注册。中药作为药品进入美国社会是一次较大的突破,将给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带来重大影响,给我国中草药及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二节 中药行业专业企业——北京同仁堂
一、企业简介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 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以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 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宣布成立。
  1993年以来,同仁堂相继在香港、马来西亚、英国和澳大利亚开设了分店,与泰国合资组建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同仁堂作为驰名商标,已在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以及马德里协定成员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受到特别保护。
  1997年5月 ,集团公司所属六家绩优单位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9年2月,"同仁堂发展委员会"在京成立。这标志着老字号同仁堂在将优秀传统融入现代科技的进程中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推动现代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000年3月,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集团公司及其他六家有相当实力的发起人共同组建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获得20多倍的超额认购,公司致力于传统中药现代化,加快研制、开发高科技产品的步伐,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挺进国际医药市场。 
  
如今同仁堂集团已成为国有大型一类企业, 在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20家企业集团试点单位中,同仁堂是全国唯一的中药企业。在即将跨入21世纪大门之际,同仁堂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好地把传统精髓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为进一步弘扬中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27 2001年中期同仁堂集团财务数据
  单位  2001中期  2000年度  2000中期  1999年度
 【总资产  (万元)】 196270.10 167570.74 131029.68 119304.13
 【流动资产 (万元)】 147450.86 124285.40  91015.09  82336.06
 【长期投资 (万元)】 2015.57 1827.90 1229.26 278.28
 【固定资产 (万元)】  44163.63  41069.48  38619.78  36587.49
 【无形其他资产(万元)】 2640.04 387.95 165.55 102.29
 【流动负债 (万元)】  51640.96  54845.23  47122.32  42445.36
 【长期负债 (万元)】  0.00  0.00 982.70 982.70
 【股东权益 (万元)】 124583.82  95358.20  81866.51  75876.07
 【资本公积金 (万元)】  59061.68  46880.91  37280.99  37246.51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83659.58 102439.21  50947.17  83527.37
 【主营业务利润(万元)】  31894.63  46407.86  22535.40  36978.68
 【利润总额 (万元)】  13058.50  20717.47 9441.88  16497.06
 【净利润  (万元)】  11800.00  14664.85 5955.96  13927.95
 【未分配利润 (万元)】  24235.47  16292.42 5955.96 9315.13
 【经营现金净流量 】  10201.20  16779.11  10954.60 5637.07
 【投资现金净流量 】  -8874.36 -12632.49  -3973.06 -10387.77
 【筹资现金净流量 】  10256.86  23345.35 -766.27  -7840.45
 【汇率对现金的影响 】  -4.09  0.12 -10.92  0.84
 【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  11579.61  27492.10 6204.34 -12590.31
 表29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结构
 公 司 名 称 持股比例  主 要 业 务 
  上海北京同仁堂药店有限责任公司 51.00% 销售中成药
 北京同仁堂陕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51.00% 销售中成药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54.70% 医药技术开发;制造、销售
 中成药;电子商务
 北京同仁堂辽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 51.00% 销售中成药
 北京同仁堂崇文门药店有限责任公司  95.00% 销售中成药
 北京同仁堂哈尔滨药店有限责任公司  51.00% 销售中成药
 北京同仁堂泉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  60.00% 咨询
 司  
 深圳北京同仁堂星辰药店有限责任公司 51.00% 零售化学药、中成药
二、同仁堂经营战略方向
古老的宫廷秘方,传统与高科技结合的制作工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300年前专为皇室供药的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如今正在调整经营战略,打造中药出口的“旗舰”。
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梅群在中药与天然药物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公司将在5年内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10年内实现销售总额100亿元。
同仁堂正对部分古老中药进行第二次开发,使更多的优质产品走向世界。大药丸、苦药汤等“粗大黑”中药品种将被胶囊、片剂、口服液等适口、疗效快的新型产品代替。公司计划针对恶性肿瘤、肝炎、糖尿病等常见病开发高疗效成药和注射剂。
同仁堂300年来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但“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原始检测方式,以及长期缺少统一的质量标准,阻碍了中药走向国际市场,为此,同仁堂经多年研究,推出了使用色谱仪分析成份、绘制图谱的科学方法,药品的生产以图谱为标准。
公司还将用分子生物技术从矿物药物中找出真正发挥药效的成份,去除重金属,以消除海外市场对含有重金属成份药物的疑虑。
为保护濒危珍稀动植物,同仁堂一方面寻找麝香、犀角、虎骨、甘草等传统中药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
“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同仁堂将大力推行连锁经营,并在3年内开办100家大型零售药店,”
已成为中国中药企业五十强之首的同仁堂目前有成药品种800多个,去年总销售额为25亿元,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近四分之一。在扩大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公司将加大对欧美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同仁堂主要措施与动作
1)铺设连锁药店网络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同仁药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万元,组建了由北京同仁堂控股的“北京同仁堂辽宁药店有限公司”。同仁堂要在全国建立50个这样的连锁店,以应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
几年前,同仁堂在全国的代理商有800多家,如今的代理商仅几十家,而辽宁仅剩下同仁药业一家。这是由于许多代理商不能按时回款,被逐渐淘汰。可这几十家代理商给同仁堂带来的销售额比原来的800多家还多,以同仁药业为例,仅去年就为同仁堂回款4000多万元。为此,11月18日,同仁堂辽宁药店有限公司正式营业。明年同仁堂公司还将通过建立连锁店的方式扩大销售规模。这些连锁店将统一店名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销售价格、统一进货配送。
其次,同仁堂实行零售联盟,也代表了医药零售业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全国有近两万多家药店,却都是各自为政,较为零散,虽有些连锁店但规模都很小难成大气候,医药零售业之间的联合、兼并不仅在所难免,也是大势所趋。这一点重庆、深圳已先行了一步,他们组建的联盟成员也达二三百家。北京同仁堂星辰药店于2001年6月28日举行开业典礼。该药店由北京同仁堂集团与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兴办,店面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这是目前深圳市经营规模最大的零售药店。
这次合作建零售药房,是医药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一次尝试。
2)携手科技企业,推动管理现代化
为实现同仁堂商品管理的全面自动化,同仁堂集团北京同仁堂药店与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鸟天桥)签订了《北京同仁堂药品管理系统合同书》。对于青鸟天桥这家商业自动化领域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这是继在双鹤药业集团成功推广流通系统解决方案之后,再次在医药行业商业自动化领域大显身手。
自1993年以来,同仁堂集团一直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1997年,国务院确定1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中药产业将面临诸多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销售量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国内外同行纷纷运用高科技手段占领中药制售领域的制高点。因此,同仁堂企业的领导班子意识到,必须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和网络化管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多年来,青鸟天桥承接并成功实施了多项商业自动化应用开发及网络集成项目。青鸟商业自动化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个商贸企业,其中包括武汉商场购物中心、湖南五一、杭州解百、银川新华百货等,涵盖大型百货商场、连锁店、超市等各种商业业态。
北京同仁堂南洋药业有限公司传统业务将转向“网商世界”电子商务交易管理平台 。
根据双方协议,网商世界将向同仁堂南洋药业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使用权。通过这一交易管理平台,同仁堂南洋药业总部与天津分部间,进行在线订货、在线货品管理及查询、各项信息管理及商品信息发布、货品在线盘点等在线电子商务交易。
自此,同仁堂南洋药业总部与分部间的业务流程,将由过去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转向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基础的运作方式,从而提高企业采购、营销及内部管理效率,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增强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及准确性,并有效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另外,同仁堂还引进了德国的先进生产线,进行保健酒类的生产。
3)进军资本市场
2000年,同仁堂投资1.07亿元发起设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同仁堂科技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1亿元,同仁堂以生产颗粒、胶囊、片剂为主体的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炼厂等实物资产及部分现金,帐面价值10000.07万元,评估确认值为10035.4万元,折股1亿股,占同仁堂科技总股本的90.909%。
同仁堂科技将致力于传统中药的现代化改造,并进行高科技产品开发,推进中药进入国际市场。这是同仁堂立足国内中药行业盟主地位,积极进军国际市场的重大举措。
4)向上游中药材生产加工领域进军
安徽亳州素有“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美誉。这里有2000多年种植中草药的历史,药材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如今,北京同仁堂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昨天,北京同仁堂亳州市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仁堂将在当地建立一座3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这标志着同仁堂涉足中药生产的上游市场——药材经营领域。
目前,同仁堂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省、市开办了十几家分公司或分店。但是,这些门店主要经营成药的生产、销售。
同仁堂种植的药材将以当地的芍药、菊花、桑皮等十几种地产药为主,并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土壤、种子改良,形成中草药高科技种植示范基地。
5)进军医疗市场
  中医中药讲究医药不分。因此,名医坐堂已经成为同仁堂药店的一大特色。如今,同仁堂在中医药合而为一方面又迈进一步——成立同仁堂中医院。同仁堂将以资产置换的形式兼并崇文区中医院。目前,双方已经签署协议。2001年6月18日,同仁堂崇文中医院将正式挂牌。
尽管双方合作的细节尚不便公开,但是知情人士透露,崇文中医院现属二级合格医院,在崇文区设有体育馆东侧路等三处诊治办公地点。由于没有自身的特色,该院历年来的效益都排在崇文区后数医院之列,政府每年补贴200万元以上。同仁堂入主后目标是将该医院改造为三级合格医院。双方将会设定一至二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该医院依旧由崇文卫生局托管,直至完全步入正轨后将医院交由同仁堂经营。据悉,同仁堂计划投资1亿元在位于崇文区打磨厂街的原同仁堂制药厂成立同仁堂崇文中医院。  
说起来,同仁堂和行医本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精通医药之术,曾为清太医的吏目,是掌管御医的高级医官。因此,早在1996年,同仁堂就在大栅栏成立了同仁堂医馆。医馆的医生延请的都是其他医院的老中医、名中医,据说最低职称是副主任医师。医馆的成立使顾客少了在医院和药店间来回奔走的麻烦,便于顾客对症下药。药医合一的经营模式,也为同仁堂药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同仁堂医馆没有完备的医疗器械,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应当算是一个专家门诊部。从某种意义上看,同仁堂的发展确实需要成立一家自己的医院。
  
同仁堂医院的成立,首先使同仁堂有了派医权。目前,同仁堂已分别在日本、泰国、英国等地设立分公司,并准备进军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同仁堂医院的中医可以到海外的同仁堂药店坐堂,辅导国外患者正确服用中药,扩大中医中药的影响,有利于同仁堂在海外发展。同时,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同仁堂药店向上游产业发展,可以形成从医到药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同仁堂医院为同仁堂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同仁堂中药正在传统丸、散、膏、丹的基础上,向提炼针、剂、滴、液等新中药转型。但是,药品开发、研制不同于一般消费品,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作后盾,拥有一家自己的医院无疑将会提供宝贵的临床资源。而同仁堂的品牌效应以及同仁堂的医资资源将肯定会给医院招来更多客源。
6)广告宣传——持续追加无形资产含金量 		文化是同仁堂不花钱的广告
80年代末,同仁堂和北京人艺合拍了6集电视连续剧《同仁堂的传说》,故事把同仁堂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和强烈的自律意识充分表现了出来,迄今许多人还记得故事中反复诉说的同仁堂300年古训: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即在义和利之间,坚持以义为先,以义取利。这种既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企业形象把同仁堂深深地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1997年,同仁堂和北京京剧院合排了京剧《风雨同仁堂》,在全国演了100多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这在全国都是从未有过的。戏演到哪里,同仁堂的名声就传播到哪里。
2001年上半年,讲述同仁堂百年内幕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正式开播,人们在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喜时进一步体会同仁堂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更熟知今日的同仁堂,更信赖同仁堂的产品。由文化到企业、由企业到产品,同仁堂继续从文化里发掘商业价值。
在《大宅门》之后,有关同仁堂的另一部22集连续剧《大清药王》也将上演。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宣传处金永年先生算了这样一笔账,《大宅门》的随片广告30秒需10多万元,一分钟起码20多万元,而一集戏就长达45分钟,如果把每部戏的时间都以广告时段来计算的话,那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同仁堂不仅不必花这天文数字,还能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同仁堂:文化就能当钱使
改革开放前,同仁堂仅有大栅栏一家门店,但今天的同仁堂,足迹已遍及海内外。目前,北京市就有36家同仁堂门店,上海、深圳、广州、沈阳、西安、郑州、重庆等外地门店达9家,香港地区有4家,另外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泰国都有同仁堂门店。应当说,同仁堂的开店工作异常顺利。在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与人合作开分店时,同仁堂未注入一分钱投资,仅以“同仁堂”这块招牌入股,就占到了股份公司20%的股份。
远道来的顾客不仅为了买药,更为看看同仁堂文化
大栅栏同仁堂店是同仁堂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门店。在它每天接待的顾客中,80%来自北京以外;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买药,更是为了看看300多年的同仁堂到底什么样。无论是大栅栏街的兴旺还是衰落,处在这条街上的同仁堂生意从未清淡过,每天都有数十万元的药品从这里源源流出。
据统计,同仁堂的销售额从90年代初的1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5亿元;继1997年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后,去年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这种既在A股上市,又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是国内证券市场绝无仅有的,被业界称为同仁堂模式。
当然,这一切成果都离不开文化这个助推剂。同仁堂人说,文化不仅为同仁堂树立了良好形象,也教育了企业内部职工,而这正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
7)低成本扩张
同仁堂持续打造品牌价值的努力,在以品牌参股,低成本扩张的战略上,运用得非常成功。 
 北京同仁堂科技公司2000年10月正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这意味着具有31年悠久历史的中药老店同仁堂进一步加快了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令业界关注的是,“同仁堂科技”这次配售上市,与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黄埔”结成了策略性伙伴。
“同仁堂科技”这次以每股3.28港元的价格一共向海内外机构投资者配售发行7280万股新H股,获得了20倍超额认购。“和黄”除了以发行价认购600万股之外,还与“同仁堂”共同成立一家合营公司“同仁堂和记药业”。而同仁堂用于参股的资本,则完全是同仁堂的无形资产——品牌价值。
四、同仁堂海外扩张战略
号称中国第一品牌的老字号“同仁堂”,近来一改过去谨小慎微求稳怕乱的传统作风,开始加快市场扩张步伐。2001年3月6日同仁堂斥资50万美元在泰国曼谷成立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并准备进军新加坡、加拿大市场。同仁堂历经332年的漫长发展,如今挟资本市场之东风,再度步入“青春”之旅。
扩张战略
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殷顺海给同仁堂定的海外扩展战略是:“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四环战略。
在亚洲,同仁堂已经打下了大部分地区。其中日本市场成为同仁堂在亚洲发展最快的市场,去年创汇200多万美元,今年估计达500万美元。
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与香港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等在香港发起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推动中药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和记中药是李嘉诚和记黄埔集团的全资附属企业,对国际中药市场觊觎已久,此次与同仁堂的结合被市场人士普遍看好,有人更预测这很可能成为中药产业领域最成功的一次商业联姻。
如今同仁堂在香港有4家药店,英国有1家药店,在美国、澳大利亚、泰国成立了合资公司,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开始向当地化生产转变,同仁堂高层人士表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同仁堂”。
规避风险
传统中药企业向海外扩张,遭遇到的风险也将是前所未有的,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灭,但同仁堂对此似乎有着充分的准备。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充分利用金字招牌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与国外企业合资办公司,加快了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例如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占了25%的股份,通过这些公司的运作增加同仁堂产品在海外的注册数量及市场占有率,使出口产品数量由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个,出口创汇金额也由1993年的186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000多万美元。
同时,同仁堂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国外搞技术深加工,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弘扬民族精粹、开辟国际市场的目标。如澳大利亚的鹿资源非常丰富,但那里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同仁堂在以品牌入股的前提下,还以鹿茸加工技术作为入资,使同仁堂的鹿茸加工技术与当地的鹿茸资源相结合,生产出的鹿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地。这个合资项目不仅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也使合资双方受益非浅,在实现同仁堂全球性市场战略过程中开拓了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如今中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难题就是市场准入。这也是同仁堂海外扩张初期之所以选择东南亚,选择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原因。像过去东南亚市场进入是比较容易,但现在各国趋严,像新加坡严禁含黄连、黄柏等药品,马来西亚禁止销售含马兜铃酸中药,而各国加强对濒危药材、超含量重金属、含农药残留物的中药材的管制等,都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国际市场的开拓。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同仁堂药品达标获准进入,则市场空间就大多了。现在,同仁堂也正在根据各国的要求研制相应的产品。比如已经研制出专输新加坡不含黄连、黄柏的北京大活络丸,专输马来西亚的不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同仁堂对于国际市场的划分和渗透策略非常具有针对性,显露出同仁堂对国际市场的重视。 
第三节 中药行业强势企业——三九集团
一、三九集团简介
 三九企业集团是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业,以医药业为中心,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大型企业集团。1985年赵新先教授带着自已参与研制的""三九胃泰""等三个科研成果和500万元贷款创建起南方制药厂,1998年12月以前隶属解放军总后勤部,1998年12月之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从军队系统分出,直属国家经贸委领导。经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已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150亿元,下属企业100多家的以医药为主、多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999最新品牌价值49.18亿元。
 作为三九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南方制药厂,是我国首家以先进的西药生产方式制造中药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一直保持着高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三九企业集团建于1993年6月29日。连续列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前100名;在1995年被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家12个获满分企业中名列第四位;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授予南方药厂""中国制药之王""称号,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512家大型国有企业名单,1997年,三九企业集团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据国家经贸委发布的98年度统计年报,对全国药业工业企业分别按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三项主要经济指标重新排序,南方制药厂以46.3亿元的销售收入,4.9亿元的利润总额和7.4亿元的利税总额,获得了三项全国第一,名列全国制药业500强榜首。自创业至今累计向国家和军队上缴利税20亿元。1999年11月11日,三九医药A股成功上市发行,一举募集资金近17亿元,为成为世界一流的植物药企业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三九企业集团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开发工作;由集团医药研究院总体负责集团技术开发的战略方向,各企业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化研究所,而各研究所与国内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广泛合作。目前已设置的研究所有三九生物工程研究所、三九华西中药注射剂研究所、三九抗菌素研究所、三九中成药研究所等。
三九集团所属企业医药产品涉及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物制品及医用卫生材料等多个领域。拥有包括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参麦注射液、正天丸及壮骨关节丸在内的中药品种240余种,包括针剂、丸剂、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糖浆剂等多种剂型,拥有包括皮炎平软膏、头孢噻肟钠及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在内的西药品种390余种。其中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等中成药数年来销售额一直雄居国内同类药物首位。雅安三九的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十几种中药注射液的产量和质量达到全国第一;九新药业所生产的头孢类抗菌素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司技术先进,设备优良,产品质量稳定,主要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其中,""三九胃泰""荣获91年中国国货精品博览会金奖、95年全国医药三资企业荣誉产品,壮骨关节丸、正天丸荣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信得过药品奖"",""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正天丸""、""壮骨关节丸""、""感冒灵""、""皮炎平软膏""、""三九胃泰冲剂""等产品荣获""军队名牌产品""称号。而且,上述产品自问世以来,经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市场抽查合格率为100%,从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深受患者的好评。另外,白芍总甙是从单味植物药村中提取总甙类而列为二类西药的创新药物,已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三九集团经营战略目标
 三九集团提出来要在未来的15年内营造一个跨国的医药集团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确定了以中医中药为核心业务,结合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的经营战略。
以下是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对行业形势的分析:
世界医药市场2000年的销售收入是3800亿美元,我们国家的医药市场的销售收入是180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际市场的5%。而三九要想成为一个跨国集团,要想打入世界500强,差距更是非常大。如何迎头赶上,我们的想法是依托中医、中药的优势。为此,三九提出了四个核心。
第一,营造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即中医产业化、中药现代化。为什么要讲中医产业化?我们的中医是个国宝,但是体制的守旧、落后的操作形成不了产业化。美国的麦当劳很简单,但是由于它的产业化,现在已成为美国一个很大的企业集团。所以三九提出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要把我们中医诊所发展成为麦当劳式的连锁,目前我们在英国和加拿大已经建立了这种连锁式的中医健康诊所,三九争取在未来两三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百家中医诊所,借助中医带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第二,核心环节。三九将核心环节确立为服务链,三九的目标是在未来营造一个全球化的、个性化的健康服务网。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全球营造万家连锁药店。同时我们计划将网络产业、信息产业结合起来(我们已建立了三九健康网),通过网络、通过药店、通过中医诊所对每一个家庭进行健康服务。三九的理想是在全球营造一个以中医、中药为主导服务手段的健康服务网。
第三,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即服务的手段和工具。三九目前主要发展植物药,同时我们推出了免煎中药,受到海外市场的热烈欢迎,三九去年出口额相当于前年出口额的5倍,今年预计的出口额可相当于去年的5倍。由此可见,三九的免煎中药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并已成为企业的第三个核心产品。
第四,核心动力。要想营造一个跨国医药集团,核心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核心动力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我们企业的核心动力。当前在世界500强里面,首席执行官占有90%以上的管理,在90%以上的世界500强里面都有首席执行官。要研究首席执行官最大的特点,这是人力资源的最好的一个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三九要成为世界大型的医药企业必须要在人力资源上下功夫,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营造企业的动力机制?三九的想法是让管理者持股、职工持股、科学家持股。
透过赵新先本人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九集团对中药行业的前景是非常有信心的,同时三九更野心勃勃地提出了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三九集团将设计一连串的“大手笔”。比如跟农行的31亿元人民币授信协议、资本运营、大量兼并收购,同时内部将建立一套8000家药店的连锁药品销售网络,推行中药科研创新与标准化现代化。定位于国际企业这一形象,三九集团还参加了美国连锁经营协会,经营决策也推行专家智囊决策的方式,情报部门建制完整,已经具备了高速成长的条件。
三、三九集团资本运营战略
 三九集团不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金,出于快速扩张规模、抢占有利资源、投资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金需求与风险规避的需要,三九集团成功包装了集团内部三家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融通资金,转移风险。
另外,三九提出了中国农业银行与三九企业集团日前在京签订协议,向三九集团提供31亿元人民币综合信用额度,重点扶持三九全国连锁药店项目的实施,并利用自身在技术、网络、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三九集团及其下属企业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7年前,三九集团便已开始了卓有成效的资产重组,其中许多经验,很值得借鉴。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政策指导下,1998年,我国掀起了企业间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的高潮。早在7年前,三九集团就已开始了富有成效的兼并联合。尽管以今天的眼光审视,三九集团的资产重组之路,存在某些问题,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值得借鉴的经验,特别是三九凭借三九机制、三九管理模式、三九技术盘活大量存量资产,救活大批濒临破产企业的做法,正是大多数企业在兼并联合过程中所欠缺的。 
  
一)通过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来实现资本经营
1.利用无形资产推动股权融资和债权变股权 
资金短缺是近年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还是经营亏损的企业。这是由于规模的金融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即通过上市募集和银行贷款,上市要求严格,审批手续繁杂,对一般企业而言,此路不通;而又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较高的通胀率,使得银行一般不愿发放中长期贷款,国内融资成本高且风险较大。可此时三九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急需大量资金。 
在此情况下,三九人想到境外股权式融资方式。因为此举不仅规避了汇率风险,而且容易得到政府的批准。1992年8月,三九集团以南方制药厂的一部分资产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三九正大药业有限公司”(正大投资2000余万美元,占49%的股份);紧接着,美国花旗银行、香港的光大和国泰基金等7个股东参股,投入6000万美元,成立“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三九和正大的股份分别由51%和49%降为29%和20%。
这两次扩股增资,共融资8000多万美元,三九集团公司及时利用这笔资金进行卓有成效的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而通过这次调整,三九集团实现了超速发展,其经营效益由1991年的8000万元提高到1994年的4亿多元,增长达5倍。 
债权变股权则是三九盘活资产卓有成效的一招。我国药品的经营长期实行一种专营制度,各种原因造成医药销售过程中形成许多三角债,药厂大量资金被三角债套牢,许多企业因此而奄奄一息、寸步难行。在大量资金无法收回的严峻形势下,三九采取了债权变股权的方式,将医药批发公司长年拖欠的贷款作为投资,再注入适当的资金兼并或收购这些公司,用三九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为目的,以责权利相结合的法人代表负责制来管理,先后在长沙、宁波、石家庄、长春、西安、武汉、天津、无锡等地控股了医药公司,形成华东、华北、华南销售网络,之后又以原三九德国公司国内贸易部为基础组建三九商业连锁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使三九贴近了市场,了解了市场,进而大大开拓了市场,赢得了市场。1994年,三九集团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实现销售额达22亿元,1996年达31亿元。债权变股权不仅加强了药厂的销售网络建设,扩大了规模,实现了生产销售一体化,同时也盘活了呆滞的存量资产。
2.输出管理机制,推动更多资本 
今天的深圳三九大酒店,加入三九集团前亏损达2000多万元。1991年底加入三九集团后,集团提出将旅游服务业作为八大产业之一,并要求在5~8年的时间里,实现年利润1亿元的目标。为此,集团以三九大酒店为龙头组建了三九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及时引入三九机制,一举扭亏为盈,1993年赢利就达1700多万元,1997年达8000余万元,基本实现目标。
1994年初,三九公司根据三九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依托三九盛誉,从沿海走向内地,从沿海迈向东南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连锁特许经营的发展道路。
酒店业一次性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较长,国外的通行做法是实行特许连锁经营,如希尔顿饭店。三九旅游服务公司分析了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决定通过承包或租赁的方式取得一些效益低甚至亏损酒店的经营权,引入三九机制和管理模式,有的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公司现已发展连锁店二十余家,并建立起两所旅游学校及与连锁酒店配套服务的旅游用品公司、工程装饰公司。首先进入三九连锁酒店的是原西藏军区所属的成都珠峰宾馆。三九接管珠峰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三九机制,精简整编,将原来的12个部门压缩为6部1室,原来29名中层以上干部重新聘用12名,其余的降级使用。同时狠抓“软件”服务。三九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当年珠峰宾馆的效益就增长了10倍。
目前,三九连锁酒店系统的20多家酒店,除正在改造的外,效益都比原来有大幅提高,楼还是那栋楼,设备还是原有的设备,人还是原来的人,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效益大幅增长。
  1990年,三九集团兼并了惠州干膏厂,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并进行改造,成立了九惠制药有限公司,引入三九机制及管理模式,将中药生产基地逐步转移,这样不仅避免了因特区日益升高的水电费及工人工资对生产利润的侵蚀,每年节约成本600万元,而且赚回了一个中药加工厂。九惠公司的销售额从1990年的210万元增长到1994年的7000万元,增长了33倍,利税同时增长了50多倍。 
二)利用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本增值
  根据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南方制药厂在并购过程中,非常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有针对性地对有较好市场潜力产品的制药企业进行收购,把三九的名牌效应、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迅速转化为有形资产。 
雅安制药厂建于1958年,是国内生产中药针剂最早的厂家之一,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原有16个中药针剂品种中的参麦、生脉、参附等6个品种,除肌注外还能静脉给药,成为国内生产静脉针剂品种最多的厂家。而这一切正是力图“振兴中药、走向世界”的南方制药厂在产品结构上所急需填补的空白。1995年底,通过香港三九实业有限公司以占有65%的股权的形式收购雅安制药厂,成立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药厂派出管理人员,引人三九机制,对原有的设备和环境进行改造,并加强质量管理,使之符合GMP标准。1999系列中药针剂投放市场后,不仅增加了一些极具市场潜力产品的销售,而且提高了南方制药厂自身中药品种的档次,使中药针剂牢固地占领了国内市场,并为开辟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为使三九进一步实现多角化经营,降低三九进入其他行业的成本,三九集团对列入八大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控股。1994年下半年,三九开始涉足造酒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机制以及999品牌,通过一年的工作,形成了全国性的三九酒业体系。哈尔滨龙滨酒厂始建于1906年,是一个有9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1995年资产总额1.4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1.2亿元人民币,1994年底,龙滨酒厂与三九合资成立“哈尔滨三九龙滨酒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开发出999龙滨酒和三九手雷龙滨酒,于1995年10月面市,999的名牌效应再次显示了无穷的威力,新产品很快就占领了黑龙江市场。1996年7月龙滨酒厂又进一步与三九集团重新组合正式并入三九集团,兼并实施后,依靠三九实力及机制、品牌,1996年产值增长到1.5亿元,1997年达2亿元,资本运营使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
中新公司是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也是新疆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然而,这家地处吐鲁番的大型企业却因种种原因而面临破产。这时,中新公司决策层决定与三九合资,并于1995年底实现合资,成立三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引入三九品牌和三九机制。1996年4月,未完全开工的三九食品公司创下产值485万元,销售收人548万元的佳绩。三九控股中新公司再次证明了三九集团通过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是实现其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
到1996年底,三九集团已参股控股了许多相关产业的企业,包括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等,初步形成八大产业并举的局面。
  综观三九的兼并行为,可以看出三九的兼并并不是盲目膨胀,它寻找那种具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技术开发能力强但生产能力弱,有的是市场需要但资金短缺,对于这些企业,只要花点工夫将“断电”处接上就可以使其高效率运转起来。通过兼并,三九达到了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大利润的目标,同时又救活了一批陷入困境的企业,其社会效益同样重大。如果不兼并这些企业,它们只能被某一环节卡住慢慢死掉,破产后就造成社会问题,三九以自己的胆魄和实力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三)体制嫁接、管理移植、技术输出 
    是三九实现兼并联合的根本保障
  收购与兼并的经营方式,作为一种资产经营方式,其风险是很大的,国外收购兼并成功率一般在50%左右,收购后达到提高经营效益的比率也不高,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也因上级“拉郎配”,好带差划拨或收购兼并导致整个企业垮掉。而三九集团在收购兼并中频频得手的关键在于三九机制、三九模式和三九技术创新。 
三九在兼并某一个企业后,往往进入更高层的资本运营阶段,那就是对兼并企业进行较彻底的改造,逐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品牌,实施多品牌战略。针对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硬件行软件不行的就引进三九机制,设备行但无产品的就引进科技成果,总之是实现优势互补,把三九优势与兼并企业的潜在优势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 
三九集团这种低成本扩张的方式,在当时迎合了部分企业的需要,实现了真正的低成本扩张,但在管理科学和经营理念日益普及,企业领导层管理和经营素质大大提升的今天,许多企业家真正关心的不再是智力资产,而是货真价实的现金投入,这就使三九的低成本扩张面临窘境。而且三九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并不能在每一个领域都表现为优势。向高增长、高利润的重要行业进行高科技改造,是三九集团必须把握的战略主线。
  
四)多角化经营逐渐弱化了三九集团的核心能力
  两年前,提到三九,人们便想到南方制药厂,想到三九胃泰,想到三九感冒灵,可今天,人们似乎正在渐渐淡化对三九的记忆。 
  
不能怀疑三九集团资本经营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样不可否认三九的多角化经营逐渐弱化了它的核心能力并弱化了它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九集团以南方制药厂为核心,医药的制造和销售一直是三九的优势,三九胃泰、皮炎平软膏、壮骨关节丸先后成为品牌产品,正是这些名牌产品使三九名声远扬,从而确立了三九品牌的名牌地位。1995年底,“999”品牌价值已达34.17亿元人民币。南方制药厂1987年创利税178万元,1991年增加到9800万元,1994年增加到4.6亿元。但到1995年,它的利税已降为4.38亿元,虽然是由于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多角化经营分散了南方制药厂的精力和资源。 
  多角化经营战略又被称为不相关多样化战略。三九集团从1991年开始实施多角化经营,通过收购、控股先后兼并了数十家企业,经营领域迅速拓宽,形成了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商业、农业等八大产业并举的格局,总资产亦由1991年的16亿元迅速膨胀为1996年的70余亿元,5年间增长了4倍多,实现了资本扩张的目的。但是,面对众多企业的加盟及经营领域的拓展,而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又缺乏关联性,三九集团不得不分散较多精力去经营管理这些新企业,不得不调出大量资金、人才,致使三九不能集中精力加强医药行业的经营,不能及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其他企业的进入,势必对其形成威胁,从而使其核心竞争能力逐渐丧失。从1997年开始,三九渐渐感到经营吃紧,效益下降,不得不放慢扩张的节奏。 
  
美国经济学家于70年代提出不相关多样化战略是经济效率最低的战略选择,美国的大型企业也从80年代开始了放弃不相关多样化战略而回归主业的运动。我国企业同样用实践证明了不相关战略的低效率,不少企业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而长虹、海尔、美的、格力、康佳、杉杉等一大批企业则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势头证明了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战略的先进性。 
  
动用核心竞争优势战略可以把企业的资源集中于有限的和最擅长的经营活动上,可以将企业内部的资产收益率最大化。领先建立潜在的行业进入者设置障碍,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降低风险,缩短时间和节省投资;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充分利用外部供应商的投资、规模效益、创新和专业能力。而在运用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战略性收购,兼并一些相关企业,就可以合理安排资源,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大效益。三九集团在医药行业的兼并,即是成功的战略性收购。 三九集团及时的投资战略调整,得益于其内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四、连锁网络销售战略 
2001年三九集团酝酿已久的全国万家医药连锁店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第一季度,三九已经在全国各地收购药店400多家,这还不包括长沙、宁波、无锡、太原等6家连同下面的药店一锅端的药材公司和医药站。到今年下半年,在全国各地将有上千家三九药店。三九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3亿元,建成8000-10000家连锁药店。
三九集团从医药起家,主业始终是制药,但制药和商业脱节,自己的产品交给药品销售商去卖,不但钱让别人赚了,自己还要有一个庞大贸易公司向药店推销自己的产品,代价不菲,而且还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
三九进入药店业蓄谋已久,但药品销售差不多是垄断经营。不过三九终于等来了机会。中国加入WTO后的两三年内商业零售批发的大门要打开,医药业也不例外。美国最大的药品连锁CUS在全美有6000多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而中国迄今尚无一家全国性的连锁药店。这种局面难以应对外国公司的大举进入。
去年10月,国家药检局向国内40家药界大企业批发了跨省连锁准入证,意图也是利用不多的时间性促进中国医药连锁业的成长。三九不但获得了药品销售的资格,而且还取得了在全国跨省建立连锁店的资格。
今年一季度,三九已经在全国收购了400多家药店,投入1个多亿。要达到三年建成万家连锁店的目标,预计投入资金13亿元。筹集这笔资金,将是这一计划的关键。
2000年下半年,三九集团联合国内有实力的10家金融机构、企业,出资收购了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三九集团控股。
一个完整的思路已经形成。先由深圳金融租赁公司从银行拆借13亿元,再租赁给三九集团经营;租赁期6至8年,租赁期间,银行逐步收回投资本息;期满后,以象征性的价格卖给三九集团;三九将药店运作上市。最后的结果是,三九不用自己掏钱,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医药连锁网络,如果操作上市成功,还意味着10至30倍的市盈收入——至少130亿的收益。这样,赵新先就通过深圳金融租赁公司一个棋子的布局,把金融、证券、工业、商业魔术般地组合在了一起。
目前,与三九竞争建立全国连锁药店的还有上海复星、华氏、北京金象、深圳一致等对手。但在最关键的融资问题上,三九别具一格。
建立万家连锁医药店,对三九来说是一次新的创业。推动创业,必须激发活力和动力。连锁药店的第一大股东是三九医药贸易公司,占39%,第二大股东是三九集团,占27%。
现在三九已和银行基本谈妥,准备给这些持股者提供个人贷款,通过贷款来解决个人持股问题。三九的数字化中药房也准备按这种模式去组建,去构造。
五、投资战略——主业拓展战略
进军医疗市场
与同仁堂一样,三九集团也把医药结合作为发展医药产业的手段之一。经国家卫生部和外经贸部批准,由三九集团控股兴建的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于1996年3月9日在广州正式开诊。这是广东省最大的中外合资高科技医疗机构,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家现代化脑专科医院。
医院开诊五年来,脑科医院凭借突出的专家优势和专科优势,医治了上万例脑科疑难病症,赢得了广大病员的赞誉。尤其是为世界第一男巨人和亚洲第一女巨人成功进行的脑垂体瘤切除术及综合治疗,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使脑科医院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作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总体战略的具体行动,自1998年10月开始,三九集团斥资1.3亿元用于医院二期工程建设:新建了一幢17层现代化的门诊综合楼,开设400张专科床位;扩充了6000多万元高科技医疗设备,包括国内首家引进的美国产脑磁图机、加拿大产大型视频脑电监测系统、德国产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等国际尖端设备,使三九脑科医院的设备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医院的先进水平。
脑科医院拥有一批由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知名专家群体和由优秀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梯队。全院还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知识联网和信息的计算机网络查询。设在三九脑科医院的亚洲神经科学研究会、中美技术合作癫痫诊疗研究中心、美国脑磁图亚太地区技术培训基地等研发机构与学术组织,是同国内外学术界实现有效交流的渠道。
三九集团脑科医院的建设思路,集中体现了三九“高科技、信息化、重视人才、国际合作”的战略构想。
抢占生物医药战略制高点
三九集团在上海投资生物医药项目,定位于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投资规模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三九集团抢占行业制高点的战略,非常明确。
 涉足GAP中药材基地建设
三九集团与河北安国市政府联合在安国召开了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研讨会,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名人员进行培训。这标志着三九集团与安国市携手打造药业生产新平台,推动药业生产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2000年,三九集团派员到安国考察,对这里的土质环境,政府产业政策及市场前景等方面产生了浓厚兴趣,与该市最终达成了“我赚钱、你发展”的双赢协议,开始从中药业的源头抓起,并推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目前三九集团已在该市建起了占地1000亩的北方中药材种苗良繁基地和三九集团中药材GAP种植示范与推广基地,三九(安国)现代中药开发有限公司前不久投入试生产。该公司总经理徐继健说,公司将以安国为中心,辐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推行中药材GAP种植。公司将对药农进行免费培训并签订按市场价格优先收购协议书,搞订单种植,保证中药材供应的质量和数量稳定。
进军医药包装市场
占地2万平方米,首期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的“三九集团精细化工有公司”日前在葵涌工业园剪彩动工。三九集团将在工业园区内建设一座年产铝质器材5400万支的高科技生产基地,主要引进德国 MALL.AERLAN公司生产的具有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全套铝质软管生产线,其生产规模与市场在国际上将占主导地位。
按推测,三九集团这项投资的战略目的,是吸收国外的医药包装技术和医疗器械生产技术,为今后进军这一领域铺设基础。
进军绿色食品、保健品领域
建宁县莲蓉集团通过三九集团的销售渠道和网络,现已将自己生产的三九牌莲片、山雪牌猕猴桃汁等系列绿色食品,成功地打入全国90多个城市近千家商店、超市。 
  
莲蓉集团与三九集团的于1999年4月开始合作,莲蓉集团倾心于对方雄厚的实力和三九品牌的知名度,三九集团则对建宁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很感兴趣。三九集团提供资金、配方、包装设计、营销网络,还专门派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建宁指导生产;莲蓉集团则提供厂房、机器、原料。按照协议,莲蓉集团生产的莲片、莲子、莲芯茶统一用“三九”商标。 
  
三九集团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建宁优质的原料,合作生产的莲片、莲子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整个莲蓉集团3600多万元销售额中,与三九集团合作生产的莲片、莲子系列销售额就达2300多万元。 
携手国际巨头,开拓医用诊断市场
2001年8月23日,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瑞士罗氏诊断(上海)有限公司签署市场合作协议,国际上两家在PCR领域各有优势的企业将从此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医用诊断全球市场。
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深圳市华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三九企业集团为主投资方,与归国科学家朱文斯博士联合创办的,是主要从事生产体外基因检测用荧光PCR诊断试剂盒的现代化分子生物高科技企业,该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已迅速成长为国内同业中技术领先、质量优良的PCR试剂生产厂家,已开发出十几种用于临床诊断、血液筛查及其他用途的试剂并陆续向国家申请检定和新药申报,是最先获得GMP认证、最多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PCR试剂生产批准文号以及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艾滋病PCR试剂临床考核和国家检定通过乙肝荧光定量PCR试剂的定量标准品检定的企业;瑞士罗氏公司则是一家成立于1896年的世界著名的百年老字号企业,目前在全球500强中排名第125位,年收入达174亿美元。罗氏是世界上领先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公司之一,是PCR技术的全球专利拥有者,并且是全球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可将PCR技术应用于临床领域的PCR 仪器及试剂的供应厂家。 PCR是基因检测试剂的简称,它在诊断应用与研究方向使用广泛,可以对乙肝、丙肝、结核、艾滋病等六大病源性疾病以及DNA检测进行准确、快捷的检测,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匹基和罗氏在市场上较强的互补性,促成了双方的合作,将通过双方优势的互补,达到“双赢”的结果。对于匹基来说,将在购买罗氏公司的原辅材料半成品、检测仪器等时享受优惠。同时,将会得到从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现代化企业管理诸多方面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对于罗氏来说,通过合作可迅速扩大其产品在中国直至亚太地区市场的份额,加速其产品和技术的本地化进程,以此降低生产成本。
三九介入生物工程领域及临床基因诊断市场,已经有一年多时间。虽然三九表示自己是以植物药生产为主营的企业集团,在生物工程、基因工程药及生物诊断技术等方面,只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展。但三九集团通过合作吸收新技术、树立高科技形象的苦心明眼人一看便知。三九集团携手国际巨头的合作战略,今后将被国内企业大量克隆!
六、国外拓展战略
在国内,通过独资或合资设立销售分公司、办事处等形式拓展国内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均设有销售网点,形成了健全、完善、高效的营销体系。
在国外,三九集团从1992年开始先后在海外包括香港、俄罗斯、马来西亚、德国、美国、中东、南非、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公司,这些公司作为三九集团在海外的窗口,一方面担当着将三九的产品介绍给各国,开拓当地销售市场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将国外的优秀品种介绍到国内。目前,三九胃泰冲剂、皮炎平、三九感冒灵冲剂已通过俄罗斯国家卫生部的检验和注册,开创了中国药品在俄罗斯注册的先例,俄罗斯公司的销售正在高速增长。97年正式与德国贝尔公司签订关于独家代理白蛋白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合约,现正谋求更多方面的合作。海外公司的发展壮大,使三九集团产品市场由国内单一市场成为全球性市场。
另外,三九集团还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国外当地生产和销售领域。三九集团2001年与香港上市公司百姓食品 (702)达成初步协议,百姓食品将发行并出售二亿三千七百五十万股份给三九集团,预计此项交易涉及资金为九千万港元。这次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结合双方在药物及食品两方面的优势,以发展当地保健食品市场。三九集团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海外建立了近60家药厂和强大的销售网络,为全面进军世界医药市场做好了充分准备。
七、发展战略——三九集团的未来战略 
任何一家像三九这样身居工业百强之列的大佬进入互联网络都不可能只是凑热闹,或者投石问路这样简单的理由便能解释的。探寻三九网络的成功轨迹,实际上也是寻找传统产业进入互联网领域的最佳参照。在沿着这一轨迹探究其最终的奥秘之前,有下面三条在三九集团内分属不同公司的消息:
第一条消息尚未广为人知:2001年上半年,三九健康网获得国家SDA批准拥有网上售药资格,成为中国医药企业电子商务8家试点企业之一,也是其中唯一背靠知名大树的试点企业。
第二条消息知道的人更少。这就是几乎与三九网络计划的实施完全同步,三九集团直接投入近2000万元由普华永道承接的ERP工程有条不紊地在其核心企业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
第三条消息是三九刚刚成为唯一获准建立全国性医药连锁店的医药企业。
三九网络CEO崔军是推动上述三项工程的核心人物。
崔军对三九网络的总体战略这样分析:“这一战略分两条线,一条是主线,就是以全球最大的华人健康门户网站为平台,结合传统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落地的各项服务,包括三九联合保健,三九连锁药店,中医远程诊疗等,成为全新概念的巨型健康服务提供商。另一条是支线,创立“三九人家”网站,以现有的12家系列网站为基础,以24个主要城市建立的商务体系为依托,探索网站新型赢收模式,成为首家真正实现‘送网络进入生活’的门户网站。”并指出“网络战略就是未来战略”。
2000年三九集团提出进军世界500强的“十五年战略规划”:在5年内夺得世界植物药生产的冠军;10年拿到亚洲制药业的金牌;15年后打进世界500强之列。这个“三步走战略”,如果仅靠走简单扩张、粗放式经营的旧经济路子肯定很难实现。
对此,集团总裁赵新先认为,中国入WTO在即,许多产业包括医药业将面临更严峻竞争。加入WTO之后,三九集团面对的是葛兰素、默克这样的国际巨型医药企业,他们资金雄厚,销售收入巨大,投入的研发费用又高,不是3%、5%,而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与这样的企业竞争,如果走简单的模仿之路必然是死路一条——竞争的终极将是拼规模还是拼技术?如何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一条是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另一条是整合,按集团的战略,今年成立了三九网络,组建了以三九健康网为旗舰的联合舰队。所以三九集团要提升竞争力,必须依靠三九网络为龙头进行整合,用新经济的能动因素整合、激活传统产业资源。
整合就是生产力。赵新先的话再明确不过了,三九网络战略就是其未来战略,承担的是整合资源的重任,代表着健康产业与网络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八、创新战略
  只要将处方输入电脑,一只灵巧的机械手便会在标有药名的调配柜中快速抓药,一分钟就可调配出中药,用热水即可冲服。这种告别“庞大的药材柜、古老的微型杆秤、忙碌的配药师”的新技术产品,被誉为“中医药的一场革命”。国家经贸委主管部门在2001年3月9日批复三九集团开展连锁经营时称,该集团研制成功的中药电子调配中心,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为加快中药剂型改革,建立世界一流中药生产基地,三九集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核心企业南方制药厂成为中国首家以西药生产方式制造中药的企业,安装了国内第一套中药提取生产线,工艺流程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管道化,彻底改变了小作坊式的中药加工方式。常州拜尔和瑞金三九,也分别确定了建设中国最大外用药生产基地和栓剂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
  在医药流通领域开展连锁经营,是三九集团开拓市场的重要举措。他们在规范宁波、长沙、衢州、太原、临沂、青海等6家医药商业并购企业的52家零售药店的同时,以三九系列名牌药品为拳头,以中药电子调配中心为龙头,依托三九医药贸易公司强大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大中城市筹建包括免煎系统和煎药系统在内的新型中药配售中心和经营网络。 
  
三九集团注重用新思路建立多层次科研基地,走低投入、高产出之路。在建立三九医药研究院和各分公司研究机构的同时和华西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山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合作,主要采取联合开发或直接买断成果的方式,选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出资531万元取得沈阳药科大学15年科研成果优先转让权。南方制药厂自行开发的白介素—Ⅲ和“优富基”基因工程产品,则专门成立九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另外,2001年三九集团再度在四川引起业界关注,三九携5.05亿元资金再度入川,与成都、雅安、德阳、乐山、内江等地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合作项目涉及中药研发和生产基地、医药健康、信息网络建设等多个领域。
此次进军四川,雅安三九将与二郎山集团、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生态科技园,共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中药材种苗和林木等其他生态产品;三九集团将在德阳投资4000万元建设中药现代研发中试基地,占地100亩,建筑面积将达2万平方米;与凉山州政府合作,共建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分三期工程共投资1.35亿元。 
对三九集团和同仁堂百年老店做一番比较,应该说三九集团实力更胜一筹,销售网络更庞大,科研创新能力更强,决策和发展机制更为完善,因此,中药行业的龙头地位,今后将落于三九集团,这一点,将不会有人怀疑。
但无论是三九集团还是同仁堂百年老店,在中药的国际化市场开拓、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药新药研发方面,所做的工作都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中药的国际市场销售方面,两家企业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000万美元/年的出口数字,充其量只能算是象征性的进入国际舞台而已。
第四节 中药业上市公司
一、我国中成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成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全国4000多个制药企业中能够生产中成药的厂家己超过70%,专业中成药生产企业千余家,现有药用资源1万多种,生产的中成药己超过4300多种,剂型己达35类43种,其中己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761种。中药行业己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骨干行业。
中药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少的特点,符合世界对天然药物的追求。各国对我国中药的需求逐年增加,对中药进口政策也逐年放宽。我国中药的复方丹参滴丸、杏灵颗粒已经通过美国FDA的预审, 并进入临床试验,为中药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又迈进了一步。
从发展前景看,中成药行业要明显好于化学制药业。虽然我国一个传统的中成药大国,但我国中成药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得天独厚,各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药物加以研究与开发,抢占国际市场。我国中药产业由于总体科技水平的落后,仍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受到了很大冲击。
 全球植物药的年销售额约300亿美元。其中欧洲中草药产品占30%以上,约90亿美元左右。我国中成药市场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25%左右。而且大部分还是国内市场,出口的中药多以药材为主,成药占出口产品比例不足30%,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低。而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等一些产品己进入我国市场,甚至开始在我国申请专利,这对我国中药产业己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中药产品技术含量低。二是药材质量标准不规范。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由此可见,我国中药企业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优胜劣汰,优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中药产业中的龙头,达到中成药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依靠和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对原有技术的创新性改造;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
二、上市公司分析:
目前,深沪两市共有在成药的上市公司共22 家,其中深市14家,沪8家(详情见下表)。其中具有投资潜力的上市公司有:
同仁堂(600850):中药行业的龙头。同仁堂拥有众多名牌产品。其中同仁乌鸡白凤丸、国公酒销售开始大幅增长。另外,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利用、GMP的系统改造,其经营收益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同仁堂建立“北京现代化中药材生产种值基地”,提高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技术附加值,形成“一个品种,多种剂型”的药物开发格局,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调整市场结构,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外市场并重,重点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点。 
 云南白药(0538):我国著名的天然中药企业,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近三年业绩稳步提高。云南红塔集团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同时公司参加发起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其进一步的资本运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00年公司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云南白药集团天然药物研究院。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公司股本结构较好,可长线投资。 
 吉林敖东(0623):公司主要产品“安神补脑液”、“利脑心”、“血府逐瘀口服液”、“益血生”、“心脑舒通”先后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安神补脑液”还通过了美国FDA临床认证,将成为公司最具发展潜力的利润增长点。中药制药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吉林敖东建成了自己的生态药业基地,为中药生产提供了绿色无污染的药物资源,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30 中药类上市一览表
股票简称	每股收益(元)	总股本
(万股)	流通股
(万股)	主  营		东阿阿胶	0.14	16,767	11,800	中药产品、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		丽珠集团	0.02	30,603	11,567	医药产品、科研领域		ST白云山	0.10	37,434	15,028	研制生产销售中西成药、化学原料药、外用药、保健等		云南白药	0.141	18,581	5,821	中成药		轻骑海药	-0.047	20,234	8,316	中成西药、精细化工产品、保健品及与医药工业相配套的进出口贸易		紫光生物	0.07	20,302	6,318	古汉养生精为代表的中成药、保健品及保健饮料		桐群阁	0.0996	9,986	3,480	中药饮片加工,中西成药、中药材(含麝香)、滋补保健品		吉林敖东	0.26	19,546.8	8,490	医药加工、种值养殖、房地产开发		
 续表 中药类上市公司一览表
桂林集琦	0.3015	10,752	6,110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及制剂、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保健品、饲料		通化金马	0.211	29,934	18,995.6	中西成药、生化制剂、营养及保健制品		华神集团	0.12	7,920	2,040	中西成药、高新技术产品,生物工程制品		金陵药业	0.22	28,000	8,000	中药原料和制剂、西药制剂的、医药新产品研制、
技术服务和开发		华东医药	0.08	19,000	5,000	中西原料药及制剂、保健品、生物工程产品、兽药制造、中药材、医药生物制品等批发零售		九芝堂	0.129	12,862	4,000	中成药、中成药饮片、生物制药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及药品批发、零售等		金花股份	0.2	20,480	7,680	生物制药、旅游开发、影视及软件开发等		同仁堂	0.248	24,000	6,000	制造、销售中成药、西药饮片、中药材、营养保健品、
卫生保健品、 化妆品等		太极集团	0.105	25,260	7,500	中成药、西药、保健用品、医疗包装制品、医疗器械产销及中药材药用包装的进出口业务		道博股份	0.089	9,500	2,500	螺旋藻制品、羊绒制品、电子及环境工程的研究、开发、
生产与销售;其他高新技术研究。		西藏药业	0.091	12,260	4,500	生产和销售诺迪康系列药品(品服液、冲剂、胶囊、酊水剂),天然药物制剂的科研、开发等。		昆明制药				三七系列产品、蒿甲醚系列产品、天麻素、秋水仙碱、等名、特、优、新天然药物产品。		天目药业	0.02	12,177.8628	6,270.264	中成药、中药材、西药、西药原料、营养补品、钏表螺钉零件的制造和销售以及商业贸易。		东风药业	0.12	14,611.2	6,240	原料药、粉什剂、片剂、冲剂、口吸取液、酊剂、外用洗剂、医药包装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		平均	0.1298	19,057.9505	7,412.2465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表31 跨行业投资中药领域的部份上市公司 
银广厦0557 	  28056 	  0.318 	  卵磷脂萃取、麻黄草种植基地 		 华立控股0607 	  4500 	  0.20 	  青蒿草及衍生产品的原料种植基地 		 东盛科技600771 	  4950 	  0.10 	  中药西制“维奥欣”,建设植物药工程中心 		 亚泰集团600881 	  17920 	  0.15 	  人参皂疳Rg3胶囊及针剂 		 长江投资600119 	  4800 	  0.06 	  子公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认证 		 黔中天0540 	  6611 	  0.29 	  投资银杏种植基地和银杏叶浸膏生产线 		 
第四节 WTO对中药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一、中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医药潜能巨大,可以作为认为我国医药行业提高整体竞争力、进军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我国各民族在传统医药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与玄妙神奇早已是中华民族的共识。
中医药具有下列优势:
中华医药强调整体观念与协调平衡,强调病人的个体差异与辨证施治,注重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对生命与健康的影响,因而与世界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换的趋势是一致的;
中华医药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原料取自天然,无需化学合成过程,同化学药品相比, 一般不具毒副作用,即使部分存在毒副作用,也相对影响很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频繁和严重;
中药研发成本和加工成本低廉,市场价格同化学药品相比, 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药合乎全球兴起的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追求绿色消费的时代潮流;中医药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起步晚,产品相对较少,我国企业具有明显优势;我国医药产业在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方面, 具有最大优势。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由对中医药的无知、偏见、回避和拒绝逐渐向试探、了解、关注和接受转变,从70年代尼克松访华后中国针灸最早得到海外关注与认可,到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终于开始松动对中医药(保健)品的管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保健)品开始走出国门,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销售;从“世界传统医药日”的确定到名目繁多的世界传统医药国际会议和社会活动的举办, 表明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医药(保健)走向世界、发扬光大的大气候和社会环境日渐形成,中华医药保健产品正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华医药进入世界医药市场的条件更为有利。
国际分工与交流的基本诱因就在于比较优势与收益最大化。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我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行重点开发,同时从我国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中逐步转移出来,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
当然, 在中医药的生产和经营方面, 我们也面临许多不足和压力:
医药原料的生产上,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发展分散,产品质量缺
乏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没有规模效益。重复生产和盲目生产现象严重; 
 2 . 20年来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优质产品和著名企业,但全行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旧停留在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主要依靠自身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么一种粗放式经营管理水平上; 
3. 许多企业和产品多年如一日,缺乏创新和革新意识,与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很不协调,落后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档次变化; 
4. 产品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市场化规模偏小。虽然我国历史上官方和民间的中医药保健方剂和疗法浩如烟海, 今天的中医药保健业内人士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就,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每年都推陈出新, 拿出大量新的科研成果, 但是,古人的成就和今人的成果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实验和小范围临床使用中,往往依附于单个的医院、诊所和大夫个人,影响和辐射力度很弱,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推广力度非常低下; 
5. 从业人员尤其是大部分产品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意识、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 不能适应中药行业走向广大市场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6. 外商投资企业介入的压力。中药行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已经被许多跨国公司所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我们的“世袭领地”正被蚕食。目前世界医药行业25强中的前20强都已经开始涉足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科技和资金实力,积极开发天然医药和保健产品,抢占市场的石头强劲。以研究和批发汉方美容、化妆和减肥食品为主的“日本汉方药研究所”在去年日本国税厅公布的纳税排行榜上名列首位,经销“日本汉方”产品的两位零售商也荣登纳税明显榜;美国辉瑞公司已经斥资买断我国的部分中医药技术成果,一来备以自用,而来也可以以此方式把竞争扼杀在摇篮之中,施贵宝、诺华等世界医药巨头的在华公司,也都有相似举动; 
7. 作为传统中医药生产大国, 我国产品的在世界中医药市场上占有率却相当低下。世界中医药有三个传统市场:以华裔及华裔地区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出口市场, 主要包括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市场和北美、西欧各国的华裔社区为中心的市场;以日、韩为代表的传统中药市场;以及北美、西欧的西方草药市场。这三个市场每年的中草药(保健)品的销售额可达150亿美元左右,我国中草药在三大市场所占份额仅有3%左右; 
8. 出口限制和消费偏见依然存在。欧美、日韩和东南亚诸国依然对中草药有诸多偏见,并采取种种限制。新兴的市场, 比如非洲的南非,中草药仍然大多处于地下销售状态; 
9. “洋中药”挑战严峻。目前日本、韩国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药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的德国,也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并在欧洲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我国产品需要在创新和包装, 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作出重大投入,以便及早进入竞争角色。 
二、WTO对中药企业影响
中药行业随着“人世”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量资金被吸引注人.技术改造将加速进行
药品的生产技术,尤其是天然药品(即中药)的生产技术。中国相对于国外落后较多,特别是化学分析研究和提取技术。化学分析的落后导致汉方汤剂中化学反应和有效成分不清,提取技术的落后导致服用不方便或药效随服用的方便程度而递减。即片剂不如丸剂、丸剂不如汤剂,这也是影响中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药发展潜力巨大。汉方是中国独有的巨大资源,每一成熟汉方剂型的革新都可能使市场发生巨变,掌握成熟技术的外方投资者一定不会放弃这个巨大市场,届时会主动和国内企业洽谈合资合作,我们也要主动出击来迎接机遇和挑战。 
 二)中药市场会得到巨大发展
消费者心目中的观念是中药的副作用要小于西药且有保健功效,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中药由于服用不方便而被放弃。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它将伴随着制剂的革新而被开发。随着医疗观念由治疗向预防保健的转变,用药也相应会向药品、保健性药品(保健食品)转变。而很多中药具有保健性的特性,则医疗观念的更新会带动中药的发展。另外,大部分中成药归类于OTC,国家为了降低医疗负担和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会大力宣传推广OTC药物的使用,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药业的发展。 
 三)中成药的出口量将成倍增长
随着回归自然潮流在世界上的兴起,天然药物销售的增长在国际市场上要远远高于化学药品,而现阶段我国中药的年出口量仅和韩国的汉药出口量相当,同为一亿多美元,远低于日本和法国,令我们汗颜。出口量少使得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还停留在很肤浅的程度。中医的整体诊疗和中药对慢性病的治疗优势以及保健功效,是西医药无法企及的。国际上的消费者对中药有一种神秘的向往,但粗糙的包装、服用的不便、在国际上临床疗效验证的滞后和各国对中药的限制,使得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困难重重。随着中药西制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地位的改变,中药在国际上的处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外资对中药行业的注人也会促使外商积极地向国际市场上推广新型中药,中药的出口量将成倍增长。 
 四)中药材的生产将被拉动
中药材的生产讲究产地,相同的药材不同的产地原生药含量差别很大,这是我国独有的资源且资源丰富,中草药的生产和采集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低下也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另外,中成药生产的增加等都会带动中药材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加人WTO对中药行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当然威胁也是存在的,世界上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汉药也是很发达的。但我们有上述几个方面的优势,是国外企业不具备的,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就会给中药行业创造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三、WTO对中药发展的宏观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有十大利益,它将改善中药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成员组成的多样化使世贸组织所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虽然正像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东西一样,世贸组织也不是完美的,但她却可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贸易中为其成员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
(一)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各成员之间的经贸合作
世贸组织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进行,并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案,从而在其成员间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氛围。这样就可以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而不是像30年代大危机期间频繁的贸易战和保护主义那样使各国都受到严重伤害。
因此,世贸组织贸易体制的核心就在于在各成员之间创造和强化经贸合作的信心和意识,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谈判,在完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各成员均按相同的规则处理贸易事务,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二)世贸组织能够比较公正地解决成员间的贸易争端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可供交换的货物、服务的增多,以及参与贸易的国家、地区及公司的增加,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在所难免。世贸组织有助于在较为公平和建设性的基础上解决这些争端。如果没有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各国间的贸易争端就只能在双边基础上解决,这极易导致国家间的严重冲突。世贸组织各成员在共同遵守的规则的基础上,按世贸组织规则本身,而不是按某一成员国内贸易立法或政策措施来裁决国家间的贸易争端,未经世贸组织授权也不允许某一成员单方面地采取行动。一旦世贸组织作出裁决,则争端双方必须要执行裁决结果。这为进一步完善世贸组织的协定与协议,更好地维护各成员的自身经贸利益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三)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
世贸组织无意使所有成员完全平等,但却在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其决策机制有效地维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世贸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它的协议也是所有成员参加谈判、同意并由其国内立法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的。世贸组织的所有协定与协议适用于每一个成员,而不分富国还是穷国,在贸易争端解决中也是如此。其结果是增强了小国的谈判力量,以便能与大国进行平等对话,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因为世贸组织采取"一成员一票"制,不分国家大小,不符合其经济发展水平或有特殊情况时,它可以行使否决权。如果没有达成"完全协商一致"或达到规定的多数票(重大问题的决策需3/4多数通过,一般问题也需2/3多数通过),自然也就不能实施。特别是当发展中国家形成某种联盟或相互之间加强协调,采取协调一致的谈判立场时,对某一谈判结果的影响力就会更大。这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同时,以规则为基础的运行方式,也为各国在更大范围内维护经贸利益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知识产权方面,在世贸组织体制下,更多的成员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修改或完善其知识产权立法,对促进各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在更大范围内维护成员国知识产权财产所有人的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必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世贸组织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世贸组织认为保护主义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因为它使各国国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而通过谈判降低贸易壁垒并在各成员之间平等地实施这些协议,则可使各国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各种投入品的价格下降,生产成本下降,并使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从而降低生活成本,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世贸组织的研究表明:
1.按1988年价格计算,农业保护使欧盟每一家庭每年的食品支出至少增加1500美元,在日本相当于征收51%的税收;美国的食糖保护使其消费者每年至少增加30亿美元的支出。《农业协议》的实施有利于降低食品价格,使消费者受益。
2.美国对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限制及高关税使该类商品的价格在80年代后期上升了58%;服装进口限制使英国的消费者每年多支出50亿英镑,使加拿大的消费者每年多支出7.8亿加元。相反,《纺织品服装协议》的实施可为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至少230亿美元的利益,其中美国为123亿美元,加拿大为8亿美元,欧盟为22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80亿美元。
3.电讯服务的自由化,即使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也可使发展中国家的电话费用在90年代每年减少4%,发达国家则减少2%。欧盟在建立单一市场的过程中,其电讯设备在10年间平均每年成本下降7%,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世贸组织有利于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上帝"
进口限制的逐渐放松既使进口商可以根据国内的需求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或服务,也使进口商的进口来源多样化,并使消费者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和服务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还会强化各国间的商品和服务的竞争,进而使消费者获得实惠。
(六)世贸组织有利于提高各成员国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通过贸易自由化,使各成员的贸易扩大,进而使成员国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世贸组织估计,乌拉圭回合的实施将使世界收入增加1090亿-5100亿美元。欧盟委员会也曾计算,在1989-1993年欧盟单一市场中,欧盟成员的实际收入增加1.1%-1.5%。
(七)世贸组织有利于增加就业
世贸组织通过贸易自由化和贸易的扩大,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贸易保护主义消极保护就业的做法相反,世贸组织更多地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失业问题。
(八)世贸组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成本
世贸组织的许多好处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分析方法加以计算,因为一些基本原则已融入整个体制,使各成员的企业在一个更为公平、公正、客观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和贸易,并使企业避免因各国贸易法规、政策的巨大差异而使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加大。更重要的是世贸组织有助于使一国的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功能,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地利用各国的资源。
(九)世贸组织有利于平衡其成员国不同利益集团的需要
世贸组织是各国贸易政策目标妥协的产物,在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贸易利益格局下,保护主义政策的泛滥,必然会导致国家间的贸易战,使各国均蒙受损失。一国内不同产业部门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在保护某一产业的同时,可能会严重伤害或阻碍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就产生了对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政策的不同需要。世贸组织有助于政府从本国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参与世贸组织的有关活动,平衡国内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一国国际竞争力提高服务,而不是仅考虑某一局部狭小的利益。
(十)世贸组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在世贸组织规则下,一旦成员承诺其某一部门自由化,就很难逆转,世贸组织规则也不鼓励不明智的政策措施出台。对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更加确定的和清晰的商业环境,政府必须相应提高运作的透明度,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在进口配额的管理方面,任何成员都可以享受进口配额的权利--但不能在世贸组织中彼此间制造矛盾,也可改变配额管理办法,以使配额的利用率提高。通过减少政府管理中的随意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世贸组织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四、中药制药产业如何把握WTO的机遇:
一)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中医药企业面对国外竞争对手,其优势也是短暂和相对的。处于竞争中心环节的人才和专利技术,国外企业可以在人才流动和技术交流市场上轻易击败国内企业。竞争的出路,在于行业本身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我们必须迅速强大起来,才有实力面对来自强大对手的挑战。
产业化:即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原则, 把有关中药(保健)业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品群和服务网。
现代化:即用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技术、包装技术等武装和改造传统的中华医药(保健)行业,赋予其产品与服务更多的现代科技含量, 提高附加值与竞争力。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使医药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生物医药必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医药行业对生物药品很早就有应用, 中药中有相当比例的动物药品,只是处于经验性的利用状态, 没有达到生物工程的技术和工艺水平。中医药在生物工程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开发前景。
3. 国际化:即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渐进与努力, 实现中华医药(保健)业规模化的跨国生产与销售。中国医药总体市场仅仅为国际医药市场的2%,而中草药市场也仅仅占国际中药市场的3%。最大的市场在于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的关键。而我国中药企业竞争与成长壮大的关键也在于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二)中药的应对与创新重点:
以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开展中西药学想结合的研究方向, 也是我国创新药业研究的优势。研制中药新药, 让中药走向世界,还可以为整个创新药物研究提供新路向。
 发展医药生物技术是新药研究的中药手段, 我国今后医药生物技术的重点, 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防治主要传染病、肿瘤和心血管病的新型多肽类药物; 
 预防严重疾病的新技术疫苗; 
 抗体工程和导向药物; 
 快速、简便、敏感的诊断试剂; 
 严重疾病的基础研究等。
第四部分
中药行业发展的机遇与进入策略
中药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哪里?
中药行业出口有哪些重要市场?
进入国际市场中药行业有哪些不足?
美国的中药市场如何?欧洲中药市场如何进入?
亚洲的中药市场有哪些变化?
中药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哪里?
序:
原料植物药/草药和/或它们的提取物市场是一个正在发展并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据1999年Freedonia Group公司的估计,全球对原料草药提取物的需求每年增长13%,到2002年其总体规模将达到预期的20亿美元。而联合国的估计数字更高,年增长率在10~20%之间。联合国估计1996年药用植物的交易额为13亿美元(约44万吨)。印度Exim银行最近的估计是,世界药用植物的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年,主要供应商来自中国、巴西和印度。大多数需求是从全世界每年50万吨干燥野生药用植物原料得到满足的,西方国家无疑是这些天然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许多有潜在价值药用植物的基因库不受破坏是药用植物发展和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也是中草药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亚洲和欧洲被证明为除美洲之外的两个成熟的巨大市场。
第九章 美国中草药市场
早在十九世纪初叶,中医药随着大批华工开始进入美国,但一直未受到重视,中医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把戏而遭到排斥。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尼克松总统访华观看了针刺麻醉开刀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针灸的神奇作用,特别是1973年Harvard大学医学教授组团到中国考察针灸和针刺麻醉术,他们参观手术室,和病人、医生交谈,并摄下了针刺麻醉的全过程,其后在美国电视台播放,引起轰动。此时,"中医、中药不科学"的顽固思想开始动摇,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开始相信中国古老的针灸术。成为中医药进入美国的一大契机
第一节 美国中草药市场概况
一、美国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药传入美国的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夫施塔特(R. Hofstadter)等所著之"The United States"(《美利坚合众国》一书(1976年Prentice Hall Inc出版)中就指出:公元1603年苏格兰商人在美建立弗吉尼亚(Virginia)公司的三项主要目的中,第一项便是从美国西部寻找道路与中国贸易。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通过英国间接输入美国,但当时只是作为保健饮料用。公元1784年,中国药材肉桂、桂皮、茶叶等已经通过中美贸易开始直接运抵美国。
19世纪初叶,欧洲医学家应用针灸术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出版了一些有关著作。随后中国的针灸术也通过欧洲的医学文献传入美国。公元1820年后,美国医学杂志开始选载欧洲应用针刺术的经验和学术报告记录,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兴趣。公元1825年著名化学家、医生Franklin B Bache从法文翻译出版了Morand的《针刺术研究报告》一书,并在临床上试用于治疗。然而针刺术在19世纪对美国医学界并无多少影响。
中医药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传入美国,是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批华人的移居而出现的。公无1848年1月美国西部发现黄金后,赴美华人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中医药从业者。在早期抵美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姓氏可查的名医如广东顺德县籍的黎普泰,以其医术精湛而名噪一时,每日门诊量数以百计,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费度尔镇有亲自经营"陈记生草药店"的余风庄。此外还有公元186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波义西市行医并取得"合格药师"证书的卓亚方。公元1887年随父到俄勒冈州的约翰德市购买下金华春草药店经营中药,并有"神医"之誉的伍于念等。在旧金山等华人集居地区,未出现较现代化的西医西药以前,用中草药治病也非常普遍。
由于中医在美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加上近代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各国传统医学出现低谷趋势,美国出现对中医的排斥态度,中医被美国人视为"巫医"不科学而遭到否定。故中医药虽然传入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并没有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的华人。
真正改变中医药在美国的处境,并使之得到发展,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尼克松的随行私人医生塔卡(Walter R. Thach),在华时参观了针麻手术,一名美国记者还亲身体验了针刺感受。塔卡回国后介绍他的见闻,他说:"我看到的东西很少,但已足够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并在临床上应用它。"此后美国一些著名医学刊物和其他报刊上经常登有介绍中医、针灸的文章和报道。1972年6月闷热的一天,法院执行官的车停在美国曼哈顿东郊的一座褐色沙石建筑的前面,他们是来给纽约市针灸中心的非法行医者下传标的。当天在中心执业的6名针灸师之一的大卫.洪说:"一名护士引我从后门溜了出去。我到一楼时,发现那里有很多人,前门已经被封销了。"那时美国很多官员和医生视针灸为巫术,只有为数不多的针灸师蛰伏于唐人街。如今全美的针灸师已经超过一万人,每年有100多万美国人接受针刺疗法。1977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首次肯定了这一古老的疗法,而且从1996年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解决了对针刺的限制之后,越来越多的保健公司接受了针刺治疗的账单。
今天美国大多数州都已经给针灸师发放执照和注册登记。但各州对针灸师的要求有很大区别,例如纽约州医生要经过300小时的训练,非医生要学习3年的课程才能使用针刺疗法。1973年元月《美洲中国医学杂志》美国中医学会等,发起举办了中医和针灸学术讲座,《美渊中国医学杂志》还专文介绍中国医学史和针灸史。不少医生也纷纷发表自己对中医针灸的看法。作为"中国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热"也在美国掀起。"中医中药不科学"的顽固思想盘石,开始在美国人心中松动了。特别是在相对离东方较近,受东方思想、文化影响较深的美国西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医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现代医学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针灸的独特功效已毋容置疑,作为一种医学学派,中医药应在美国有其合法地位。鉴于此,美国西部各州率先行动,首先要求针灸合法化。在美国有识之士及部分政府官员支持下,1973年马萨诸塞州首先承认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接着1974年,加利福尼亚州上议院也立法批准针灸合法化,至1986年在全美51个州陆续确立了中医针灸合法地位。至此,中医药在美国才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二、美国中医药现状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00余名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1989年全美与针灸有关人数增至2万人。目前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00多家。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很受关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药
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1993年美国医学协会曾对1992年非常规医学在美国到底有多大市场,作了一番调查。它涉及的面很广,包括针灸、中草药、按摩、音乐治疗等。调查结果,美国人看非常规医学大约花了140亿美元,与总的医疗费用(1992年7000亿美元)相比差的很远,只占约2%。但在美国非常规医学,一般保险公司不保险,大多数是病人自己掏腰包。从这一点上看,患者宁愿自己花钱去看非常规医学,这说明它在美国人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另据报道现在每3名美国患者中就有一人求助于非常规医疗方式,而大多数患者选择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美洲中医学院附设诊所,每年平均接待2000多名患者,其中90%是白人。1993年3月在南加利福尼亚州,有400名中医界人士参加的庆祝"国医节"聚会上,威尔逊州长专门派他的秘书送来贺函,函中充分肯定了中医研究和职业人士,并祝中医在美国能不断发展。洛杉矶市长布莱德雷宣布3月21日为洛杉矶市的"针灸日",他希望中西医有朝一日在美国能携手合作,为所有美国人民造福。1998年,中国元极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元极医院院长张志祥教授一行三人应纽约中医药联合总会与世界中医针灸联合报邀请,参加了在美国曼哈顿举行的'98纽约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上20个国家的30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上,张志祥教授宣讲了元极医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会后,张志祥教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邀请,就元极医学的科研进行座谈,并应邀在哈佛大学癌症治疗中心进行元极医学讲座。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看来中草药有可能逐步被美国政府接受。如纽约珠汪百货店(兼营中药店),每天接方配药就达8000帖,在美国来讲数量不算少了。据美国汉方药研究所所长许鸿源药学博士介绍:现在全美有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12000多家,1995年销售额达20多亿美元。中医药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也在美国引起广泛的重视。FDA对此日益关注,曾派出调查员收集一定数量的产品样本,以确定哪一些可能对健康有害或做了未经证实的疗效说明,其中的大多数草药在健康食品商店出售。由于报告的问题有关紫草科植物茶,调查员们收集了产品由紫草科植物制成的样本,以测定其中所含的具有潜在毒性的吡咯碱的水平。紫草科植物的叶和根已被发现吡咯碱的含量很高,但植物品种和部位不同,含量差异性很大。
草药工业本身也在努力寻找更多有关特定草药安全性的东西。草药研究基金会,在美国草药产品联盟的要求下,创建了一项评估约200种通常使用、 但不允许用于食品调味剂的商业草药的计划。经过5到10年, 基金会计划收集每种植物的资料,包括在其它国家的应用史、化学组成、药理特性、负面案例报告以及毒理研究。基金会的会长Robert Mc Caleb说,基金会正计划遵循FDA将用以确定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准则,咨询FDA所依靠的专家。我们预计结果会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我们将找到安全的草药以及像紫草科植物那样不安全的草药。同时我们也会找到难以做出结论的植物"。
中草药在美国的应用情况
从使用范围看:(1)约有70%的美国针灸医师在治疗中使用中草药或中成药,一些正骨医师和营养师也在学习使用。(2)常用的中草药或剂型;汤剂、片剂、粉剂、胶囊。(3)中草药在美国市售作为天然健康食品、茶或佐食品。美国国家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天然植物药法规,目前仍按食品或健康食品市售,但不能在标签中称为"药物",并不准注明或暗示可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除医疗机构外,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医药公司也开始研究中草药的药理、药效。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设立了"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医药精英,选用最先进仪器设备,专门从事中草药的研究开发。他们认为,从中草药中开发新药,要比西方"碰运气"的方法开发合成药物更有成效,省时省力省钱,还可缩短上市时间。
除此而外,中国气功已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正式承认为替代医学的一个专业并开始进入研究阶段。美国中医和针灸学院设立了气功讲座。气功在预防医疗保险中的价值有待于大力发掘和研讨。
中医药在美国扎根的原因
分析中国传统医学能在美国得以发展的原因:首先在于它的安全性。如:自1972年以来针灸医疗事故在全美国仅发生6例;中成药和中草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比较安全;学习气功很少有偏差的报道。其次是有效性和适应症,治疗疾病的范围广;配合西医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对某些慢性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更有效。特别是,西方人观念正在逐渐改变。1990年,哈佛大学艾柏格医生的调查表明,约有1/3的受试者曾接受不同种类的替代医学治疗共42500万次,花费137亿美元,其中103亿由病人自己支付,34亿由保险公司支付。病人中有72%不肯告诉西医师自己曾接受替代医学治疗。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医之所以被美国医学界普遍接受,还在于美国医疗费用开支太大,约占国家总产值的14%。而且,西药有毒副作用。在美国,医院中使用的常规西医药物中,有11%不够安全。30%的病人服用西药有各种副作用。据统计:给65岁以上的老人所开的3000万公费医疗处方中,有17%不够安全。有些西药的毒性较大,西药治疗慢性病疗效欠佳。此外,美国政府正在对医疗保健政策进行改革,治病多元化的趋势和减少国家经费开支等因素,也给替代医学治疗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虽然很多病人已在他们的医疗选择中包括了针刺疗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它的疗效。患者格林斯费尔德说,西方人认为很难理解不能真正解决的事情。他们说:"我想知道针灸的机理,在了解这一切之前,我无法接受它。"尽管针灸的作用机理尚待深入认识,但有两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针刺的奥秘。一种理论是小痛镇大痛;另一种理论则围绕类吗啡物质的研究。它认为针刺刺激人体可产生内啡吠和脑啡呔,这至少可以部分解释针刺的效应。最近研究人员正在寻求以中医的经络系统对照遍布人体的生物电磁场。
1996年,女医生夏皮罗在纽约的太平洋东方医学院修完了全部的针刺和中药学课程。她不讲什么内啡呔、脑啡呔,她宁愿运用阴阳学说这一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她的病人。在曼哈顿57街的小诊所内,她每周治疗30个病人,初诊费100美元,复诊费75美元。一位法官因淋巴腺肿大几个月以来一直在她的诊所接受治疗,他是从他母亲那里第一次听说针刺疗法的。他说:"它有效,我的淋巴腺肿大已经缩小了一半。"夏皮罗是纽约布朗克斯地区的林肯医院,在史密斯医生负责的戒毒项目中,作为志愿助手时初学针刺的。她说:"病人接受美沙酮和耳针治疗的不同效果,使我印象深刻。那些戒毒者非常急切要得到美沙酮,但在林肯医院扎耳针的那些患者却能够平静下来,尽管给他们扎针的都是学生。"
美国纽约州的中医药发展情况:
在纽约州有执照的针灸中医有800多人,其中华人300多人。针灸中医师一般挂靠在西医诊所。华人中医大多自己开业,大约有200多家诊所。据估计,无照行医者可能有1000人,"非法"诊所远远超过合法诊所。华人中医中不乏一些在国内就已经出名的老中医,也有不少毕业于正牌中医学院的医生,文化水平和医术都比较高。但也有一些收费低廉的滥竽充数者,纯粹借"行医"混饭,这些庸医造成的影响很环。目前纽约还没有很正规的中医药学校。
纽约州相信针灸的西方人大有人在,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华人,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买不起或无法购买(非法移民)医疗保险,所以收费低廉的中医很有市场。美国政府不承认中医,不允许中草药合法进入药品市场,但是华人有吃中药治病的习惯,所以有不少中医给病人开中药,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涉。据了解,纽约有不少经营批发中草药的商店,从内地、香港或台湾地区以"中国茶"或保健食品的名义进口中草药,然后作为保健食品出售。在美国天然药物市场上唱主角的是中草药。1993年之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对中草药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法令,本来准备在1993年对中草药一类的物质实行严格管理,结果这一消息引发草药销售商的强烈反对。1994年美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允许草本药剂以补充食品的形式销售,只是不准在商品标签上宣称有什么特别的疗效,但对商品的名称没有限制。
纽约州政府对中医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发放行医执照来实现。由于美国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并不了解中医药,因此发放执照的整套系统很不健全。1992年5月1日之前申请针灸执照无需考试,但必须具备10年临床经验,有大学文凭,州教育局审定。申请针灸执照无需有医学背景,但必须通过由美国全国针灸证书委员会(NCCA)主持的针灸医师资格考试。NCCA的考题分中英文两种。如果选择中文,通过资格考试后还要考英托福,成绩要500分以上,因一些华人英文不行,考试难过关,从业人数减少。NCCA现在开始主持草药药剂师资格考试,说明他们已经看好中医和中草药的发展前景。
纽约州的华人中医人数不少,他们希望成立正规的中医学校,建立正规的中医医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期不大可能。但是,一旦这几年中医药在攻克疑难杂症方面(如癌症)有显著进展,那么西方裔美国人就会接受中医药,就会有人愿意投资或资助开办中医医院或建立中医学校。从今年4月起,华盛顿州将针灸、按摩一类的"非传统"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成为美国这样做的第一个州。去年3月底,FDA已将针灸用针列为第二类医疗器具,这样保险公司就在可能把针灸列入其保险范围,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将大大增加,所以现在是寻求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的大好时机。
三、美国天然药物市场
美国草药市场的销售额在1985年为4.47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9.82亿美元,1995年20亿美元,1998年达到38亿美元,其后由于销售管理法规的松动和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2000年的草药及其制品市场规模估计达到180多亿美元。
  图4 美国草药市场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 FDA年度报告
美国法规过去一直禁止将中药列为药品销售,中药只能以食品、营养添加剂、保健滋补品形式进入美国市场,并混在食品中,在食品店或保健品连锁店销售,但这并没有影响中药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一些中成药如人参茶、峰王浆、减肥茶、云南白药、片仔磺、万金油、牛黄清心丸都有很好的市场;尤其是西洋参产品,如花旗参糖、花旗参丸等产品,销路一直很好;而银杏叶浸膏及制品,市场销售前景是可观。在食品店或保健品商店中也常可以购到人参、枸杞子等中药材。
在剂型方面,从片剂、胶囊、酊剂、膏剂、喷雾剂、峰王浆等样样齐全。只要产品质量好、有疗效、无毒副作用,消费者对价格高低并不在乎。
一般产品的批发价大约为零售价的一半,故较容易吸引代销商。在美国,中药专营公司有300 多家,代销点不计其数。
据悉,目前大型中药专营公司几乎平均每天开设一家中药连锁店,年销售额在1 亿美元以上。例如在纽约市华人较多的曼哈顿区唐人街和皇后区的法位盛等地的闹市,其中华人开设并写上中文招牌的中药店,其中有的中药店,还聘请中医驻诊。
近几年,这些中药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购买中成药的不仅有华人,而且有非洲商人和白种人。这类顾客占顾客总数的 30%。
在各类中药材中,最畅销的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增强体质的中药,即中医认为可以行气活血的北芪、党参、枸杞、淮山、何首乌等中药材。收入较好的顾客,则爱购买价贵的人参、冬虫草等中药。同时可以治感冒、咳嗽、风湿痛、跌打外伤的中成药很畅销。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近年还派人到中药店购买"十全大补"、"六味地黄"、"小柴胡汤"等中药胶囊,给病人服用,进行试验和研究。
目前,美国政府在"彻底改革美国保健体制"的计划中,提出将中医药列入正规保健体系,一旦通过,病患者的中药消费可享受国家医疗保险,FDA 近日也将中药列为一般药品管理,由此可见,中药在美国市场的前景更广阔。
第二节 美国的药草管理
一、美国的药草管理沿革
由于人们对植物药的广泛兴趣和很大放松的联邦法规,天然药草的销售逐渐增长,估计一年增长15%,现在世界天然药草市场总值是300亿美元,几乎是维他命和无机物类药品销售额的总和。
现在天然药草被归入饮食补品类,其中包括植物提取物,酶、无机物。大量的研究表明某些草药能缓解人们的头痛,降低高胆固醇;一些补品甚至可能有潜力成为奎宁、阿斯匹林或洋地黄的替代品。
但如果你要尝试一下植物药治疗,你将面对着一个相当混乱的补品市场。①无法保证丸剂中所含的确实是所表明的有效成分。②无法知道服后成分是否能被身体利用。③是否该药草剂型适合你的情况。④是否该剂量是恰到好处。⑤丸剂中还有些什么。⑥丸剂是否是安全的。⑦是否另一瓶同样的丸剂有同样的成分。
以前美国FDA对这类产品不十分了解如何处理。大多数称为有药效的植物药产品在法规书中没有一席之地,它仍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有时它们被认为是没被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或没被批准的药品而遭FDA扣押。通常只要制造商标明它们仅仅是作为营养补品而不是作为药物能非正式地进行销售。
1994年规定补品和健康教育法规分出了一个新的大类,该大类不同于食品或药品,几乎免除了FDA曾使用的排除有问题产品的法规。这新的分类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维他命、无机物,药草,氨基酸等,实际上是1994年lO月5日以前作为补品销售的任何产品。估计约有20,000种这样的产品。以下是该法规所允许的:
(1)产品未经试验功效就可进入市场.
(2)制药商不必证明他们目前在市场上的产品是安全的。以前补品制造商必须对FDA提出质疑的产品证明是安全的。现在责任被推给了FDA,由他们证实产品的不安全,制造商只要提供合理的保证;产品中不含有会引起明显的或过分危险的疾病或损伤的成分。
(3)补品不须按任何标准生产
(4)包装上的说明得到许可。补品不能说是治疗或预防一种疾病,但标签可以详细标明该产品怎样影响人体的结构或功能,只要是真实的,没有误导。例如,sawpalmetto是一种药草,如果标明它能治疗前列腺肥大,它将不能被出售,但如果说它将改善老年人尿道流通或简单地说是用于前列腺即可。
(5)不须大量事实证明标签的说明。新法规简单地规定制造商必须备有证明,一旦他们的标签受到管理者质疑时必须出示它。
(6)包装或市场权利不必FDA批准。标签上必须标明任何说明未经FDA再检查或批准。
对于药草的功效,为了区分真实的功效和安慰剂作用,经FDA批准的药物必须根据几个适当的临床实验的一致研究结果。这种研究是随机的--双盲试验。参与者被指定或者服用正在研究中的药物或者服用无效的安慰剂。研究中不管是参与者还是研究人员均不被告知他们服用了什么,直到研究结束。这样排除了任何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但几乎没有一种补品能满足这一标准。
同一种属的各个植物有不同的功效。大多数情况下,某些成分可相差10,000倍。生长条件,贮藏和加工都能影响功效。一些厂家仅仅将植物原材料装进胶囊中,另一些厂家使用制剂方法生产标准浸膏以求各批产品更一致性。但没有人知道这些草药的最正确配方,也不清楚理想的治疗作用是由于单个的化学物质或是这些化学物质的特别结合。
根据新的法规,FDA必须详细规定最低限度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避免污物,测定药效法,丸剂必须含有标签上所标明的综合质量标准。还包括包装,有效期,批号以便发现问题时可追踪产品。
美国药典仅为所有处方药和不需处方在美国可以出售的药品建立标准。目前(至少最近两年)USP标志语仅指普通维他命及无机物的丸剂满足该标准,不包括草药或国外生产的药品。美国药典委员会正在考虑为一些药草补品制订标准。
有报告表明有些药草丸剂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迅速建立一致的制造标准,有明显危险的补品如chaparral和麻黄应立刻禁止使用。在长期的管理中,美国将会模仿德国药草管理体系建立管理制度国家委员会。编篡出版一些专题文章,讨论每一种药草。
二、美国的中医药管理
美国是移民国家,建国200多年来形成多人种、多民族的社会。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工业化国家,有主流的所谓美国风格,然而仍保留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中医中药作为华裔的传统医疗保健手段,从华人进入美洲新大陆就有中医中药在美国出现,但仅作为一种民族习俗存在,针灸和中药只在中国城(China Town)可以见到,施术者和接受者仅限于华裔。华裔在美国人口构成中占极少数。西部港口城市如旧金山、洛山矶;大商业城市如纽约市等华裔比例多些,其它地区极少。全美国华裔居民比例约占2~3%,是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华裔包括中国大陆、港台澳地区的华人),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中医中药在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当然也没有什么为中医中药制订的法律。7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针灸针麻的成就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提倡,全球出现一股"针灸热"。在美国,受这股热潮影响,针灸进入白人主流社会,这对美国医学界是格格不入的,激起美国医学界剧烈抗拒。翻阅70年代初中期的美国医学界权威刊物,如《美国医学会会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会读到这样的社论:"针灸是野蛮而不文明的"、"如果针刺能治病,那么扎根刺也能治病?!"等等词句;甚至把针灸师押上法庭要求因操作针灸而判刑。傲慢与偏见不能否定疗效与事实。针灸以其独特快捷、无化学副反应的疗效取得民众信任,愈来愈多的美国白人热衷于针灸,新闻媒介不断报道针灸的神奇,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针灸立法问题,以管理和规范针灸、针灸师和针灸教育培训。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50个州、1&127;个特区都有自己的立法司法权,针灸在各州进展不一,各州对针灸立法时间有先后、内容有差别。在1997&127;年出版的《美国针灸与中医法汇编》(Acupuncture &127;& Oriential Medicine Laws 1997 Edition)中,对美国各州关于针灸及中医法律作简要的跟踪介绍,现评介如下:
50个州、1个特区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Ⅰ类,州政府专门为针灸立法,设立针灸师头衔;第Ⅱ类,未专门为针灸立法,无针灸师头衔,但医师或在医师监导下可以应用针灸。  第Ⅰ类(按立针灸法年代次序排列)计30州
立法年份 立法州(特区)名   1973 1)内华达 2)俄勒冈 3)马里兰   1974 4)夏威夷 5)蒙他拿 6)南卡罗利纳   1975 7)路易斯安那   1976 8)加利福尼亚   1978 9)新墨西哥 10)罗得岛   1981 11)佛罗里达   1983 12)新泽西 13)犹他   1985 14)佛蒙得 15)华盛顿   1986 16)马萨诸塞 17)宾夕法尼亚   1987 18)缅因   1989 19)科罗拉多 20)哥伦比亚特区 21)威斯康星   1990 22)阿拉斯加   1991 23)纽约   1993 24)依阿华 25)北卡罗利纳 26)德克萨斯 27)弗吉尼亚   1995 28)康涅狄克 29)明尼苏达   1996 30)西弗吉尼亚
第Ⅱ类 计21州
1) 亚拉巴马 2) 亚利桑那 3) 阿肯色 4) 特拉华 5) 乔治亚 6) 爱达荷 7) 伊利诺伊 8) 爱荷华 9) 堪萨斯 10) 肯塔基 11) 密歇根 12) 密西西比 13) 密苏里 14) 内布拉斯加 15) 新罕布什尔 16) 北达科他 17) 俄亥俄 18) 俄克拉荷马 19) 南达科他 20) 田纳西 21) 怀俄明 
这里需要作补充说明:  (1)事实上,美国51个州(特区)以不同形式承诺,都已实施针灸疗法。  (2)"针灸"一词的定义已超越原来传统的意义和范畴,往往包括中药、推拿、指压、食疗等所谓"非常规疗法"(Alternative Medicine )或"东方医学"(Oriential Medicine),后者是中医学在美国习用的名称,包涵一小部分日本汉方医和朝鲜韩医。
(3)除了各州制订有关针灸法以外,美国联邦政府尚未公布全美的针灸法律,但在1995年5月美国联邦政府人类健康服务部所属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将针灸针列为医疗器械,间接而策略地认可针灸疗法。
(4)1995年5月25日,美国联邦政府公布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1994年10月-28日通过的《膳食补偿剂法》(Dictary Supplement Health &Education Act,简称DSHEA),明确指出草药可作为膳食补偿剂形式进入市场。
当然,不应只看到有利一面,中医针灸在美国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如中药含超量汞、砷、铅等毒性问题、针灸师无照经营问题、针刺事故问题、针灸师冒领医疗保险问题等等,也阻碍中医药在美国进一步发展,值得重视。
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美国,所有的传统医学都彼视为"非常规医学",未被联邦政府列入正规医疗体系,属于另册,中医亦不例外。中医药在美国必须遵循医药当局对于非常规医学的统一管理规定。目前中医药在美国仅针灸是以州法律形式,列为一种医疗手段。中医暂隶属于针灸之下。
第三节 美国中医药发展前景
一、疾病发生模式
中医药在美国发展前景广阔。美国社会的竞争多于合作,在求职、经营、生活等各方面,随时都有激烈的竞争,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经常因此而头痛、焦虑、抑郁,此外,美国的艾滋病、吸毒等社会病日趋猖厥,而这些病西医很难处理。据美国有关权威人士调查,目前美国有49%的疾病西药无法治疗。美国一些临床家认为,中医针灸治疗这些病较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美国加州大学教授E. L Way曾在一次国际性讲演中指出:中国医药学中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必须学习的内容。今后,研究互相取长补短的手段,尤其是探讨如何使西医能够接受中医药学的途径,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1992年7月设立了非常规医学办公室(OAM),负责对各种传统医学(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进行科学评估,从而逐步确立非常规医学在美国的合法地位。因此可以推断,过去的非常规医学,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在美国会逐渐变成正规医学。
二、新药研究的方向
目前以中药作为研究开发新药的对象在美国十分看好。主要原因是西药毒副作用大,据调查目前美国有20%左右的人因服西药产生副作用而致病。此外新药研制周期长,而且费用十分可观,平均每种新药需花3.6亿美元。因此美国联邦政府及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始认识到,需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美国商业周刊》在1992年3月份和5月份分别指称美国制药工业是90年代"制造美国梦"的机器,新药开发成为美国资本家最热衷的投资项目。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大陆购取单味药材的提取物粗品,然后进行分离提取及筛选工作。这无疑给我国中药行业向美国开拓和占领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1994年10月间美国还通过了一项包括草药在内的食品补偿剂的新法规,更将为中草药进入美国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较受欢迎的产品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随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普遍注意身体保养。因此滋补强壮、美容化妆品、减肥等中医药保健产品,很受美国人欢迎。美国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纷纷要求与中国合资兴办保健品生产厂。在美国用中草药原料生产这类产品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也是把中成药打进美国市场最有效的方法。据说已有不少省、市正在与美国洽谈合资建厂的意向。可见中药保健产品在美国市场潜力是无限的。
当然不可否认,目前中医药在美国的合法地位还处在争论中,美国学术界、医务界、教育界对中医药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发展还必须经过一段漫长而艰苦的道路。然而这在长期由西医西药处于垄断地位的美国,目前这种局面是不足为奇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顾中医药在美国的近200年历史,从华人早期移民时美国人对中医药的零星接触,到近代由于现代医学发展而引发的对中医药一概排斥,又到尼克松访华后掀起的"中医热",可以看到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己在大平洋彼岸的美国生根发芽,且有所发展。相信今后随着中医药在美的信誉不断提高、法律地位的肯定,医疗保险等问题的解决,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由于中医学与美国医学文化的背景不同,对中医术语的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工作者在中医术语的国际化方面多作贡献,以使中医学知识能更准确地传播出去,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美国人民健康服务。
第四节 美国人眼中的“中药”
一般人理解, 所谓“中药”,首先与中国有关,即中国传统上留传下来的治疗病痛的一种方法;其次,中药绝大部分都是草药,是植物的根、茎、叶;第三,中药一般都是复方药。中国人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对中药一般持肯定态度,那么,美国人如何看待中药? 2000年3月25日-26日,全美天然食品与保健品展鉴会在洛杉矶举行。 在这次展览会上 , 在美国每年有280亿美元的保健品市场。70%的美国人对保健品的作用有了解,60%的人服用保健品,55%的购买者认为服用后有好处,32%的人定期服用。自1994天,美国国会通过有关保健品的管理法规以后,近年来,天然产品与保健品增长较快。1999年销售额比1998年增长20%,产品种类、供货渠道,消费人群都在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健品市场中,中草药市场增长较快,其中,麻黄、当归、人参等中草药在美国很受欢迎。 美国人一向注重科学,吃药也不例外。美国人吃药有三个考虑,一是吃的是什么?二是怎么吃?三是吃了以后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按照这种标准,美国人对“中药”还存有疑问。首先,由于中药是复方药,很难科学的定义成药是什么,会有哪些有效成份;其次,美国人的体格差异很大,中药各有效成分弄不清楚,很难科学的计算服用比例;第三,中药的药效机理是综合的,有时甚至是间接的,中药对人体作用机理的解释与美国人对药效的解释是很不相同的。这里潜藏着文化、心理等各种因素。因此,美国人在法规上仍不承认中药是“药品”,接受成药,只承认它是天然产品。但是,美国民众逐渐对中药产生兴趣,对中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层面都在扩大。在美国人眼里,中药如果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就会大大增加对美国人的吸收力。 第一、美国人说,“中国对中药首先要用一个声音说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药即使在中国人眼里,看法也不一样,观点也有分歧,要想让别人信服必须首先自己信服。 第二、对传统中药,必须有一组明确的数据证明其安全性;对安全性,美国人主要考虑是否含过量重金属、杀虫剂等。 第三、对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要有科学的分析、证明其有效性; 第四、在行业之间多进行交流与讨论。 据美国天然产品与保健品协会执行副总裁透露,该协会的草药小组正在起草一份报告,建议FDA放宽对中成药的审查标准,争取部分疗效确切、历史久远的中成药进入美国市场,不通过FDA重新申报。 问:美国人认为最好的天然产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答:衡量最好的天然产品主要有两个标准: 一是效果,二是剂型,美国人最喜欢疗效确切的全天然产品,采用透明的胶囊包装。 问:你认为,哪些天然产品或保健品最有市场潜力? 答:我认为,有五类产品最有市场潜力: 1、减肥产品;2、改变或缓解疲劳症的产品(如酒的替代品);3、增强免疫力的产品;4、改善关节、骨质的产品;5、生发产品。 问:你认为,美国的天然产品与保健品市场近年来有什么新动向? 答:我没有经过慎重考虑,随便说几个: 1、随着美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美国人对健康的注重程度有所增强,对天然产品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层面越来越大; 2、天然产品的供货渠道与销售渠道有较快增长,尤其是网上商务增长较快,年增长速度是300%;至2003年,预计达16亿美元。天然食品也在进入食品店; 3、天然产品的法规趋于完善,对该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最近,FDA要通过一项法规,对保健品宣称的药效问题作出新规定; 4、对基因改造的天然作物有担心,但实际上广泛使用; 5、消费者的被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6、化妆品也开始采用天然原料,而不采用化学合成原料; 7、迫于消费者需求的多层次化,该类企业合并、兼并现象频繁出现; 8、医学专家开始参与天然产品的科学推广活动; 9、传媒界开始广泛传播 产品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针灸在丹麦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针灸能代替吗啡镇痛,在当地报纸上受到赞颂。与此同时,天然药物热在丹麦也悄然升温,丹麦人对讲究平衡、和谐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兴趣日益浓厚。在只有 131万人口的哥本哈根市,大大小小的中医诊所(包括丹麦人开设)就有40-50家。经营天然药材的商店在丹麦已不是新鲜事。在丹麦药店天然药物已在货架上占有一席之地。丹麦最大的医药企业Novonoldisk公司于1998年斥资1.5亿丹麦克朗在北京设立研究中心,从事中草药的研究,以期找到新的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中药 进入丹麦市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未有一种中药在丹麦注册成功,即没有获准在丹麦市场销售,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一 中药在丹麦市场的现状
 目前虽然还没有一种中药在丹麦获准注册,但中成药和中草药在市场上并不罕见。因为随着中医诊所在丹麦及欧洲大陆的普及,中成药和中草药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丹麦市场,受到病人的普遍欢迎,这使得丹麦医药管理部门也感到束手无策。
 有些中草药采取了比较“合法”的方式在市场上销售,如此咳糖浆、银杏液、百合等以保健品或保健食品的名义销售。丹麦对来自东方的保健品及保健仪器的市场准入标准是比较宽松的,但对标签的要求却很严格。从我国(包括香港)进口的上述商品标签不符合标准的居多,而且大多没按 要求在当地食品管理部门登记,所以销售只局限在亚洲食品店,而没有像许多其他保健食品那样,在丹麦的超市连锁店或药店出售,因此影响小,赢利性差。目前在丹麦超市销售较好的东方保健品,如人参片等多来自韩国。
 由于大多数中药没有获得注册,所以无法在药店出售。又因药品多数直接来自国内,药品说明等均以中文出现,引起一些患者的担心和丹麦医药管理部门的不满。目前在丹麦药店有售的天然药物,如银杏液、大蒜片多是由丹麦公司开发注册的。
二 中药在丹麦市场举步维艰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丹麦对本国医药产业的保护,二是丹麦医药界缺乏对中药的了解和认同。
 丹麦本国的医药产业相当发达。1998年,丹麦医药产品出口额为 165亿丹麦克朗(约24亿美元),占其药品生产总量的90%。丹麦将医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丹麦政府将厄松新经济区定义为丹麦的“药谷”,期望厄松大桥正式通车后能带动厄松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丹麦的医药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本国市场。丹麦的药品零售价是很高的,在欧 盟国家中居前列。目前丹麦药品的销售由 288家药房和17家医院附属药房垄断,药房的设置由政府批准。这些药房通过其在丹麦境内的1629个营业点为全国530万人口服务。丹麦医药零售批发市场并未对外开放。
 丹麦医药管理部门对中药缺乏了解与认同。如丹麦天然药品注册法规规定,中药要在丹麦以天然药品注册,必须说明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种类不得超过 5种。中药大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缺乏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如果中药中含有西药成分,则必须按西药体系注册,这对中药的注册更加不利。丹麦正在修订其天然药品注册法规。据悉,新 的法规在原有要求的基础上,对天然药材的生产、收获以及加工的环保要求更加严格,这对我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国民对中药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以及中药销售在悄悄进行的情况,丹麦医药管理局也想将中药纳入合法的管理渠道。据丹麦医药管理局的官员透露,西方国家(包括丹麦在内)正在考虑根据中药的特点为其制定单独的注册标准。这对中药打开欧洲市场无疑是个好消息。
三 建议:
 中药要打开丹麦市场,也不能等待观望,贻误时机。由于目前尚没有一种中药在丹麦以天然药品或其它形式注册成功,所以现阶段一些保健药品的销售只
能以保健品方式为主。但中药终究是要以药品的身份出现,这不仅仅是药品的赢利性高,而且更因中成药和中草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有可与西药相媲美的治疗效果。目前以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在丹麦注册和销售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应进行下列工作:
 1.加强对丹麦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2.加强中丹医药学术界的交流。
 3.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交流。
 中药的开发最终要由企业完成。鉴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建议国内企业与丹麦企业探讨建立合资合作企业的可行性。借助丹麦人对其法律及市场的知识来打开丹麦中药市场。
 1. 欧洲送审国的选择:
  西欧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等已有各自的较为成熟的有关植物药法规,从而选择其中之一国家作为送审对象,得到一国通过后,等待日后进行盟国认可程序,应是目前可以选择的最佳方案。
 2. 药用植物的选择:
  法国和德国在植物药的法规中明文列出被认可的药用植物(法国196种,德国128 种)。已被认可的植物大多是药用历史较久,有较多的安全性评价数据。凡是用这些植物制备的药物则可进入简易注册程序,要求也比较宽,例如毒理学要求的内容较少,而且对临床研究的要求也比较低。
如果送审药品使用的植物不在被认可范围之内,则需要对资源调查、应用历史、主要毒性表现、临床结果等作详尽的材料介绍,同时要完成相应程度的毒理学研究和临床认证。这一途径可能比较适合于大多数的中药制剂,虽然也需要比较多的投入,但比一 类新药的难度要略为少一些。 3. 组方药物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
最好采纳对方的方法, 确定一个"定点":既把质控指标定在终产品;一个"可控点":既控制原材料的农残、重金属指标,而有效成分作参考指标;和一个"可调点":既根据原材料的含量调整提取方法或加成比例使终产品符合质量控制指标。 4. 适应症的选择
应选择单一适应症。 选择已被当地植物药法规认可的适应症。 避开抗癌药课题。 选择西药中尚无特效药的适应症。 5. 课题的前期专家评议
  在欧洲的新药送审材料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是该专业著名专家提供的客观而严格的评价报告。因此在中国新药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请有关专家根据所在国的医疗需求、药审特点、课题缺陷作出评价分析,则能起到课题的导向作用,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年日本厚生省批准许可用于医疗保险的汉方药处方共 种,处方主要来自于我国《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古籍中医药学。汉方药的主要剂型有: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和外用剂型等。在日本对新药的研究一直以西药为主,自 年日政府承认汉方药可作为医药用处方药以来,至今未再批准过一种汉方药的处方药。主要是因为日本厚生省按照美国 管理模式,以西方管理方式和研究方法对汉方进行管理,使得汉方药管理难度增大,因为按照美国 安全性审查要求,开发新的汉方药基本上不可行,且研究费用在 - 亿日元,时间周期长达 - 年,导致日汉方药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 市场和保健用品的研发上。 日本的保健品市场方面,保持健康的颗粒状,粉末状或胶囊状等近似于药品的食品,其中销路最好的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多种维生素类食品。据日本研究机构统计,日健康食品市场呈逐年上升趋势, 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 亿日元, 年增长到 亿日元,在大众媒体宣传引导下,以青梅、石榴、大豆等为原料制成的新型保健品成为市场新宠,倍受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的日本消费者喜欢。外国厂家近年来纷纷抢滩日本保健品市场,如美国的紫黑浆果、蔓越桔等新品种。由于日本政府对维生素、矿物质等保健品领域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方面逐渐放宽限制和干预,为保健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较宽松的环境,而且申请保健品相对较易,研发经费在 万日元至几亿日元不等,开发周期也比较短,约一年半到三年,这为我国保健品打入日本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国传统中药进入日本市场存在的问题:①日本目前对不需进行临床试验即可进口、配制的中草药有 种,对 种处方外的中草药进口限制较多,厚生省许可、批准手续繁琐,所需证明材料较多,且日本对我国中草药的有效成份、药效、质管、作用机制等方面,认为缺乏科学、完整的定性定量指标和严格的管理,对中成药在安全、有效性、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认为仍不符合国际药品市场规范化的要求和标准。因而日政府视西方特点制定出的有关药品生产质量标准,客观上成为我国中药出口日本市场的非关税壁垒,我国中成药基本无法输入日本。②由于西医西药为日医学界的主流,对传统中医方面知识尚未编入日本的医科大学教程,因此西医西药“一统天下”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今后对传统中医药的普及尚待时日。
 中药现代化面临良好机遇
 疾病谱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人类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的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或已经取代了以往的传染性疾病,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转变。因此,对医疗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一些世界性的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患增多,已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而在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天然药物由于毒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不仅为人们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 目前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在全世界药品市场上,由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已占约30%,国际植物药市场 已达 0亿美元,对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需求也迅速增大。欧共体国家现有生产植物药的企业2000余家,在1992年天然药物的销售额达到17.6亿美元,5年平均上升了30%以上,1993年达22亿美元。近几年欧共体的植物药市场发展要快于化学药品,英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上升了70%,法国亦上升了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据估计,美国每年的中药流通量有27亿美元。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年的销售额达到2500亿日元。 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得到逐步接受 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近200年来,传统医学在许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从5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被人们遗忘的传统医学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从1976—1978年连续3年的世界卫生大会都将传统医学列入议程,形成了培训传统医学人才和开展传统医学研究的两个文件。WHO(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亚洲的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每 年来我国接受正规培训的中医药人员达9000多人次。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澳大利亚已取得合法地位,连限制最为严厉的美国和欧洲,也在逐步放松对中医药的限制。如法国目前约有2800个中医诊所,45个协会,参加人数1.2万人,每年消耗中药4.3万吨;英国成立了专门考核和登记注册中医人员的部门,对经考核合格者,准许取得中医人员资格,可以经营中医业,用中药医治病人,仅伦敦就有600家中医诊所;美国也在逐步放松对中医药的限制,于1994年颁布了《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承认草药的防病治病作用 ,将草药划归饮食补充剂范畴;近期又专门制定了《植物药研究指南》(待公布),开始接受传统药物中的天然药物复方混合制剂作为治疗药物,为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入美国市场打开了大门。 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19世纪以前,人们主要依靠人体试验从自然界中寻找药物。19世纪以后,对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获得成功,开始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化学结构较为简单的新药。19世纪末,606药品合成的成功,开拓了通过化学合成寻找新药的道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磺胺药和青霉素的问世,使世界化学合成药进入了黄金时代。然而,自70年代以来,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从九百分之一降到万分之一),创制成本越来越高(现已达每个药约3—5亿美元),研制周期越来越长(每个药约需10年时间),加之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因 此,更多的新药研究部门又开始从天然产物中来寻求新药。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曾对114045个植物提取物作抗肿瘤活性筛选,活性的发现率为3%(3400种)。还有人认为从400种植物药中筛选活性成分并进行开发,就有可能得到一个较理想的新药。这比合成药物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因此,世界各大制药公司纷纷设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国际上申请的中药及其它植物药专利数量迅速上升,1978年为1.5万件,1985年达3万件,7年时间增 长1倍。因此,有人预测,1990—1995年是国际上中药研究开发的成长期,1995—2000年将进入成长的高峰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当今蓬勃兴起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空前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的分析方法发展到难以想象的微小程度。过去难以分析的混合物,现在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在微升的规模上分离并逐个鉴别100个以上的组分;各种方法的联合运用,已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0万倍,过去认为是“0”含量的,现在也能检测出来。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传统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中药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医药消费需求正处于跃变期,人民群众在已经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不再满足对生活的简单需求,开始注意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尤其关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医疗和保健消费。据统计,我国人均医药消费水平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几年来基本稳定在2%左右。其中仅占人口1/4的城镇人口,医药的消费却占3/4,用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此外,老年人用药水平与其他人相比为4:1,而我国从2000年起将逐步进入老龄化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医药市场将急速发展和扩 大,而且8亿农村人口的潜在市场还将逐步转变为现实市场,这无疑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回归大自然”、采用天然药物潮流影响下,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药物,抢占国际草药市场。中药在诸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使我国医药市场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使我国医药市场逐步开放,国外医药生产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入。目前,国有医药企业已有40%与国外合资,全国“三资”医药企业达1500家,在部分地区已占当地医药企业的50%以上。进口药品已占全国药品市场的近三成。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 个品种的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近亿美元。我国的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迫使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必须面对国际竞争的形势,而中药是我国最具优势的医药产业,应在振兴民族医药产业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药知识产权面临威胁 勿庸置疑,中药的知识产权属于中国。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药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和重视不够,致使许多中药知识财富流失。而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他们一方面以合作开发等名义获得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企图独占被其获取的一些中药财富,如英国植物药公司在我国申请“治疗皮肤病的药物组合”专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近几年,国际医药产业兼并、联合组成巨型跨国企业集团的事件不断发生,自1987年以来,就发生了10起30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兼并活动。这种兼并不仅改变了总体力量的格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垄断经营局面。1995年,排名世界前25家的制药公司销售额1444.1亿美元,已占全球2260亿美元处方药市场的63.9%。有人预测未来十几年中有可能出现50家跨国制药集团控制全球80—90%的医药市场份额的局面。 目前,由于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较低,制约了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中草药 市场 亿美元(不含我国大陆市场)的份额中,中国仅占其中的 %,且大部分为原料药、保健品。相反,日本的汉方制剂本源于中国,其原料亦大部分源于中国,但因重视技术研究与开发,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定份额,这无疑对我国中药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 中医药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更注重归纳与综合,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的古朴深奥,因此,要使西方国家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涵,进而接受和使用中药,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能够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基本目标是:“九五”期间开发出一批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争取其中2—3个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同时建设和完善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药现代标准和规范体系,推动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医药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 %提高到 %。 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 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并使之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 1 ) 优良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共5000余种中成药,其中有些产品经过长期的临床使用,已经证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质量,但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还不充分,与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还有一定差距,需组织力量,对条件成熟的产品进行重新评价,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提供充足的实验数据,筛选出疗效确实、品质优良的品种,为全面开发中药新产品打下良好基础。 优质品种的筛选还应从国际市场的需要出发,选择国外急需而国内又很成熟的品种,以供进一步研究开发。 2 ) 中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与开发 中成药是中药复方在市场流通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因此,复方药物的二次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中成药上。 复方药物的二次研究开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国目前在复方药物的有效成分、药效、质控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还缺乏现代科学的量化指标,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相互关联等研究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在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等方面还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的认同。因此,需要对有关复方药物所用药材的质量、有效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效、药理、毒理、给药方式和剂量、剂型等进行研究,利用多种科学手段,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 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并探求适合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的中药复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为中药复方走向世界奠定科学基础。同时,要注意避免在中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中忽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特殊性的倾向,真正把握复方药物的本质。 3 ) 现代中药新剂型研究 传统中药剂型以疗效为监测指标,剂型的选择主要服从于疗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药剂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开发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并充分发挥中药制剂药效的中药新剂型,对开拓中药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注重借鉴西药新剂型的成功经验,开发中药新剂型;大力推广使用新型中药辅料,提高中药产品的使用和疗效水平。但中药剂型的发展必须符合中药的特点,不可盲目求新。 4 )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产品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目前还没有一种中成药作为药物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市,而只能以保健品或食品进入这些国家。由于对保健品或食品的重金属含量、有毒物质、濒危野生动物成分等的限制以及不能标明药物功效和进行广告宣传等,限制了中药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我们应利用各国正逐步放开对天然药物管理的机会,努力开发国际市场。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应发扬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选择西医西药缺乏肯定疗效的疑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一些新生疾病等,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预防保健需要以及各国政府有关政策来开展。同时对于保护生态 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资源,研究濒危珍稀药材代用品,解决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国际关心的问题加以研究,以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涉及多个环节,如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栽培、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中成药的生产等等。它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又需要严格可行的标准规范的约束,还需要有符合标准规范条件的单位进行验证和评价。因此,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我国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体系,是中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 1 ) 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 中药基础性研究是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对比较薄弱的一环,必须予以加强。应重视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保护及栽培,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中药药性理论以及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应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阐明道地药材的科学原理与形成规律,开展无污染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体系和炮制工艺的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吸取现代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优势,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建立规范化的中药药理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方剂配伍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以科学数据阐明其药效、作用机制及方剂配合规律的科学性。加强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学研究,以解决中药配伍禁忌、中药方剂中配伍使用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中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 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有无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当前,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地完善和制定有关规范。对已经制定并颁布实行的GLP、GMP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参照国际标准,根据中药行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分步实施意见;对尚未建立而产业发展又急需解决的标准规范,如GCP等,应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尽快出台。引导企业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运作,为中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3 ) 建立中药现代评价体系 建立现代中药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我国生产的中药产品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它包括中药筛选中心、中药标准品研究开发中心及GLP、GCP中心等。中药筛选中心的任务是对我国数以万计的秘方、验方进行筛选和再评价,发掘确有疗效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的处方,进行重点开发,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药标准品研究开发中心的任务是为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提供标准品,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使我国的中药产品质量能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客观依据。GLP、GCP中心的任务 是对中药产品进行安全性 和临床疗效评价,确认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推动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4 ) 建立中药信息网络系统 中药几千年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材料,虽经整理和收集,有关单位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较为分散。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有关的数据库,总结中草药及方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研究开发数据库;并收集、整理国际市场需求和各国医药法规及专利情况,建立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信息数据库,组成中药信息系统,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充足、有效、及时的信息,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中药产业的具体实际,引导我国的中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集团。 1 ) 技术现代化 中药生产技术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代化的基础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要改变目前药品生产与科研脱节的状况,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吸引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加大投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转化体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目前我国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 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或冷冻干燥技术、一步造粒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提高我国中药生产的技术水平。 要注重加强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使中药材的生产尽快达到产业化的水平。 2 ) 工艺 化 目前,发达国家药品生产过程中已广泛采用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设备和检测装置,实现了生产程控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电化。而我国中药生产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 化生产的过渡阶段,在工艺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需加强对适合中药生产特点、符合GMP要求的先进、合理工艺的研究;对成熟、先进的药品生产工艺进行推广;制订相关的 化标准,明确企业工艺 化的内涵,使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逐渐标准化,以提高中药生产工艺 化的水平。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中药生产设备大多是企业自行研制的,达不到工艺 化的水平,一些新型装备虽已应用于中药生产,但还缺乏配套。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典型中药装备、零部件、执行元件和在线检测装置的研究工作,使中药生产工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 ) 质量标准化 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的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因而无法按西药质量控制标准来要求中药。因此,中药质量的标准化应根据中药自身特点,提出质量控制指标,以保证中药质量的可靠性。 要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规范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稳定中药材质量;对国内现有饮片加工厂进行整顿,提倡使用先进的饮片加工技术和设备,发展优质饮片;组织力量对国内外成功的药品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出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逐步提高和完善现有的药典及部颁标准,以适应现代中药的质量要求;探索中药质量的生物检测模式和控制标准;认真贯彻执行中药生产质量标准规范(GMP);制订出能得到国际医药市场接受的中成药重金属质量标准。 4 ) 产品规模化 实现中药产业规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品种规模化。一个优良的品种的规模化包括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要促使药品生产企业建立以品种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优先支持具有优良新品种的生产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开辟大市场、争取大效益。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应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主导,利用中成药独有的特点,以系列产品占领名牌。 建立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或企业,动员各方面力量,联合建立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现代化中药生产基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集科、工、贸为一体,开发生产能够直接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现代中药产品,并为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有益的示范。 不改变原有药效学特性且更为现实的微米中药 微米技术虽属于新兴和前沿学科,但已在微电子和通讯领域广泛应用,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将微米技术引入中药制造领域,可改变传统中药“粗、大、黑”的面貌,使之成为质量稳定可控、疗效可靠、制剂精良的中药。微米中药是指采用现代和传统技术结合而研制的能保持中药固有药效学物质基础的粒度为微米级的新型中药。微米中药包括微米中药材。中药微米提取物和微米中药制剂。 微米中药一般颗粒粒径在1-75微米范围内,平均植径为15微米左右。根据物理学原理,粒径在此范围之内的颗粒中药所含药效学物质基础与原普通中药饮片或制剂相比,将不会发生明显的分子结构上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中药属性、药效特征和功能主治。微米量级的中药只是颗粒大小的超细化,其细化程度尚不涉及原子或分子结构层面上的变化,因此,不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更不会对安全用药构成威胁。 微米中药最大的优势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从药物学来说,药物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的颗粒比表面积成正相关,而比表面积与粒径成反比。因此,药物的粒径越细,则其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微米中药藉其颗粒达到超细粉末的水平,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强,药物有效成分在胃肠道的溶解度明显增加,从而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加快药物起效时间。除了口服给药以外,中药局部贴敷、穴位给药与透皮吸收等传统治疗方法,也都将随着微米中药生物利用度的提高而产生新的治疗效果,发挥新的治疗作用。此外,微米中药及相关技术还将 促进中药剂型的多样化,加速中药合片、去面速溶片、干粉吸入剂、喷雾剂等新剂型的开发,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传统医药大国,却不是传统医药强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中药科技含量低。质量大多数达不到国际标准,如提取物粗糙、质量标准不稳定、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包装简陋、剂型单调等。微米中药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全面提升我国中药行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增强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纳米中药相比,微米中药不存在改变原有中药药性的问题,且开发和生产成本与传统中药相比略有提高,而比纳米 成本价格大大降低,因而在当前,微米中药更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微米中药 有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稳定性、储存等,但这些困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目前,微米中药已不是纸上谈兵,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正在实施微米中药开发计划,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微米中药材的制备方法、中药微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和微米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已申请注册了专利,这是属于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将微米技术用于中药研制的创举。 超临界流体 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国外如德、美、日、加拿大等工业发达国家相继研究制各出工业化生产装置,继而我国也研制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业化生产成套装备。当在某一温度和压力时,气体和液体的物理特性就会趋于相同,两相变为一相,此时则称之为临界点。物质的临界点常数包括: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和临界密度。对于C02而言,其临界温度为31.05度,临界压力为7.38MPa,临界密度0.47/ml;当温度、压力高于上述值时,物质则处于液体和气体的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CO2流体,则称之为超临界CO2流 体。CO2超临界流体是最常用的萃取剂,其外尚常用的有正戊烷、氧化亚氮等;也可在这流动相中加入“改性剂”(或称“夹带剂”)以改变其性能。如在CO2中加入少量甲醇,可增加对某些组分的洗脱能力,这也可视作气相或液相层析的补充。当处于此临界点以上时,此时的CO2同时具有气体和液体双重特性。它既近似于气体,粘度与气体相近,又近似于液体,密度与液体相近,但其扩散系数却比液体大得多。它是一个优良的溶剂,能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扩散作用将许多物质溶解。因此,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时,其具有与液体同样的凝聚力、溶解力,具有很高的 萃取速度,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连续变化,超临界流体对物质的萃取则更具选择性,更易萃取分离。且因其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是通常液体的近百倍,又由于超临界流体的粘度大大低于液体的粘度(接近于气体的粘度),故有利于物质扩散,节能效果显著,既可直接从单味中药材或复方中药材提取不同部位的有效成分,也可直接提取中药浸膏以筛选有效成分,能大大提高筛选速度,可提取许多传统提取分离方法分离不出来的成分,利于新药开发,并具抗氧化、火菌等作用,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既可应用于提取分离,又可或与GC(气相色 谱)、IR(红外吸收光谱)、MS(质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联用能组成更有效的分离分析手段,可更高效而快速地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高纯化与鉴定分析。如现已形成具有GC和HPLC优点的新一代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其克服了GC有时必须作衍生物的缺点,可采用HPLC常用的UV(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器及GC中的通用检测器(如IR、MS、FID等)检测,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应用范围。特别是“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与MS的联用,为分析对热不稳定和高分子量的有效成分提供了新的有效分析方法,其应 用范围甚为广泛。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应用于萃取溶解物有效成分、去除有害物质、分馏分子量分布狭窄的制品,以及脱除溶剂与粘合剂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近几年来,在中药产业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分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上,是格外受到人们重视的高新技术。现已成功用于不少单味中药或其复方制剂如砂仁、茵陈、紫草、肉桂、胡椒、姜黄、丹参、蛇床子、苦参、金银花、红豆杉、桑白皮、穿心莲,以及月见草油、薄荷油、青蒿素、大麻醇等的提取分离、分析鉴定或二次开发及新药研究。特别适于对热不稳定成分的萃取,能使萃取成分保持最 大生物活性。例如抗疟新药青蒿素,其化学结构中含有一过氧化基团,对热极不稳定,容易分解破坏,而其分子量只有282.14,属亲脂性化合物。应用本法提取则完全革除了传统的极不安全的汽油提取法。经研究,其挥发性成分可分别在温度8度、40度、60O度、70度,压力7MPa、10MPa、16MPa的条件下,经地提取分离则革取分离出27个挥发性成分,并可进行分析鉴定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有莰醇(5.50%)、β-丁香烯(3.46%)、樟脑(6.05%)。叶绿素(4.43%)等。本法提取分离有萃取温度低、系统密闭、可大量保存对 热不稳定及易氧化易挥发的有效成分等优点。又如,以本法提取金银花亲脂性成分,温度和压力分别为48 、55 、53 和29MPa、121MPa、6.5MPa,2h完成萃取,并用GC-MS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与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本萃取条件下其萃取物收得率3.25%,该萃取物为二十五烷(23.71%)、十八酸甲酯(9.96%)、十四油酸甲酯(2.16%)、绿叶酸(1.21%)等20个成分组成。再如红豆杉中的紫杉烷类成分,以传统植物化学提取分离法步骤繁琐,耗时长,耗有机溶媒多,且提纯分离单体难度很大。而应用本法提取分离,只耗时3h则可分离提纯得到6个紫杉烷类单体和其2个单体:紫杉醇(taxol)、taaxuchin—A、 taxinine-E、taaxinine-J、baccatin- 、1-hydroxybaccatin-I及β一谷甾醇和硬脂酸-1-甘油酷酯,且其收得率也比传统溶剂法高。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中成药复方制剂的应用上也大有作为。例如,复方丹参片等含丹参的中成药,丹参多为君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 A为《中国药典》等法定标准所规定含量测定的成分,国内各药厂多采用乙醇热回流提取等传统工艺提取并浓缩成浸膏供制剂用,由于其提取时间受热长等故而多难达到质量标准含量要求。应用本法对此进行工艺改革后,从小试、中试到大批量生产的结果表明,本法比传统法既缩短了生产周期,更提高了有效份丹参酮 含量高(平均20%左右,而传统法仅0.15%~1.0%),这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与临床疗效。又如,复方雪莲栓剂是按传统中医药理论组成的,应用本法按其处方将各药粉碎混合后,投入萃取釜中进行其合理工艺条件下的萃取分离,并以HPLC、GC.TLC等配合检测各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建立其质量标准,同时比传统工艺法进行对比。结果本法所含有效成分比传统工艺法高40倍左右,且其收得率高,杂质少,批间重复性较传统工艺活好;特别是经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表明,本法所制成品具有传统中医所要求的药效,该药己完成了新药临床的研究。
 目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如全氟聚醚碳酸铵(PFPE)的应用,已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扩展到水溶液体系,已使难以提取分离的强极性化合物等可应用本法萃取分离。我们相信,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将在中药产业的应用上不断拓展,不断推进,以更好地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超微粉碎技术”,又称为“超细粉碎技术”或“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的概念,为1m的10亿分之一。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则产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nm)长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其以空前的高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纳米科技是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诞生上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并与高新技术紧密相结的新型科学技术。“纳米科技”是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将会引起一次技术革命,而且还会是一 次崭新的产业革命。它不仅在纳米金属、纳米晶体或纳米电子、纳米光电子等材料上大有作为,而且在纳米高分子、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开发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为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器械、远程医疗系统和生物医学康复工程诸方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近年来,超微粉碎技术已从传统的金属、矿产品等无机物的应用引入到有机物(如中药及食物等)的微粉化,已成为纳米科技工程极其重要的应用领域。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中药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已引起人们格外重视并有新型“纳米产品“或“纳米中药”浮出水面。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工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将给中药制药工业带来新的革命。超微粉碎技术具有低温粉碎,高纯操作,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以及改进中药传统工艺,应用范围广,保护环境,节省药源,降低成本,避免二次污染,适用于多种药物制剂和保健品、化妆品等应用的优点。例如,国家“中药现代科技产业行动计划 ,已将超微粉碎技术纳入中药产业重点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之一;四川、贵州等省也将其纳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重点推广应用技术,专门立项进行研究开发。如贵州省已有宏宇药业公司等制药企业将此技术应用于生产,并拟在贵州三力制药公司建立“中药制药新技术超微粉碎产业化基地”。其总体目标是:深入研究与应用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建成中药超微粉碎前处理及超微粉碎生产基地,并实现产业化与示范推广,以期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引进中药超微粉碎前处理工序设备,如低温热干燥、微波干燥或真空 冷冻干燥设备等;引进TN超音速气流超微粉碎分级成套设备,如气源处理系统、粉碎系统、超微粉碎系统,分级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引进成套超微粉碎质量检测设备,如TV图像仪等;中药超微粉碎专用包装设备,如抽氧、充氧设备等;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如超微粉碎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整合、超微粉碎材料与中药化学、药效学的等量等效性研究等;中药超微粉碎材料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等。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与实施。再如,由华工科技、武钢股份、长源电力等7家公司发起创立的武汉华工创业投资公司,首期投资的“纳米中药”和“集群系统 ”项目最近己通过专家论证,其从种子期入手投资1000万元,介入了“纳米中药”高新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分子蒸馏,又称为短程蒸馏,是近年来已开始用于中药产业的高新技术。分子蒸馏是利用液体与分子受热后变为气体分子,不同种类的气体分子其平均自由程不同,在距离液面大于重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而小于轻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处设置冷凝面,则轻分子可到达冷凝面被冷凝分出,而重分子落后原来的液面。这种依靠分子运动自由程的差别,将液体混合物分离的技术称为分子蒸馏技术。分子蒸馏的分离原理是利用液体分子受热以液面逸出后,由于其分子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程不相同,也就是不同种类的分子从统计学观点看,逸出液面后,不与其它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是 不相同的;分子蒸馏的分离作用则是利用不同种类分子逸出后其平均自由程不同的性质来实现的。 分子蒸馏技术的主要特点:一是分子蒸馏的操作温度低于物料沸点。其分子逸出液面并不需要达到排点,这明显优于沸腾状态下提取分离的各种常规蒸馏法;二是蒸馏压强低。其能在很低的绝对压强下进行(一般为0.1Pa数量级),而各种常规真空蒸馏器,由于蒸气从蒸发面到冷凝器之间存在压降,极限操作压力一般被限制在20mbar左右(如真空间歇蒸馏器降膜蒸及刮膜蒸馏器等),降低操作压力也就是降低了物料的沸点,则利于避免物料受热破坏;三是物料受热时间短。由于分子蒸馏器装置加热液面与冷凝面间的距离小于轻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液面选出的轻分子 几乎未经碰撞就达到了冷凝面,从而可缩短物料蒸馏时间。例如,在真空蒸馏下操作温度为200~400度的混合物,在分子蒸馏中操作只需80~200 。因此,分子蒸馏技术应用于中药产业具有如下优点:(1)能较好地保护中药有效成分,尤适宜于不耐热、易氧化药效成分的提取分离;(2)分离能力强,有效成分富集程度高,便于质量标准控制与提高药物效能:(3)利于脱溶剂与脱色,能有效改善中药成品色泽;(4)分离过程中不需物料沸腾,分子蒸馏过程不可逆,故其分离率比常规蒸馏高且能耗低,能分离常规蒸馏不易分开的物质;(5)分子蒸馏的物料为液态,可连续进出料,利于产业化大生产运行成本低(低于超临界C02技术且不能连续或半歇式生产操作);(6)分子蒸馏工艺简单,操作简便,不耗用 任何有机溶剂,无污染且运作安全。例如,应用分子蒸馏技术提取分离精制当归油,其脱萜效果可由萜含量0.1%~0.5%降到≤10PPm;用于姜油可分离精制到99.0%的姜辣素;用于藿香油分离精制可使藿香醇由20.0%提高到40.0%:用于按叶油分离精制可使其枝叶酸由45.0%提高到90.0%~95.0%;用于山苍子油家离精制可使其柠檬酸由50.0%提高到85.0%~95.0%;用于紫苏子油分离精制可使其a-亚麻酸由70.0%左右提高到≥90.0%;用于大蒜油可使其大蒜素由0.5%提高到8.0%等。据预测,随着现代 人类回归自然,追求天然潮流的发展,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工业化装置将会得到现代中药产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的还将分子蒸馏技术与常规提取分离技术,将分子蒸馏技术与超临界流体技术相结合用于中药产业,其效果显著,应用前景十分喜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的以DNA重组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的实施与“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图”的破译,人类将最终认识自我,揭开生命与疾病之谜。幻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世纪,随着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类遗传基因密码的破译,人类将从生物本质上认识和改造生物,生物技术将在解决人类的食品、健康、能源和环境等重要方面发挥特异作用,并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热点和经济战略的重点。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其衍生技术和产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范围异常 广泛,进展迅速,下面仅简略介绍其在中医药学及中药产业的应用。 首先,中医药与生物技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基因组学”等生物科学研究开发有着相互渗透的可能性,而且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中药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前景广阔。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现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基因组学研究是在过去对单个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即使一种疾病也可能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所致,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又可能造成多种疾病。尤其是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对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日趋重视,这反映出中医药学与基因组学两 个学科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特征,这也反映了生物科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依据与前景。中医药可与基因组学、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结合研究开发与应用领域,除中医药治疗作用与抗病基因研及基因调控修饰等研究应用外,在中药产业的应用上,在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基因工程也有不少可喜的成果和较大进步。 实践证明,与中药传统生产方式相比,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应用手中药产业有以下5个突出优点:(1)药材(或药效成分)的生产,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2)可进行特定的生物转化反应,以大规模地生产人们所需的药效成分;(3)可通过对药效成分合成路线所进行的遗传操纵,有效地提高所需物质的产量和质量;(4)可通过药材种质资源的遗传基因密码的研究,对其遗传基因进行合理的修饰与调整,以优化与保持优质种质资源; (5)在人工可控、无菌等优良条件下培养或培育生产药材(或药效成分),可有效排除病菌、虫害或重金属等不利因素, 能严格控制与提高产品质量。例如,通过道地药材(如人参、三七、天麻等)基因组特征的研究,最终可实现道地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系统及优化种系基因库标准基因图谱的建立,特别是对其药效成分的研究,既利于其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持与优化,也可为新药的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还可通过对其功能因基组顺序结构和调节机理的阐明,能有效地提高药效物质的产量和减除有害成分,还可用于转基因药材的构建和解决濒危、珍贵、稀有药材的永续利用。中药生产中,可通过应用组织培养、代谢产物、发酵工程、遗传转化器官扩增。生物转化系统选择,以及代谢途径的基因工程与 转基因生物的构建等生物技术以达优质丰产目的。如现己从400多种药用植物建立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600多种代谢产物,其中有不少药效成分在产量上均超过或相当于原药材含量,为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工业化生产其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更可喜的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微生物代谢研究开发一般可达到下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微生物代谢可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结构,提高其活性,降低毒副作用,更好适应临床用药需要,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二是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变微生物代谢途径,可达到大规模生产中药活性成分之目的,为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提供了全新的生产手段。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构建繁育均有获得成功;即利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反应器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是当前基因工程技术最重要的成果(如转基因大肠杆菌、酵母等用于工业化生 产干扰素、胰岛素等,并已有产品投放市场,有的还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目前,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药物的研究己成为药物研究开发与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热点。如已有一些来自细菌、动物和人类的某些抗原、抗体和特异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转基因动、植物中已得到表达,如水蛏素、a-括楼素、黄芪毛状根多糖等基因工程的研究开发;又如紫杉醇的资源红豆杉生长速度很慢且含量很低,很难满足医药市场需求,经阐明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酶和调控基因,将该基因导入能够快速繁殖与生长的其他植物,再通过该植物则可快速生产紫杉醇等,这 些都使我国中药产业进入到更高更新的层次。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应用,21世纪的中药研究开发与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将出现崭新的局面,将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999-20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号召和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基础研究"的指示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及其医药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总体规划,从面向国内外需求、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出发,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人类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特制定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 (一)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近五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逐步建立,对常见疾病和一些疑难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得到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和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中医药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科研成果大量涌现,青蒿素系列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等一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藏象、证候、治则及方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中药研究在资源调查、品种整理、栽培技术、饮片炮制、剂型改革、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中医药教育形成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格局,保证和促进了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世界各国逐渐重视中医药学,在中草药化学、药理学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研究,在中药复方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针灸理论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其方法已在 10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二)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龄化社会也逐步到来,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趋提高,而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多、新一代化学药品研究和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已经成为潮流。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显著的临床疗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为先导的现代生命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分析及化学分析鉴别等技术的应用推广,多学科的广泛渗透、融合,都给中医药基础研究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中医药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入手,初步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创立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人体的功能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作用反应的外在表现,包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丰富信息,充分体现了个体、动态、多样性特点。中医药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入手,应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掌握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中医药学蕴涵着对人体生命活动复杂内容和 深层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丰富生命科学的理论做出了贡献。 ( )中医药学的健康观念和临床医疗模式,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学认为,健康不只是没有器质和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应包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饮食睡眠正常、社会适应能力强等,这种健康观念代表了当代对健康的新认识。中医学还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平衡的相对失调,都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中医药学在保健治疗中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重视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系统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以及环境医学模式发展的方 向。  ( )中医药学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治疗体系是中医的诊治特点。中医药学通过掌握和调节个体异常的功能状态、并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的方法,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符合现代临床治疗学发展的趋势。  ( )中药治疗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对人体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针灸疗法是一种尚未被现代医学充分认识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正逐渐被世界一些国家纳入医疗体系之中,是对现代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  ( )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有效的方法,蕴藏着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是对人类保健事业的一大贡献。  ( )中医药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和调节方法的一门科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中医药学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对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刻认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解决制约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大科学问题,必将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中医药学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健康观念及医疗模式等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医药研究方法学的评价及其完善。  --人体证候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研究及科学评价系统;人体证候完整性、系统性;证候生物学基础及辨证的方法学。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方法、方案、规律及作用原理研究。  --中医"四诊"的量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综合采集分析系统;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的系统研究及评价方法的建立。  --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评价和优化。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绿色中药的栽培;中药药效物质的快速、准确定性和定量方法;中药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的突破。  ( )中医药学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科研人员数量较少,整体素质还不高,对中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医药基础研究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内在的迫切需求。
 ( )中医药基础研究包括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有基础研究和基础工作两大方面任务。  ( )中医药基础研究要推动科学创新。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同时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形成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源泉,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 )中医药基础研究要密切联系临床和生产实践。基础研究要成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药产业改造、升级的先导和支撑。还应该为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和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新的方向和思路。因此,中医药基础研究选题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和生产实践。研究内容应是对指导临床实践行之有效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注重将临床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从理性高度进行持续深入地研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发现新规律、创立新学说,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 )中医药基础研究既要积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也要采用并大胆引进适于中医药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其他学科与中医药的交叉渗透,是中医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 )中医药的基础研究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今后十年要以围绕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目标、以中医药临床和生产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及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同时,选择少数集中体现对现代生命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某些领域开展连续持久的攻关研究,为丰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医药理论做出贡献。  (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畅所欲言、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共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
 ( )根据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目标和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近十年来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为: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 --对以藏象、经络、气血为核心的中医生理、病理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  --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证候科学评价系统。规范和完善以四诊为主的诊查方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的中医药诊疗体系。  --初步探明部分疗效确切的中药和有代表性的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探索其作用机理;初步建立适用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比较系统的方法技术;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初步揭示部分中药药性和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疗效和综合优势为切入点,开展防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为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针灸疗法调整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建立现代的针灸治疗学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国家的信息网络,初步建立中国中医药信息网络、远程中医药教育、虚拟中医药研究机构、远程中医药诊疗、以及中医药智能化信息中心等数字化、信息化共享机构体系。  --建立15-2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多学科参与的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支精干的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基础研究队伍,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 一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把握中医药理论精髓,对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整理和提高,从证候这一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前沿出发,以证候规范化和科学评价方法的基础工作为开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证候、藏象、经络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揭示其科学的内涵,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系统整理及规范化研究。 探讨各基本概念的确切内涵及逻辑关系,明确脏腑、病机等基本理论内涵与适用范围,规范理论表述。规划各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分化完全、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初步建立起现代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藏象研究。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探索藏象功能作用特点和规律,深入揭示脏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的规律及调控机制,深化藏象理论。选择与现代医学脏器功能不同的藏象理论研究为突破口,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科学方法和理论阐明其机理,丰富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  -- 症候 研究。 采用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 核心特征进行规范化研究;引进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等技术,结合临床,建立科学的 学评价方法;从典型方证入手,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科学理论方法,对 所涵盖的人体内在变化规律及生物学基础进行整体、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系统研究。建立中医 研究的现代方法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证候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的探索性研究,探索新的辨证方法。  ---病因研究。结合临床,就七情、六淫、痰浊瘀血等中医药的典型病因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在病因方面的新认识、新学说。  (二)经络研究。对传统的经络理论进行文献和实验研究,结合临床的实践从可以肯定的经络现象和其功能入手,通过循经传导现象的机制、经络与内脏相关途径、和经络循行的客观定位及理化检查方法的研究,探索和揭示经络的实质。对经络的应用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  ( 三 )中药基础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的研究,逐步揭示其科学基础。方剂配伍理论研究应结合常见证候,研究代表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作用原理;通过方剂中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探索相须、相使等配伍规律的科学基础。  ( )方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对部分常用中药和方剂,采用传统和现代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方法,揭示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注重中药有效成分及限量成分标准化的研究。  --建立和完善快速、高效的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建立和完善适合中药药理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以中药方剂为重点,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组方理论开展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注重配伍禁忌研究。加强对有毒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作用原理和安全性基础研究。  ( )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中药药名规范化研究,以异物同名和同物异名中药为重点,在一物一名的原则下,规范中医药药名。对有争议的药材品种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在药材品种性效相关的基础上,进行药材新资源和新品种的开发研究。  --加强中药种质资源、栽培、驯化、采收及绿色中药等领域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特别是珍稀、濒危及紧缺中药)。加强中药材质量规范化研究。注重中药材道地性基础研究。注重中药重金属、农药残限量的基础研究。  --开展炮制理论、工艺规范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制药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注重中药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和名优中成药再开发基础研究。开展中药制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成药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及发酵工程。  ( )养生保健理论研究。从中医药养生保健传统理论的系统整理研究入手,重点研究常用养生保健方法的作用机理,丰富和完善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学体系,为中医药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奠定基础。  (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要针对临床重大、难治疾病防治的关键基础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研究切入点要取中医、西医两者之长,优势互补,达到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进一步拓宽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规律和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注重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中医、西医的理论,逐步实现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  ( )重视民族医药学的研究。 我国民族医药学是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各民族医药学理论、医疗经验和药物,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为各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要重视对民族医药学的基础研究。尤其要重视对民族医药的理论系统整理研究,突出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要注重对民族药的开发及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适合民族药特点的制药设备、技术及剂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民族医药制剂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研究,促进民族医药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  ( )中医药重大疾病的机理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患、恶性肿瘤、肝炎及老年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学术优势。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进行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机理研究。针对中医药防治每一种疾病的具体优势为重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中医药的作用规律和疗效机理。研究中要重视中医药在分子水平的调节机制研究,尤其是对功能基因转录、表达及调控作用的研究,以揭示出中医药调整作用的科学内涵和分子学机制,注重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为治疗重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理 论和方法,以促进人类医学的进步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 )中医药信息研究。 以文献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为重点,采用当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各专业及相关的数据库,逐步达到中医药文献和信息的数字化。通过中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料的再次开发,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研究进展。通过不同的"虚拟专业网络系统",初步建立起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医教研信息共享体系。  中医药医史文献研究。 根据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对古今中医药文献、历代名家学术思想及医史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供文献和经验的支撑。  ( )中医药方法学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思维特点和防治疾病方法,对此应当加以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努力建立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体现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特征的现代中医药学研究方法论。通过中、西医学对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方法的差异性比较研究,阐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不同特点、规律及其优越性。  (十 )中医药学实验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建立"证"或"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病、证动物模型建立和完善造模技术标准与评价标准,以适应临床和药理、药效研究的迫切需要。  (十 )中医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对针灸、推拿、正骨及气功等疗法的调整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为非药物疗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采用生物控制、传感技术、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等技术以及生物力学、声、光、电、热等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进行中医应用技术的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中医四诊量化及诊疗方法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品种保护受理名单指委员会受理,尚在审评过程中的品种,不包括已公告的同品种,只提供品种名称,按读音排序。  ★表示上次发布名单以来新增品种。  ▲表示与上次发布有变化的品种  ☆表示收文日期不足30天的品种  -表示已上会(审评会)的品种。  √表示待发保护品种公告的品种。   无符号表示正式受理的品种。
资料截止日期:2001年9月3日 上次发布日期:2001年8月27日 
 -
健脾降脂颗粒
-
健心片
  
降酶灵胶囊
  
降压避风片
  
接骨片
-
金贝痰咳清颗粒
-
金参润喉合剂
-
金果含片
  
金菌灵胶囊
  
金莲花口服液
-
金莲花润喉片
  
金钱草片
★ 
筋骨丸胶囊
  
橘贝半夏冲剂
-
橘红梨膏
-
抗癌平丸
  
抗衰复春片
-
咳宁冲剂
-
咳宁糖浆
-
苦黄注射液
  
溃得康颗粒
-
坤净栓
-
狼疮丸
  
利胆止痛片
  
利咽灵片
  
羚羊感冒口服液
  
六经头痛片
☆ 
六味地黄软胶囊
-
龙胆泻肝颗粒
  
 龙血竭胶囊
-
龙珠软膏
  
陇马陆胃药片
  
楼莲胶囊
-
罗布麻茶
  
罗浮山凉茶颗粒
-
螺旋藻片
  
麻仁润肠软胶囊
  
麦芽片
  
脉管复康片
  
脉络通
  
慢肾宁合剂
★ 
脑安片
  
脑得生胶囊
-
脑心清片
  
脑血康滴丸
-
脑血康片
  
牛黄清热胶囊
  
牛黄上清胶囊
  
牛黄蛇胆川贝滴丸
-
皮敏消胶囊
★ 
蒲地蓝消炎片
-
七宝美髯口服液
-
七厘胶囊
-
气血康口服液
  
千紫红胶囊
  
千紫红颗粒
  
前列安栓
-
强身健脑 片
-
强肾颗粒
  
芩暴红止咳胶囊
  
芩暴红止咳颗粒
  
青阳参片
  
清开灵片
-
清开灵软胶囊
  
清热通淋胶囊
  
去感热注射液
-
热炎宁颗粒(冲剂)
  
乳块消颗粒
  
乳宁颗粒
  
乳癖消胶囊
  
软坚口服液
  
润喉药茶
-
萨热十三味鹏鸟丸
  
三金颗粒
-
三七冠心宁胶囊
  
三七冠心宁片
-
三七伤药胶囊
-
三七血伤宁胶囊
  
桑姜感冒片
-
山玫胶囊
  
山楂精降脂片
★ 
麝香抗栓丸
  
生发丸
-
生力胶囊
  
舒肝和胃口服 液
-
舒肝片
  
舒心冲剂
-
舒心降脂片
-
舒胸颗粒
  
双丹口服液
-
双虎肿痛宁
  
双黄连含片
  
双黄连合剂
-
双黄连糖浆
★ 
双梅喉片
-
天舒胶囊
-
天雁减肥茶
  
葶苈降血脂胶囊
  
通痹胶囊
  
通宣理肺胶囊
  
痛经宁糖浆
-
痛经片
  
娃娃宁泡腾片
  
万应胶囊
-
微达康口服液
  
胃痛定
-
胃祥宁颗粒
-
胃疡灵颗粒
-
温胃舒胶囊
-
无敌药酒
  
五淋化石丸
-
五味麝香丸
-
香菊感冒颗粒
  
香菊胶囊
-
香砂平胃 颗粒
  
香砂养胃乳剂
  
消络痛胶囊
-
消疲灵颗粒
-
消食退热糖浆
-
消栓通络颗粒
 -
消炎灵片
-
消痔灵片
-
小儿肠胃康颗粒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
小儿咳喘冲剂
  
小儿热速请颗粒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小建中胶囊
-
泻定胶囊
★ 
心达康胶囊
  
心元胶囊
-
新阿胶
  
新清宁胶囊
  
醒脾开胃冲剂
-
玄麦甘桔含片
-
雪梨止咳糖浆
  
血竭胶囊
-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
-
炎宁冲剂
-
养胃舒胶囊
-
养阴降糖片
  
腰疼丸
-
一粒止痛丸
★ 
一清胶囊
-
益胆片
☆ 
益气祛痰合剂
  
益肾灵胶囊
-
益心通脉颗粒
★ 
 益中生血片
-
银屑灵
-
银杏叶胶囊
-
婴儿健脾颗粒
-
玉叶解毒糖浆
-
愈三消胶囊(降糖宝胶囊)
  
鸢都感冒冲剂
  
云南红药胶囊
  
云芝糖肽胶囊
  
增生平片
  
展筋活血散
  
珍菊降压片
  
镇咳宁口服液
  
正心泰胶囊
  
正心泰颗粒
☆ 
脂降宁片
  
止咳橘红颗粒
-
治感佳胶囊
-
治伤胶囊
  
痔康片
-
痔炎消颗粒
-
众生丸
  
壮腰健肾口服液
  
追风舒经活血片
-
紫花烧伤膏
		 http://www.5ixue.com 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资源站 
   第五条 中药材资金的安排要符合国家的中药产业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第六条 国家经贸委应编制中药材发展规划,对中药材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中药材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由国家经贸委商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 国家经贸委每年按预算编制要求,结合项目管理情况提出下一年度中药材资金使用计划,报财政部审批同意后办理请款手续,并在收到拨款后7日内将中药材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第八条 国家经贸委应加强中药材资金使用管理,于次年2月底前将审核汇总的中药材资金年度使用决算及决算说明书报财政部审批。  第九条 中药材资金使用单位要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如发现挪用中药材资金等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收回资金并不再给该单位安排资金;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制定的《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中医药计[1992]119号)同时停止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中药行业投资报告
1
 仅限内部交流学习使用  
 国产药
 Sheet3
Sheet2
Sheet1
图表1
0.00
0.00
0.00
0.00
医生
亲朋推荐
电视广告
其他
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医生
亲朋推荐
电视广告
其他
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0.00
.00
.00
.00
.00
0.00
0.00
0.00
 Sheet3
Sheet2
Sheet1
图表1
.00
.00
.00
三类药品市场占有率
三类药品市场占有率
.00
.00
.00
 Sheet3
Sheet2
Sheet1
图表1
0.00
0.00
0.00
中国医药市场产品格局
中国医药市场产品格局
0.00
0.00
0.00
 Sheet3
Sheet2
Sheet1
图表1
0.00
0.00
.00
.00
中草药国际市场结构
0.00
0.00
.00
.00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