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word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word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166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20:41:4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介绍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   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20多年来,我国 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 投资”。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有关政策和措施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第一阶段: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很少。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   第二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 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转变,形成基本管理政策框架,为日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这期间,原外经贸部于1984年5月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和1985年7月颁布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分工,管理程序走向规范,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   第三阶段: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2 001年至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近年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政 策和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2003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我国开始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度认识和规划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保证了我国企业国际化业务 的快速发展。   1、基本建立起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体系   最近几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关于加强境外中资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等方面一系列重要文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在境外加工贸易方面制定了16项财税、外汇、信贷配套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体系,对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乃至整个对外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出口信贷和援外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2、逐步建立起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   在商务部政府网站 上设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和驻外经商机构子站,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定期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境外加工贸易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指导企业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境外“中国工程与技术展览会”等各类展会,举办“走出去”成果展和国际论坛,积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政策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 培养了一批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   3、初步建立起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了“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调自律、驻外使领馆一线监管、政府间共同管理”的管理框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如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等制度。建立对外经济合作预警和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我境外经济利益与人员安全。   4、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已形成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与地方密切配合、国内与国外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国际化协调机制,如远洋渔业合作管理协调小组、民营企业“走出去”常设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工作联系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制、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等,及时协调解决了“走出去”突发和重大事项,效果良好。   2007 年,继续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等等;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中标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陆续启动,合作区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部分已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成功经验 
  1、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过去20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近年来,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东欧、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设厂生产纺织品和服装。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0-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半成品和其他材料出口750亿美元。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 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487亿美元。预计,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2、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发挥了极大的 作用。
  3、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我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005年我进口的1.27亿吨原油和2.8亿吨铁矿石中,由我企业境外直接开采的份额均占20%。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
  4、加快 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2005年,有16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06年,中国非 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2006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2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925亿美元。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我国累计获得一亿多吨权益石油,在境外形成了1550万台家用电器、49万棉纺锭、9950万件服装、290万辆机动车和14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2002-2005年间,175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海外营业额427亿美元,实现国内社会贡献度422亿元人民币。
  6、境外经贸合作区 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及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经揭牌运行,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7、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我企业在周边、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国家的拓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巩固和发展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我与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注重与资源国的合作,促进资源国的经济发展。在苏丹项目中,近50%的收益归苏丹政府,由于 中石油的参与和贡献,苏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原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两年半的时间从成品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三年的时间里从石油化工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对未来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将对外投资合作纳入双边关系的重要位置予以积极推动。充分发挥双边政治关系友好优势,推动与有关国家在大项目上的合作,促成了一批境外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
  二是紧密配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对象国的经济发 展战略确定合作领域和重点方向,做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三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不少新的合作模式。一是通过与国际知名厂家的品牌和渠道合作,推动我企业做大做强。我企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境外生产与品牌共享,绕开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家电和纺织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并实现成功整合就是一典型例子;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京东方2003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企业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显示器)业务,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曾显现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的成效;三是以贷款或项目换能源资源。充分发挥我外援和优惠贷款的作用,以龙头项目带动合作。我公司带资承包毛里塔尼亚机场项目,毛方以铁矿石还款。这种新型模式为我进一步开拓能源合作提供了有益思路。
  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从总量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仍然偏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同时,有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营秩序还有待规范;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需 要加强防范。
  (四)五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趋势新特点
  1、五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对 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906.3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197.1亿美元,占21.7%。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
  表1:2002-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3 	 2004 	 2005 	 2006 		 流  量 	 27 	 28.5 	 55 	 122.6 	 176.3 		 增长率(%) 	 - 	 5.6 	 93.0 	 122.9 	 43.8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2、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目前已占到当年流量的近四成。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 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上工集团收购了在世界工业缝纫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技术水平一跃进入全球前列、浙江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并购多家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国网通收购香港盈科电讯、蓝星集团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O)集团等;2007上半年主要境外收购项目有: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 营商-巴科泰尔有限公司88.86%股权。此外,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海尔巴基斯坦园区等)逐步建立。
  3、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一批大型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同时,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崭露头角,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高科技企业,通过在香港、美国等地设立公司,加快了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步伐。
  4、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2个国家和 地区。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2亿美元,其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
  5、行业分布广泛,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比大。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906.3亿美元存量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了存量的七成。
  表2: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 分布情况
	 	 占比(%) 	 主要行业 		 商务服务业 	 194.6 	 21.5 			 采矿业 	 179 	 19.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金融业 	 156.1 	 17.2 			 批发和零售业 	 129.6 	 14.3 	 进出口贸易类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5.7 	 8.4 	 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 		 制造业 	 75.3 	 8.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房地产业 	 20.2 	 2.2 			 建筑业 	 15.7 	 1.7 			 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 	 14.5 	 1.6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7 	 1.3 	 其他服务业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11.2 	 1.2 	 专业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2 	 1 			 农林牧渔业 	 8.2 	 0.9 			 其他 	 5.3 	 0.6 			  数据来源: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展情况
  1、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主体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业贸易公司;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三是从事海外投资的金融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批骨干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我对外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额占43 %,混合所有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占34%,私营企业则占到了1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既有像中石化、中石油、中远、中化、海尔、康佳、中建、TCL等一批领军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
  2、方式趋于多元化。近几年我国企业国际化不乏成功案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最新动态和布局。总结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根据各自产业、行业以及本企业的特点,确立了适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选择了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和步骤。一般来看,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涉及以下五个步骤:(1)零星外销商品;(2)通过代理商销售商品;(3)建立海外营销机构直接销售商品;(4)建立海外生产或装配基地直接制造与销售商品;(5)一部分企业最后发展到了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大多数国际化经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海尔、万向、科龙、正泰等都是先从贸易做起,再发展到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近年来,中国企 业对外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除了早期的贸易性对外投资及开发境外资源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到发达国家创新研发机构,开发技术资源,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都成为新时期境外投资发展的趋势,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从他们的经营情况看,他们选择的方式和步骤都是比较成功的。近年来涌现了以海尔、华为等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案例。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一般趋势国际比较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 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出口、技术转让逐步向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升级,形成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进行跨国经营的经济活动。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由最初从事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确立其在国际生产或国际市场网络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在实现产品国际化后,会相继进入研发国际化、财务国际化及企业文化国际化等。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不规则出口、利用独立的销 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建立销售分支机构、在国外投资建厂。
  (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趋势
  1、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动因与发展历程
  根据邓宁的跨国投资理论,选择跨国经营的企业拥有产权和无形资产等所有权优势,为了保留并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通过对拥有特定要素禀赋的东道国进行对外投资,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获得经济收益。根据小岛清的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主要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全球政治环境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 ,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几次浪潮:
  第一批现代跨国公司出现在欧洲。第一家跨国公司始于19世纪初,1815年比利时的撒 高克里乐钢铁公司在普鲁士建立了子公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运费和高额关税的原因,产品难以出口,更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尝试在国外投资设厂,如德国贝叶公司出现在1863年,瑞士雀巢公司出现在1867年,英国利华在1890年。第一批跨国公司出现的原因,按威廉 利华的说法,“当关税和各种限制阻碍了在某国的销售,就在当地建厂。”此外,欧洲人还在拥有石油和矿产原料的国家投资开矿。但两次世界大战使跨国公 司海外投资的浪潮受到抑制。
  第二次跨国投资热潮从1945年持续到60年代末,由美国公司主导。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美国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美国企业不但享有本国市场,还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二战之后,欧洲企业重新获得发展机遇,并逐渐形成欧洲共同市场,美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关税和运费加大了其成本,无法与欧洲当地产品进行竞争,被迫开始对欧洲进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同时,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拉美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商品进行就地销售。
  第三次跨国投资热潮以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特征。 欧洲与日本跨国公司的腾飞,起步于1970年代初,截止于20世纪末。二战之后的重建使得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狭小的国家疆界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到1980年代,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实力大大上升,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并驾齐驱。
  第四次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始于21世纪初,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企业国际化趋势大大加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006年,全球7 8000家跨国公司和它们的所下辖的780000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增长了18%、16%和12%。它们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一。此外,跨国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全球民用研究与开发费的 75-80%,控制着80%以上的专利权,60%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80%的国际技术转让。最大的跨国公司相当于中等国家的实力,早在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1806亿美元)超过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608亿美元),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值(1501亿美元)相当于印尼的GN P(1537亿美元)。总之,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支配能力越来越强。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过去15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2006年,从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排行榜上,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5家增加到7家。
  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
  作为对外投资的实施主体,发达国家在跨国公司诞生之后的二百多年里,一直占据着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美国跨国公 司为典型,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创期。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工业企业通过垂直的、水平的、斜向的合并和兼并,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现代工商企业。为获取原料和寻找市场,开始拓展国际业务,首先在海外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和销售公司,进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二是二次大战期间,对外投资获得迅猛发展。三是二战之后,美国跨国公司逐渐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建立绝对优势,并购是其做大做强的必要途径。
  就美国跨国公司而言,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其最大的核心优势。2005年在全球非金融 跨国公司按资产排列25强中,美国跨国公司有7家,占28%左右。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雪佛龙汽车)、石油行业(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电气电子设备(通用电器)以及保洁公司。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是并购。
  3、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
  日韩企业国际化以日本跨国公司为典型。日本企业国际化大发展主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重大背景是面临严重的外部贸易摩擦,日元急剧升值。为了缓和与外部的利益矛盾,消化日元持续升值的成本压力,大量日本企业纷纷进行海外投资。大量日本企业为了生存 ,纷纷把生产基地向人工工资和生产原料低廉的外国转移,有的从国外进口零件等生产有关物料,或以委托对方加工的形式进行合作等,主要投资目的地是东南亚各国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到1990年,日本对外投资达1800亿美元,超过美、英等国,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有迹象及数据显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应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企业兴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200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45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8位。2005年在全球非金融跨国公司按资产排列25强中 ,日本跨国公司有3家,都是汽车公司(丰田、尼桑和本田)。由于制造业竞争力较强,日本企业国际化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4、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开始进入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大型企业正在国际化,而且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的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总数分别增长48%和73%。亚洲占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100强跨国公司的78家,其后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比全球100强更为广泛,最重要的行业是电气及电子设备。石油行业的重要性上升, 证明了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公司在此行业中地位的增强。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当中企业国际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印度企业的海外投资,从1991年的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51亿美元,2006年达97亿美元。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近年来印度海外收购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制药、运输和电信业行业。印度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非常明确:开辟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新的技术和专门知识;获取品牌和国外的销售网。从印度目前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有55%的投资分布于制造业领域,涌现了以塔塔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巨头 。除了制造业,印度还有36.1%的海外投资分布于非金融服务型领域,主要是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
  (三)各国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
  跨国投资是双向的,一般吸引外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有所不同。以2006年为例,发达国家平均为1.19,发展中国家0.46,转型经济体为0.27。表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大致遵循如下规律,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略大于吸收外资,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都是对外投资小于吸收外资,即发达国家是对外净投资国,而发展 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是净投资流入国。2006年,发达国家中,只有法国和德国吸收外资略大于对外投资。中国的比例仅为0.23,不但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对外投资大国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与转型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表明与吸收外资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严重滞后。
  表3:2006年部分国家对外投资金额与吸收外资金额比例情况
 	 对外投资/吸收外资 		 发达国家 	 1.19 		 美国 	 1.24 		 英国 	 1.77 		 法国 	 0.70 		 加拿大 	 1.77 		 德国 	 0.54 		 比利时 	 1.14 		 发展中国家 	 0.46 		 中国 	 0.23 		 中国香港 	 1 		 转型期经济体 	 0.27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计算
  (四)我国企业国际化与国际一般趋势比较
  1、从人均收入水平的比较看我国企业国际化所处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国人均GNP数值的水平,与该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存在如下关系:
  表4:不同GNP水平条件下,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
 	 人均GNP水平 
 (美元) 	 吸收外资 	 对外投资 	 净投资 		 第一阶段 	 小于400 	 很少或几乎没有 	 很少或几乎没有 	 为零或接近零 		 第二阶段 	 400-2500 	 吸收外资增长超过GDP增长 	 很少 	 净对外投资为负,且绝对值扩大 		 第三阶段 	 2500-4750 	 吸收外资减少 	 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净对外投资为负,且绝对值扩小 		 第四阶段 	 大于4750 	 吸收投资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更快 	 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值,且呈增长趋势。 
		 第五阶段 	 —— 	 吸收投资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 	 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绝对值呈现减少趋势,继而开始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 		  邓宁是在研究了67个国家1967-1975年间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关系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即一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与人均GNP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人均GNP的增加,该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从这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理论在分析一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NP表示)之间的关系方面,基本符合各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律。
  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1991年 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粗略计算得出,这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以来,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2006年中国人均GNP突破2000美元 ,到2010年将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即作为外 资母国的地位显著上升,作为东道国的地位相对下降。
  根据有关国际机构对2007-2011年中国资本流出入水平的研究,直接投资输出输入将经历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由于对外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外资流入的速度,虽然对外投资净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负数,但数值将开始减小。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达到670亿美元的峰值,2006以后,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净外资流入绝对值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1年,我国吸 收外资929亿美元,对外投资540亿美元,差额将缩小到209亿美元。这正是投资发展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典型特征。
  表5:中国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流入 	 549 	 791 	 781 	 795 	 841 	 865 	 909 	 929 		 流出 	 18 	 113 	 178 	 260 	 370 	 480 	 650 	 720 		 差额 	 531 	 670 	 603 	 535 	 471 	 385 	 259 	 209 		  数据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2、关于引资与对外投资之比例关系的比较
  总体看,发达国家既是重要的外资流入国也是重要的外资流出国,但对外投资往往大于吸收外资,即外资流出量大于外资流入量。以美国为例,2006年,美国既是最大的外资 流入国也是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其中,对外投资2170亿美元,吸收外资1750亿美元,净流出420亿美元。
  多年来我国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位,成为引资大国,但与吸收外资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发展不够。截止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仅相当于吸收外资一年的流量多一点。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占世界1%,全球位居第18位,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同期外资流入694.7亿美元,占世界5%;与对外贸易排在全球第三位,占全球7.2% 相比,相差更加悬殊。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
  3、中国对外投资占GDP比重及投资绩效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而言,从全球平均水平看,从1988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外向存量占GDP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从7.14%到23.89%;其中,发达国家从7.85%上升到27.88%,发展中国家从3.70%上升到12.48%,而中国从0.73%上升到2.08%,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球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 于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发展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空间很大。
  表6、1988-2005年全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百分比 
  单位:%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全球 	 7.14 	 7.98 	 8.57 	 8.97 	 8.70 	 9.18 	 9.81 	 10.04 	 10.93 		 发达国家 	 7.85 	 8.85 	 9.57 	 10.04 	 9.67 	 10.48 	 11.04 	 11.26 	 12.41 		 发展中国家 	 3.70 	 4.00 	 4.09 	 4.17 	 4.38 	 4.86 	 5.64 	 5.98 	 6.29 		 中国 	 0.73 	 0.83 	 1.16 	 1.34 	 1.94 	 2.29 	 2.91 	 2.54 	 2.44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球 	 12.37 	 15.04 	 17.48 	 20.48 	 22.36 	 23.60 	 24.77 	 25.22 	 23.89 		 发达国家 	 13.74 	 16.79 	 19.12 	 22.77 	 25.05 	 26.56 	 28.08 	 28.76 	 27.88 		 发展中国家 	 8.60 	 9.47 	 12.00 	 13.04 	 13.45 	 13.39 	 13.06 	 13.32 	 12.48 		 中国 	 2.50 	 2.65 	 2.71 	 2.57 	 2.95 	 2.93 	 2.34 	 2.12 	 2.08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
  从历年对外投资流量看,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与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企业竞争能力不足有关。但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发展迅猛,而且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甚至超过韩国。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排名,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 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同期美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为0.549、排名第39位,日本0.444、排名第44位,巴西0.378、排名第47位;印度0.131、排名第68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数值比较低,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表明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所有权优势,这与中国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和管理经验,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关。
  4、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存在多方面差距
  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涌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总体看,与国际一般趋势比较,不仅总量滞后,而且在结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企业跨 国经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与差距;包括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也存在某些不足。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继续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崭新的国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肩负着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经济全球化呈现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 ,使世界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地球村”在很多方面成为现实,世界越来越小。很多权威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不止是民族国家,公司、个人、消费者乃至很多富有活力的城市,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重要的主体。目前,因特网日益普及,据有关 机构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10.8亿,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62000亿美元;各类软件的发明创新不断涌现,使人们实现了实时通信,整个世界被联在一起。信息技术革命目前最大的影响是推动全球经济的融合:2001-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从6.2万亿美元增至1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24%提高到30.6%;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更加开放、统一,资本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吸收和扩散速度加快,特别是通讯网络技术的突破孕育 了全球生产服务网络。据世界银行最新研究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未来经济更快增长,全球产出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从23%提升到33%。同时,贸易一体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一体化继续加强,人员流动更加频繁,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加速将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2、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自从2002年以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进入较快发展期。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改革,对外普遍实行开放的政策;另一方 面,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的触角可以无障碍地向以前还处于边缘的地区和国家延伸,使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能够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1999-2008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4.7%,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7.9%,中东欧4.4%,发展中国家总体年均增长6.4%,比1989-1998年3.8%高2.6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 和“金砖四国”经济成长迅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2002-2005年,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6%,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 争力和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排名中,在前50席中分别占据13席和9席,人文发展指数和信息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靠前。   目前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据有关方面估计,新兴经济体2005年拥有世界总人口的82%,外汇储备的2/3,全球出口额的40%,GDP之和超过全球的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达50%。未来,新兴经济体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引擎。其中,“金砖四国”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更显亮丽。   3、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并向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延伸。进新新世 纪以来,以IT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目前,跨国公司不仅进一步将中高端制造环外包,而且越来越多地在华兴办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转移国际上同步技术和先进技术成为新的趋势;跨国公司云集我国ICT产业,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三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我国面临着进一步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加快由南向北、向东向西的趋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 后,环渤海地区正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东北地区则成为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硬、软环境正不断改善,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逐步显现,一些有条件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将逐步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基地。   4、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继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以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顺利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从全球看,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达 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标志着全球经济已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经济全球化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它们依托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优势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服务全球化的具体表现还包括服务双向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业全球化的最新标志,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将其称为“服务业全球外包”。国际服务外包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成长十分迅速。据毕博公司最新 研究,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917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占54%,业务流程占46%,预计2010年将达12056亿美元。未来预计,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在降低成本、促进世界贸易与投资以及世界经济融合方面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世界跨国经营出现新特点   2004-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新一轮增长势头,2006年达1.2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历史最高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出现较快增长。当前,世界跨国经营出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 一,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异军突起。发展中国家在双向国际投资中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球FDI的比重已达到17%,总存量达12736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达50亿美元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已由1990年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发展中国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也由1998年的29个升至2005年的47个。特别是2005-2006年,印度和中国的对外投资几乎增长了1倍。在发展中经济体100强跨国公司中,78家来自亚洲,拉美和非洲各占11家,其中最多的为中国香港25家,中国大陆10家。   第二,服务业跨国投资成为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对外投资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FDI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这一比重仍占2/3以上。   第三,跨国并购大潮再起。自2004年以来,跨国并购掀起新的浪潮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2006年,跨国并购额达 88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球FDI的比重达67%。2007年以来,跨国并购势头不减,今后可能还将持 续。   第四,自然资源导向型FDI成为全球FDI新的增长点。由于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对大宗资源型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能源资源领域的跨国投资重趋活跃,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断上升。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跨国经营还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将进一步上升。最近一轮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难以阻挡跨国经营的总体趋势,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将推动全球范围内企业跨国经营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三)我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 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翻两番,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下一步将要面临的宏观背景。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 驱动”的现代化进程,既为今后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利机遇奠定更好基础,同时也将提出更艰巨的任务。   1、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加速将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好条件   当前,国际经济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很多国际经济组织都认为中国会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经济界主流意见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26万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此过程中我国产业升级、信息化、城市化进程都将大大加 快。   第一,分阶段实现工业化。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GDP中的比重可能还将进一步上升,此后有可能逐步发生;服务业发展可能重新回归“九五”时期快增趋势,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工业内部结构伴随消费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汽车工业、建筑业及相关上下游的建材工业、装备工业将加速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与此同时,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仍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其原因是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对中间品的庞大需求,如钢铁、建材、化学、冶金、机械设备等成为重化工业的高增长产业群。   第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将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将会适当超前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但2006年占GDP的比重仅为5.3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2%,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未来将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三,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17.9%,2000年提高到36.2%,2006年升至43.9 %。但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属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据世行数据,2005年世界城市化平 均水平为48.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3.5 %,发达国家为77.6%,我国城市化水平略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有很大空间。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显著改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将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更好的体制政策条件,对外投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2、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 盾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力度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加大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程度。   第一,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约束需要更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我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我国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我国人均储量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资源矛盾可能还将持续或加剧。需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海外资源的合作开始与利用。   第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据估计目前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较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重组和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 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三,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未来,在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较长时间持续条件下,国内市场竞争还将不断加剧,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消费品对国外最终需求的依赖也将持续,企业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却遭到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而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加大对外投资合作力度,有利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目前,发达国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芬兰、瑞典等新经济典范其自主创新也都是建立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基础上,如芬兰只有500万人口却拥有一个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我国也必须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通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设立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开展海外并购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发资源的水平,招揽国外高端人才,锻炼培育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第五,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 力的需要。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非价格竞争力不强。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关键是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经营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础上优选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业务环节,走上基于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之路;二是学习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与并购,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既改变目前单纯依赖国外中间商的局面,更 为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研发体系创造条件。   第六,稳步开展服务业国际化经营,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年出台的国务院7号文件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做了全面部署,并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世界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新趋势,我国在着力推动服务业引进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走出去”。要逐步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大风大浪中锻炼 成长,引入国外服务供应商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软硬件技术以及新的业态,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现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国际贸易、投资、研发、技术交流以及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国际知名品牌则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加快从经贸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 ,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过1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来源。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减少的阶段,已有能力和条件逐步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以企业为主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投资,达到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效果。    (四)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新阶段   1、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近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积累了开放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有力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不仅促进了发展,也促进了改革的深化,还成为促进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以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为标志,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我国将真正进入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跨境流动的开放阶段,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出口与进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本地化与国际化等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推进企业国际化将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求推进企业国际化。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我们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宝贵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国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内要素结构失衡,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特别充裕,其他要素均相对稀缺。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的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不再受自 然禀赋的严重约束。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走开放式发展道路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从中获益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的潮流,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水平。   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内外部经济紧密互动的客观情势,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坚定树立开放型经济的思维,以建立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及相关国内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实现从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的转变, 对外开放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还要着力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以商品双向流动为主导,转变为商品与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并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度条件更加成熟,必将迈上更高水平。   3、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矛盾和经贸摩擦长期化、常态化将成为趋势。首先,要正确认识,以平常心对待,要看到矛盾和摩擦在全球化条件下是各国都不可避免的,同时要看到在利益矛盾与 竞争中也有合作与互补,由于各国经济是相互依赖的,通常情况下是可以化解的。最关键的是,要按照十七大要求始终不渝地举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增加利益互补和交汇点,主动化解矛盾。而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是加强互补合作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更多地考虑经贸伙伴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新阶段   伴随着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国际化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   1、总的目标。新阶段,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潮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及“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体水平,推动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既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 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又要通过促进互利共赢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做出新贡献,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   2、若干具体目标。根据工业化现代化所处阶段和国情,参考企业国际化经营一般规律与趋势,未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确立以下目标:   第一,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水平,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按照十七大“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将成为重点方向。为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在继续发展商品和服务贸易基础上,推动生产要素双向自由 流动,通过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二,提高我国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我国已稳居世界贸易排名第三位,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中稳居首位。伴随我国经济技术实力和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未来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会逐步提升。   第三,培育一批我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实力都是以本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为基础的;近年来,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 崛起。伴随我国迈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进程,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崛起一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品牌。   第四,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积极进展。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中小企业国际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主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在整体经济和制造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加大扶持力度,稳步提升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   第五,发挥企业国际化经营在促进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上的作用。按照十七大精神,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利益交汇点,兼顾对方的利益关切,特别是为 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未来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任务   第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以对外投资合作为主导,同时涉及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外投资也包括绿地投资、并购、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等多种方式。当前跨国并购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对母国和东道国都有很多优势,对我国而言通过并购更好地利用海外销售网络和研发资源等尤其重要,应该成为今后积极探索的重点;同时,在继续发展陆地投资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发展技术合作、生产许可、战略联盟等合作 方式。   第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普遍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国际化经营的知识、人才缺乏,对国际市场了解不够;二是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不足,动力也不足。因此,必须按照国际化经营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同时,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建设。   第三,推动建立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对外投资配套体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都以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为先导和支撑,同时金融机构还能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客户咨信、信息、咨询、管理乃至股权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我国亟需参考借鉴这一经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对外投资配套体系建设。   第四,健全对外投资政策性信息与保险制度。企业国际化经营涉及很多不可抗的国家风险。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政策性信贷与保险支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做法。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急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大支持力度。   第五,搭建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平台。我国中企业大多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跨国经营知识缺乏了解。必须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推动中 小企业国际化作为支持重点,加快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平台,为其排忧解难。除了政策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境外产业集中园区下一步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途径。   第六,发挥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重要平台的作用。凭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营运中心的优势、高水平国际化的服务业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香港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区域营运中心;目前超过3700家外资公司在港设立区域总部或办事处。将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平台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包括很多中小企业都可以利用香港专业化国际 化的服务弥补自身不足,已经有不少内地企业以香港为平台实现了国际化经营的良好起步,今后合作空间还很大。   四、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当前,我国人均GNP已经超过2000美元,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扩大对外投资、加快经济国际化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重点,是我国建立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对深化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国家战略   胡锦涛同志在 党的17大报告中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这对新时期推动企业国际化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对新形势下研究落实企业国际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是: 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动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基本选择是:适应国际上跨国经营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 变;注重互利共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搭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二)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政策选择   在支持“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上,国家已经制订了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并出台了支持中国企业带资承包国外工程的政策。许多地方政府也制订了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 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   1、促进投资便利化,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简化审批、规范程序、强化服务,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作用。各级政府应各司其职,积极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制订境外投资规划,抓紧制定出台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   2、 尽快加强金融等政策扶持。一是积极发展外汇市场,加快市场产品开发,方便跨国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化手续,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等;四是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五是搭建以财政资金为导向、政策性金融为杠杆、商业性金融为主渠道、资本市场为必要补充的金融支持平台。   3、加强和完善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和安全 保障。一是对企业国际化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研究制订宏观监控规程,设立宏观监控分析数据指标体系;二是推动建立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且防范恶性竞争,维护我国利益;三是建立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系统,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民族宗教矛盾、社会治安状况、恐怖主义活动等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发布工作,建立安全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   4、加强国际协调,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外交工作要为企业对外投资的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把为企业跨国经营服务作为经济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境外投资,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投资保护、海关互助合作、避免双重征税、司法协助、领事条约、便利双方人员往来、社会保险、检验检疫等政府间双边协定。扩大和利用双边、多边、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5、重点推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推动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发展模式和新举措。要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整合资源,积极扶植,规范管理, 把一批符合条件的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三)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行业导向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虽然较低,但仍有可能在某些产业中具备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首先是传统制造业。我国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特别在一些比中国产业阶梯更低的国家中,中国企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低成本制造技术,特别适合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其次是中小型投资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技术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可以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的特 征。在一些规模经济不显著的行业如食品加工、餐饮、华文新闻出版等行业中,小型海外投资项目更有足够的比较优势。第三,企业的海外研发型投资和技术密集型投资也具有一定优势。在许多产业中,我国企业具有的制造能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技术开发能力是短缺的要素。通过到海外研发投资,利用发达国家充裕的研发能力,是一些制造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已经处于国内居位前列的优势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重要领域。第四,开发海外自然资源。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按人均计,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石油、森林、橡胶(20595,225,1.10 %)、铁矿、铜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价格水平高,不少资源需要长期大量进口。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大量着眼于当前利润的跨国投资行为,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跨国投资行为。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国未来海外投资将比较集中于以下几类行业:   (1)中档技术水平的加工组装制造业。我国有较大规模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其中有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稳定,很适合 国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例如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等,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类项目投资需求也较大。同时,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对外投资,对扩大出口也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2)纺织与服装业。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强,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对外投资应该成为纺织与服装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   (3)研发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有一些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都已经较大,但是,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技术开发能力、对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解、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理解等许多方面。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较快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4)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有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均拥有量较低,从长期看属于短缺的资源。其中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际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受到非经 济因素影响。我们需要制定国家战略,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中石油,从长期看,我国资源储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数量将不断增加,但是海外石油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机制支配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而且有可能受制于人。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应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   (5)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与服务行业。工程承包型的海外投资有广阔的前景,既能带动较多的劳动力在海外建筑市场就业,又能带动大量的工程机械和设备材料的出口。此外, 餐饮、家庭服务、远洋运输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我国企业也有从事海外投资的比较优势。   (四)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市场导向   企业国际化经营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是开发资源还是获取技术,是配合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建立营销网络、占有市场等,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根据世界各国的资源和市场状况,确定跨国经营的国家和地区。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别地区(目标市场),一要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二要考虑目标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地位、资源状况;三要考虑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   以开发自然资源为目 的可选择的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铜、铁、钾、锰、铬等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以及森林资源都是我经济发展所需短缺资源。综合分析我海外资源国和地区的情况,企业开发国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可重点选择俄罗斯、中亚、中东、北非、南美地区。俄罗斯与我接壤,油气资源丰富,地缘条件和外交关系良好。中亚有“第二中东”之称,开发潜力大,中亚5国已与我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中东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正逐渐打破了国家对能源部门的垄断,开始向外资开放能源市场。北非和南美地区勘探程度较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企业可在这 些地区实现有效的扩张。大宗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可选择富有铁矿资源的俄罗斯、南美洲的巴西、南亚的印度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富有钾矿资源的东南亚的泰国和老挝;富有铜矿资源的南美洲的智利和非洲的赞比亚。森林资源开发重点可选择俄罗斯、南美洲、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资源,其中俄罗斯、巴西、印尼和刚果(金) 4国就拥有全球40%的森林。   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可选择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全球有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成熟的市场,东南亚正在发展的市场,东欧、俄罗斯新兴的市场,拉 美和非洲待开发的市场。北美、西欧和日本投资环境良好,消费水平高、市场规模大、市场细化程度高,投资机会相对较多,但竞争激烈,进入台阶高。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势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能拥有某方面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技术,这些差距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该地区各国都不同程度地给予投资者优惠政策,投资环境较为宽松,中国企业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中国的许多产品和技术在该地区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只要中国企业能够发挥自身产品和技术优势,加之较好地 把握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就能够在该地区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中国企业对他们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人文环境较为熟悉。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技术基础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在其相对薄弱的生活消费品等轻工业部门,中国企业正可以有所作为。随着东欧、俄罗斯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以及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夺取市场先机。拉美地区总的政治经济形势比较稳定,经济基础较好,投资所应有的软硬环境基本具备,经济发展也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中 国在制造业所具有的许多技术优势在拉美国家有用武之地。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拉美国家投资设厂,占领当地的市场,实现保护出口市场的目的。投资可重点考虑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智利、哥伦比亚等国。非洲地区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但多数国家都采取了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我国成套设备和技术在这一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企业可利用非洲国家一些产品可无配额转口到欧美市场的有利条件,开展加工贸易。   以获取世界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可选择的国家和地区: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北美、西欧国 家。美国及德国、法、英国和意大利等欧盟主要国家,是世界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和集散地,技术、人才等资源密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有利于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对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激励推动作用,在当地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更有利于企业紧跟产品和技术的最新趋势。需要既了解西方也了解东方文化的管理人才,应当走向新加坡、香港地区。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外向型经济、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构成,使得新加坡、香港与东盟 、南亚国家以及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市场的联系密切,新加坡、香港因此拥有了大批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   我国外交战略总体布局方针对于企业制订国际化经营国别地区战略同样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企业国际化要配合支援国家的外交方针。在外发展不仅壮大自身,而且要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贯彻外交方针做出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在外经营好坏,也需要大环境和国家外交支持,在我外交关系密切的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所碰到的政治困难相对就要少,企业生存环境也优化。在《走过欧亚分界线》一文中,华为总裁任正非再次明确提到了这一 点:“中国的外交路线是成功的,在世界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华为公司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外交路线走的,相信也会成功”。另外,国家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综合考虑了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技术成熟程度以及当地的资源禀赋等情况,对于企业对外投资提高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帮助。   (五)建立健全企业国际化的促进服务体系   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并非一个短期行为,涉及面很广。必须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本着“促进有力、保障有效、监管有方”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国 际化经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1、建立和健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世界不少国家为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日本制订了《海外投资促进法》、《外汇和外贸管理法》、《出口信用保险法》等;韩国制订了《扩大海外投资方案》和《外汇管理规程》等。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建议借鉴国外特别是与我国发展历程相近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加快建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在境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然后依据 法律法规,制订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使跨国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保障和服务体系。首先是财政金融、税收、保险支持。(1)设立企业国际化发展基金。己有的财政金融政策主要有: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等,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业务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但因资金有限,企业还不解渴。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英国设有英联邦开发公司、美国设有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设有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作为特别金融机构对其本国企业国 际化经营给予资金支持),设立“走出去”发展基金,对我国资金密集型的“走出去”项目,如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大型并购项目和大型承包工程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或贴息的资助。(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避免双重纳税的前提下,区别投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行业,分别采取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减税、免税和出口返税等不同的政策。对关系我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项目,重要的区域性合作项目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3)设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对境外投资进行风险承保业务,但由于没有专项 资金的支持,该项业务所起到的作用仍十分有限。因此,建议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参照国外的做法,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高的海外投资给予适当的资助或保险支持,降低企业风险。(4)完善财税、金融、保险、外汇等政策措施。鼓励银企协作,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外汇支持力度。扩大贷款贴息和保函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放宽使用条件。重点的选择是深化政策性出口信用体系改革,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健全涉外投资信贷和保险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规范政策性业务,为防范企业国际化遇到的国家风险提供较充分的保障。   其次,加大便 利化支持。一是精简审批内容,减少审批程序。建议政府改革管理体制,规范行政审批。取消没有后期监管手段、不承担审批责任的前置审批,大幅简化审批程序,合理确定申报材料,避免重复申报重复审批。赋予一定条件的优势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权,对鼓励类境外投资实行登记备案制,逐步实现对外投资管理由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后监管转变。二是适度放宽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限制。建议制定一个年度境外投资额度的总盘子,在额度内,对符合境外投资鼓励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放宽外汇审批,并简化审批手续,允许企业开立用于境外投资的资本项目外汇账户。三是放宽对 商务人员出入境的限制。建议积极商签互免签证协议,为商务人员跨国境流动提供便利,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和劳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信息化支持。一是提供国际化经营的信息服务。世界各国各地区为推动企业跨国经营,均非常重视信息服务。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加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国家“走出去”项目信息库,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投资环境和市场信息服务。及时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国别调研、项目情况等信息, 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二是推行“走出去”电子政务管理。建立“走出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走出去”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并为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服务。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和批准证书网上发放。在政府管理平台上搭建各项业务管理子系统,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并接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4、培育国际化经营的主体和人才。一是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主体。企业是生产力的具体形态,跨国公司的多少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要继续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向跨国公司方 向发展。适时以中国大型跨国经营企业为主体,筹建“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协会”。二是加强入才培养,完善培训制度。当前,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应鼓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高校定向办学,培养国际化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强化外派劳务出国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基础建设。   5、政府多双边保障机制。政府应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加速商签各类多边或双边政府协定,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6、完善中介服务。一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权威资信评级机构;二是大力发展有关中介机构,培育和发展 有关行业协会、投资促进机构、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人才培训、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及防范等专门服务;三是加快培育中国走出去的龙头企业。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更为成熟、市场化。欧美对外投资一般以商业银行为先导,通过开设分支机构,完善境外金融、信息、政策等服务,建立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整套完整体系;日本则以综合商社为先导,建立完善的走出去促进体系,甚至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服务到位的投资园区,服务国内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我国大型企业应该成为走出去的龙头,为后来的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咨询、政策等服 务促进体系。一些大型企业可以考虑积极申办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形式,推动相关配套企业整体走出去。   7、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平台作用。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营商环境优秀,商贸支援服务完善,国际商贸经验丰富。内地迅速崛起,越来越多内地企业也选择香港作为商贸平台,利用香港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了解熟悉国际市场和运作模式,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成功迈向国际。香港也非常愿意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服务。国家要完善体制和机制,把香港以及香港的贸易投资促进体系纳入到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体系中来,一方面借助香港 国际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借助香港的促进体系帮助企业开展国际营运。   (六)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贸易型进入模式、契约型进入模式、投资型进入模式和战略联盟进入模式。贸易型进入模式分为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契约型市场进入模式包括通过授权经营进入海外市场(包括普通授权经营和特许经营两种)、通过服务合同进入海外市场(包括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等)、通过建设合同或生产合同进入海外市场(包括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以及分包等)。投资型市 场进入模式是指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新建、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战略联盟则是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包括公司契约式联盟、国际协作式联盟、合作备忘录式联盟以及企业式战略联盟四种。这四种全球化经营战略模式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   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又可以将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一是市场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市 场)的基本模式,包括10种模式,分别是 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 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 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 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 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 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跨境服务:全球化视角下的业务拓展; 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 应对贸易壁垒的新举措:境外设厂。二是技术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技术)的基本模式,过去中国企业多通过在国内合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企业,开始通过主动走出去的国际化方式获得技术。包括 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 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 技术型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 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三是资源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资源)的基本模式,这类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或控制境外自然资源,战略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在国内的资源供给能力;引进海外资源,利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生产能力,开拓海外市场。此类国际化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 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 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业务转型; 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所在国市场; 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四是资本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国外资金)的基本模式,根据企业背景和上市目的不同,中国企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 民企绕道海外上市融资; 新技术公司:与海外资本共成长。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模式,较流行的观点是渐进式发展模式。即依次经历不规律地间接出口、规律地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建立海外生产机构。当然,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可以不用完全按照国际化的几个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而是依据自身条件的许可,直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迫使中国企业采用跨越式发展,我国入世也增加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资源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仅依靠传 统的贸易渠道获得是不稳定的,也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国内经济发展长期需要的短缺资源。国内家电、纺织、服装、机械和轻工等产能过剩行业,急需寻找新的市场,也可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出口,有效开拓国际市场。为突破国外反倾销等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需要的企业,也可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境外加工,境外销售,从而彻底克服原产地规则和反倾销、反补贴等形式出现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经贸企业走出去,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拓展新的生产和发展空间,则可考虑选择战略联盟等方式建立中国的大型综合商社, 有效避免贸易经营秩序混乱,外贸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小型化、分散化、规模经济效益下降等弊端。   中小企业最好采取阶段式渐进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应以渐进的阶段式发展为主,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应先合资,后独资。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不久、经验不足,应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这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两方能力和两个市场。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应先劳动密集型产业, 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这是与我国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一种选择。中小企业要搞好国际化经营,就必须树立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跨国经营未必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价值链条上某些环节拥有相对优势,都可能成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可采取集群式跨国经营的模式,有效避免规模小、对国际市场不熟悉、抗风险能力差的“小舢板”式国际经营。目前由政府推动统一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一种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有效方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    总之,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属年轻,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从中国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也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吸收,最后创新发展出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 ”, 《经   济研究》,2006年第3期   2、 裴长洪、彭玉榴:“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09月6日   3、 刘小雪:《印度企业的跨国战略 》,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4月4日   4、 廖春:“论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趋势”,全球品牌网   5、 江小涓等著:《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 王林生、范黎波著:《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7、 鲁 桐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   8、 徐明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9、 方虹主编:《国际企业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赵伟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肖勤福著:《中国“走出去”战略研究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2、{法}米歇尔 盖尔特曼著:《跨国公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第7~16页   13、李桂芳主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版,第44~52页   14、商务部:《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5、商务部:《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6、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17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extractive industries and development,2007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