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法徐州医学院连云港临床学院卢文一、穴位埋线的发展史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的丰硕成果。 我国古代约在4千年前就开始“以石刺病”,即砭石,以后又有了石针、骨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后世在继承古代针灸治病方法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现在的不锈钢针,以及三棱针、皮肤针等各种治疗工具和方法。后来随着针灸疗法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手段逐渐与针灸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穴位刺激疗法,如电针、水针、头针、耳针、割治、穴位注射、磁疗等,使针灸学术内容更加丰富,疗效日益提高。这些治疗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利用医疗器具对人体的经络穴位施以刺激,从而消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但是,临床上对一些顽固的慢性疾病,单纯采用针刺等一般方法,产生的效果不太理想,疗效不太巩固,疗程也较长.故又产生了留针和埋针的方法来加强感应,延长刺激时间,以巩固和提高疗效,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但慢性病常缠绵难愈,用留针和埋针有时也难以治愈。 60 年代初,产生了穴位埋藏疗法,埋藏的物品种类很多,如动物组织(羊、鸡、兔的肾上腺、脑垂体、脂肪等)、药物、钢圈、磁块等。目的除利用动物组织及药物内含的有效成份外,主要的就是为了延长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这就弥补了一般治疗方法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 穴位埋线疗法产生于60 年代初期,原来就是穴位埋藏疗法的一种,它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与其它埋藏疗法相比,具备许多特有的优点。其它埋藏疗法往往材料来源窄,不易消毒和保存,操作复杂,反应较重,有的埋入物如钢圈等需再次手术取出;而羊肠线来源广(各地医院及医药公司均有成品),消毒容易(本身就浸泡在消毒液内),操作简便(随针刺入即可),反应相对较轻,术后身体对肠线可自行吸收,而且肠线本身为动物组织加工而成,既保持了动物组织异性蛋白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兼具动物组织和钢圈等其它埋藏物的优点,提高了疗效。故穴位埋线疗法一经产生,便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近40 年来,经过许多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治疗疾病达百余种,有效率达到了56—100 %,平均85 %以上,甚至可以说,埋线疗法适应于所有针灸科适应症,如果按不同病种与刺血、电针、火针、水针等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作用。 二、穴位埋线的治疗原理 穴位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留针(埋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㈠、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伊始,首先进行局部麻醉,其作用部位在于皮肤,皮肤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皮肤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故局麻产生刺激冲动通过皮部——孙脉——络脉和经脉对脏腑产生影响,起到调整脏腑的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局麻是对中枢与末稍神经的一种综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化与效应:1 、针刺入皮内及注射药物时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节段脊髓后角,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内脏器官的病理信号传递,并使相应内脏得到调整。2 、注药后1—3 分钟即可选择性地阻断末稍神经及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病部位对穴位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受阻,从而使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的机会,逐渐恢复正常机能活动。3 、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可轻度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些变化产生的特殊刺激经过经络及神经——体液反作用于相应患病部位,使之也得到改善和调整。故临床上,常有一些在局麻时局部皮肤疼痛异常,而病痛却马上减轻或消失的病例。可见,局麻的主观目的主要是预防术中疼痛,但客观上对疾病却起着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 ㈡、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埋入肠线,此时即可产生酸胀感觉,由于埋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㈢、刺血效应 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埋线时往往会刺破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可以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进而调动人体的免疫机能,激发体内的防御机制。因此埋线操作时的刺血效应,可以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 ㈣、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埋线针刺入穴内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出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泛控制原理,通过神经将损伤穴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埋线选取的穴位与患病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个同类集,所以,当泛作用在修复或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 由于埋线时局部组织的损伤及修复过程较长,其积蓄的作用也较持久,所以其针刺效应和修复时的泛作用得以维持较长时间,使疾病部位得到更完善的调整和修复。 ㈤、留针及埋针效应 在针灸治疗实践中,留针及埋针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而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及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天至4个月(持续时间与肠线粗细成正比)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疾病愈合差,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疾病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㈥、组织疗法效应 羊肠线是羊的肠衣加工制做而成,为异体组织蛋白,将其埋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移植,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为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的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发炎,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因而具有类似组织疗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继效两种作用方式。局麻时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时渗血起的刺血效应,是短期速效作用;埋线时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肠线在体内特殊的留针和埋针效应及其组织疗法效应,又可起到长期续效作用。这多种刺激方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快速、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传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代谢,提高其免疫能力,使疾病达到愈合的目的。有人曾对埋线病员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发现凡治愈好转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偏低者升高,过高者降低,均调节至正常值左右。说明穴位埋线疗法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并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穴位埋线的特点和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在性质、选穴、操作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㈠、埋线疗法的特点1 、以线代针,效集多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它源于针刺疗法,却用羊肠线来代替银针,以长时间刺激穴位,产生疗效。它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同时也包含了留针、埋针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这个独特的疗法,显示了它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故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2 、刺激持久,祛顽疗痼 穴位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内,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般说来,由于肠线刺激平和,信息冲动平稳而弱,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但如果埋线时施以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也能迅速产生作用,对慢性疾病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肠线对穴位的刺激和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较长,积蓄的后作用较持久,可达3个月以上,使患病部位在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因此,临床对急、慢性疾病甚至对一些痼疾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3、精确选穴,多用透穴 临床往往选取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每次少则1穴,多则2、3穴。因为穴位埋线治疗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不可能象针刺一样,今日刺此穴乏效,明日又取它穴。它要求一旦找准效穴,将肠线埋入,其刺激信息源源不已,经穴位、经络,到达病所,一举取效。这样不仅减少患者手术之苦,且可使处方效专力宏,避免选穴过多,刺激信息过杂,在大脑皮层形成互相干扰,反不能抑制病理信息,甚至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常,徒增病人痛苦。 为了既减少取穴,又能使功能相似的穴位共同发挥作用,穴位埋线疗法在操作上也适当选择一些透穴。若—针透双穴,则可并双穴之力同时发挥作用;若一针透双经,则可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作用,如治疗胃病,选用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等,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4、精用组穴,交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