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ppt
痰饮.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92.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13:16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痰饮.ppt介绍

痰饮中医内科教研室概述一、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二、历史沿革《内经》为痰饮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匮要略》立专篇论述,并对痰饮进行广义和狭义之分。隋唐至金元时期,逐渐发展痰饮的病理学说。明清以后痰饮辨证论治体系逐步完善。三、范围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大致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联系。本篇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有关后世所言“痰证”,在总论中已作论述,可以参阅。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寒湿肺失输布饮食不当脾失运化劳欲所伤蒸化失司二、病机肺气失宣,通调失司脾气失运,聚湿生痰肾气(阳)不足,蒸化失司二、病机病理性质: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病位:饮留胃肠——痰饮饮流胁下——悬饮饮流肢体——溢饮聚于胸肺——支饮三、预后痰饮为病,主要在于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宣,若施治得法,一般预后较好;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其病势多缠绵难愈,且易因感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痰饮的转归,主要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另一方面,病程日久,有寒热虚实之间的转化。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应根据四饮的不同症状特征确定诊断。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今瘦昔肥,属饮停胃肠。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至浮肿,当汗出而汗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二、病证鉴别悬饮与胸痹溢饮与风水证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悬饮和胸痹的鉴别两者均有胸痛。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溢饮与风水证的鉴别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支饮、伏饮与肺胀、喘病、哮病的鉴别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上述病证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其间亦有一定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候;喘病的肺寒、痰饮两证,常具支饮特点;哮证属于伏饮范围。三、相关检查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床应结合有关检查确诊。痰饮——胃镜检查、HP 测定、便常规等。支饮、悬饮——胸部X 光片及B 超探查、ECG、有关心功能检查、胸水检查。溢饮——尿常规、肾功能等。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标本主次。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辨病邪的兼夹。二、治疗原则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要根据病邪的兼夹及表里虚实来辨证施治。水饮壅盛者当治标,阳微气衰者当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当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邪实正虚则攻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当温清并用。三、分证论治痰饮脾阳虚弱证饮留胃肠证1、症状:主症: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兼症:脘腹喜温畏冷,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2、证机概要: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3、治法:温脾化饮。4、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前方温脾阳,利水饮,用于胸胁支满,目眩、气短;后方和胃降逆,用于水停心下,脘痞,呕吐,眩悸。饮留胃肠证(二)1、症状:主症: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兼症: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脉: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2、证机概要: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3、治法:攻下逐饮。4、主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前方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后方苦辛宣泄,前后分消,用于水饮在肠,饮郁化热之证。三、分证论治悬饮邪犯胸肺证饮停胸胁证邪犯胸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兼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干呕,口苦,咽干。舌脉: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2、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3、治法:和解宣利。4、主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症。饮停胸胁证1、症状:主症: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兼症:舌脉: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2、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3、治法:泻肺祛饮。4、主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或控涎丹。三方均为攻逐水饮之剂。椒目瓜蒌汤主在泻肺降气化痰,十枣汤和控涎丹攻逐水饮,用于形体壮实,积饮量多者。络气不和证1、症状:主症:胸胁疼痛,如灼如刺,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兼症:胸闷不舒,呼吸不畅。舌脉:舌苔薄,质黯,脉弦。2、证机概要: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3、治法:理气和络。4、主方:香附旋复花汤加减。本方功能理气化饮和络,用于咳嗽,痰少属络脉痹阻者。阴虚内热证1、症状:主症: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或伴胸胁闷痛。兼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形体消瘦。舌脉: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2、证机概要: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3、治法:滋阴清热。4、主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前方清肺润燥,养阴生津,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后方清肺降火,用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三、分证论治溢饮1、症状:主症: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兼症: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脉:苔白,脉弦紧。2、证机概要: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流肢体。3、治法:发表化饮。4、主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发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表寒里饮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四肢沉重,甚则肢体微肿者。三、分证论治支饮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寒饮伏肺证1、症状主症: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兼症: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脉: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2、证机概要: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3、治法:宣肺化饮。4、主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有温里发表之功,用于支饮遇寒触发,表寒里饮之证。脾肾阳虚证1、症状:主症: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胸闷。兼症:食少,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脉: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2、证机概要: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3、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4、主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二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各异,二方合用,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预防调护一、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二、饮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戒烟酒。三、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结语一、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二、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诸饮之总称,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狭义者仅为四饮中的痰饮。三、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结语四、辨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痰饮病在胃,悬饮病在胁下,溢饮外溢肌表,支饮病在胸膈等。然后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五、治疗应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故有治标、治本、善后调理等区别。其中发汗、利水、攻逐为治标之法,只可权宜用之;健脾、温肾为治本之法,亦用作善后调理。* * 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痰饮痰饮内生病机特点: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水液的代谢输布主要依赖肺、脾、肾的功能活动。脾阳虚弱证络气不和证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痰饮.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