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初中理化生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初中理化生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1.85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3-03 09:23:10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33%(1)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67%(2)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ppt介绍

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中除碳、氢、氧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都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人体中含量较多的11种化学元素 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铁          人体中除碳、氢、氧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都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骨胳、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以牙釉质中含量多,氟的摄入量或多或少也最先表现在牙齿上。当人体缺氟时,会患龋齿,氟多了又会患斑釉齿,如果再多,会患氟骨症等系列病症。         氟是人体中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在人体必需元素中,人体对氟含量最为敏感,氟对人体的安全范围比其他微量元素窄得多。所以要更加注意自然界、饮水及食物中氟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氟         锂:能改善造血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其他微量元素         铬促进生长发育,预防心血管病。         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镍是细胞核酸的成分。         锰与铁有协同生血作用,是骨的组成部分。         锗在血液中跟随血液循环,将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尿或汗排出体外,起着净化作用。锗还具有增强抵抗力,抑制癌细胞的功能。 常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                     如钙、磷、钾等; 微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                     如铁、锌、硒、碘等; 课堂小结 * 新课导入 新盖中盖乳酸钙口服液 果维康 朴雪口服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学会一些通过营养增进人体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生活常识。                      过程与方法        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如教科书、图书资料、网络、生活常识等),运用多种手段查找第一手资料,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交流等方法获取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在过程中采用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科学营养知识对人体健康的重要,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今后自身、家庭、社会的生活中的营养知识给予重视,接受科学的生活观念。 难点 常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                     元素,如钙、磷、钾等; 微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                     如铁、锌、硒、碘等; 0.05 Mg 镁 0.15 Cl 氯 0.15 Na 钠 0.25 S 硫 0.35 K 钾 1.0 P 磷 2.0 Ca 钙 3.0 N 氮 10.0 H 氢 18.0 C 碳 65.0 O 氧 质量分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人体中含有的元素有50多种,其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Se 硒 I 碘 F 氟 Mo 钼 Mn 锰 Cr 铬 Zn 锌 Cu 铜 Co 钴 Fe 铁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化学元素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钙 主要以羟基磷酸钙晶体的形式存在。 钙的存在形式 对人体的作用         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钙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缺钙引起的疾病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发育不良、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老年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钙的供给量提出以下建议: 每日膳食中钙的供给量 1000~1200 800 1000~1200 400~800 钙的供给量(mg)  老年人 成年人 青少年 婴幼儿 组别 佝偻病患者 佝偻病患者 正常的骨基质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 龋齿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钙的食物来源 食物的草酸、植酸、脂肪酸的含量; 摄入的蛋白质含量不足; 摄入的钙、磷比值; 机体的需要量。 奶类及其制品; 绿色蔬菜; 豆 类及其制品; 水产品; 肉类。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应该怎样吃?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钠和钾 对人体的作用         人体内含钠80~120g,成人每千克体重含钾约2g。         钠参于水的代谢,调节体液平衡,维持肌肉正常兴奋和细胞的通透性,是胰汁、胆汁、汗和泪水的组成成分。 钠的存在形式         钠主要以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钾主要以K+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钾的大部分生理功能都是在与钠协同作用中发挥的,因此维持体内钾、钠离子的平衡,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钾能够调节细胞内适宜的渗透压,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和心肌运动,在摄入高钠而导致高血压时,钾具有降血压作用。 钠和钾摄入量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疾病         钠缺乏症可造成生长缓慢、食欲减退、由于失水体重减轻、哺乳期的母亲奶水减少、肌肉痉挛、恶心、腹泻和头痛。         膳食中长期摄入过多的钠将导致高血压,如果误将食盐当作食糖给婴幼儿食用,有可能导致死亡。   钾缺乏可引起心跳不规律和加速、心电图异常、肌肉衰弱和烦躁,最后导致心搏停止。   钾过量引起恶心、腹泻等。         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对人体的作用         铁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使人的体质虚弱,皮肤苍白、易疲劳、头晕、对寒冷过敏、气促、甲状腺功能减退。 铁摄入量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疾病   摄入过量的铁(将产生慢性或急性铁中毒。         慢性中度症状为:肝脏含有大量的铁将导致肝硬化、胰腺纤维化等。急性铁中毒使胃肠道上皮发生严重而广泛的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慢性失血; 体内需要量增加;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铁缺乏的原因         动物肝脏、全血、瘦肉、蛋、鱼类、豆类、黑木耳、海带、禽肉类、绿色蔬菜等。 铁的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         缺锌最常见的病因是膳食不平衡。锌缺乏的特征是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皮肤粗糙、干裂;味觉失去灵敏度;毛发色素变淡,指甲上有白斑;创伤愈合较慢、易感染 等;孕妇缺锌甚至可能出现胎儿畸形。  锌 对人体的作用 锌摄入量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疾病 锌会影响人体发育。 锌的食物来源         海产品、瘦肉、动物肝脏、奶类、豆类、小米、蛋类         硒缺乏是引起克山病的一个重要病因。缺硒会诱发肝坏死、诱发心血管疾病。         人轻度或中度缺硒,征兆和症状不明显。         摄入过量的硒将引起硒中毒,其症状为:胃肠障碍、腹水、贫血、毛发脱落、指甲及皮肤变形、肝脏受损。 硒 对人体的作用 硒摄入量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疾病 硒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中毒患者         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碘         碘缺乏病(IDD)在世界130个国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全球食盐加碘的努力,减少碘缺乏病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估计仍有50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碘缺乏病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大脑损害症状。 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本类热门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