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南京市第二医院Professor Zhao 概述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典型症状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阵发性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分类增高。病程数周,常合并肺炎和脑病。一次感染,可获得持久免疫。病原学病原体是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和两端着色较深的短杆菌,大小为0.5 ~1.5×0.2 ~0.5μm2 ,光滑型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但无鞭毛无芽胞。初次分离培养需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培养基病原学(一)分相根据菌落形态、毒力、抗原性的强弱、侵袭力的不同分为四相。Ⅰ相:菌落光滑、能溶血、有荚膜、毒力强、抗原性强。适于制备百日咳全细胞菌苗。Ⅱ相:为过渡型。Ⅲ相:为过渡型。Ⅳ相:菌落大而粗糙、无荚膜、无毒力、无抗原性、无致病力。病原学(二)抗原和物质1 .外膜蛋白:凝集抗原、丝状血凝素、百日咳杆菌粘附素。2 .细胞壁蛋白:组织胺过敏因子、淋巴细胞促进因子、胰岛素致活蛋白等。3 .其他毒性物质:气管细胞毒素、表皮坏死因子、内毒素、不耐热毒素、外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毒素等。病原学(三)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6℃30min 或干燥数小时可死亡。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病人(包括非典型病人和轻型病人)。传染期主要是发病开始的第1~3周,尤以发病第一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二)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流行病学(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病。病后可获较持久免疫(不是终身免疫)。但儿童经菌苗接种若超过12 年,其发病率仍可达50 %以上。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世界流行,多见于温、寒带。一般散发。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飞沫百日咳杆菌鼻咽喉呼吸道粘膜气溶胶 内毒素血毒血症发热 脑肺支气管粘膜 脑病肺炎粘膜发炎影响纤毛运动 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粘痰堆积刺激中枢 颅内压增高血液回流受阻痉挛性咳嗽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二)病理解剖主要引起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粘膜的损害。主要是粘膜上皮细胞基底部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细胞坏死。支气管和肺泡周围间质炎性浸润明显。气管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常肿大。分泌物阻塞支气管时可引起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并发脑病者脑组织可有水肿、充血或弥漫性出血点、神经细胞变性等。临床表现潜伏期2~20d ,平均7~10d 。(一)卡他期从起病至阵发性痉咳的出现,病程约7~10d 。(二)痉咳期病程2~4周或更长。(三)恢复期实验室检查(一)血象检查(二)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 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三)细菌学检查并发症(一)支气管肺炎(二)肺不张(三)肺气肿及皮下气肿(四)百日咳脑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卡他期注意询问病史,若体温下降后咳嗽反而加剧,尤以夜间为甚且无明显肺部体征者应考虑百日咳的诊断。结合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分类明显增高可以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靠细菌学或血清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一)鉴别诊断1. 百日咳综合征2. 肺门淋巴结核、胸腺肥大3. 痉挛性支气管炎和喉、气管异物预后与病人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并发症的有无等因素有关治疗(一)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二)抗菌治疗卡他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减轻或阻断痉咳。首选红霉素。(三)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白蛋白、高价免疫球蛋白治疗(四)并发症治疗预防(一)管理传染源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40d 或痉咳出现后30d 。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21d (二)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三)保护易感人群1. 主动免疫包括全细胞菌苗和无细胞菌苗接种。2. 被动免疫可注射含抗毒素的免疫球蛋白。3. 药物预防可口服红霉素或SMZCO7 ~10d 。*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