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常用辨证方法贾育新证的含义——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不同于病、症),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它揭示疾病当前的内在本质。因此证具备四大要素即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中医诊断学中的证既说明了疾病现阶段的本质,又包括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如:肝胆湿热证,其病位在肝胆、病性为热、病因是湿热之邪、病势为邪盛为实证、病机为湿热侵袭肝胆,肝胆疏泄失职。临床表现是身目发黄,胸胁胀痛,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故证又有证候、证名、证型之谓。证名——是医生对疾病当前阶段的征象进行辨析,对该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本质所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是对证本质的概括,是证的代名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等。证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特定症状及体征(证候群),即证的外候(外在表现)。如表证由发热、恶寒、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组成。证型——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本教材所涉及的证大都为规范的证。【证的特点】有特定的病机变化:有与病机相应的临床表现:具有整体性:具有时相性:【证的形成】病邪的特异性:机体的反应性:自然因素的影响:辨证过程就是在“四诊”诊察基础上对病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对疾病证候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辨证意义——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 【辨证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即以”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以辨证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辨证唯物论为思想方法,以揭示病变的本质为目的。【辨证过程在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如下几个特点】辨证是对病变本质的揭示;辨证是从整体出发,对病变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辨察和识别;辨证是在恒动观的指导下,对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证候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的要求】详尽占有临床资料;确当运用辩证理论;正确进行思维分析;力求辨证结论完整。【辨证的一般规律】一是辨察现象,探求本质二是全面分析,权衡主次三是观察动态,注意演变(第一,要了解各种病证演变的一般规律。第二,要正确掌握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特点,并善于识别和分析其变化。第三,要正确运用各种辨证理论来分析病证演变的病机变化)四是分清标本,区别缓急【辨证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搜集临床资料,初步综合分析第二步:运用辨证理论,深入辨析证候(探求病因,明确病位;推究性质,分析机理;权衡病势,了解演变;判断轻重,预测转归)第三步:临床反复观察,验证辨证结论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八种辨证方法的特点及适应范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适用于一切病证。【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核心),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与【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互相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多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病因辨证】中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容多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其六淫、疫疠等内容多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他们主要立足于不同层次(部位)的“空间”,从“时间”上归纳辨别证候,区别病变的不同阶段。中医辨证以症为据,综合定性,整体性强,灵活多变,它反映了中医辨证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原则性、灵活性等特点,从而也说明了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来的,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八纲辨证源流:散见于《黄帝内经》应用于《伤寒论》阐发于《景岳全书》倡扬于《医学心悟》确立于《伤寒质难》八纲辨证的意义八纲辨证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八纲辨证是一种说理工具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是其他辨证的基础八纲之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真假八纲关系示意图表里寒热虚实表里的概念表里是相对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表里的概念络脉-表经络-表经脉-里腑-表脏腑-里脏-里表里的概念外有病不一定属表(如牛皮癣)内有病也不完全属里(如痢疾初期)表里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即强调证候表现)表里辨证的概念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深浅及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临床辨证时,一般是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而病位深者称为里证。外感热病在发展中有个表里传变的过程,故此,辨别表里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表证〖概念〗是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证候。〖病因病机〗外感早期,外邪袭表, 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正邪相争所致。〖临床表现〗主症: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兼症: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气喘。〖表证的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除影响肺脏外,一般不影响其它脏腑。表证的分类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表寒证恶寒轻发热重,有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数-表热证恶风、发热轻,自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缓-表虚证恶寒, 发热,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表证(二)里证〖概念〗凡非表证与半表半里证的一切证候〖临床表现〗注:里证的范围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的证候皆为里证。所有内伤病皆为里证。外感病的中后期多见于里证。里证的特点: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病程较长。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鉴别,主要是审查寒热症状,内脏证候、舌象、脉象等变化(五)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 、表里同病2 、表里出入(1 )表邪入里(2 )里邪出表)1 、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是指同一病人身上,在同一时期,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综合性证候。常见表里同病类型及病因、临床表现简表2 、表里出入表邪入里里邪出表二、寒热辨证(一)寒热的概念(二)寒热辨证的内容(三)寒证、热证的关系(四)寒证与热证之鉴别寒证、热证与恶寒、发热的关系寒证、热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了疾病在某一阶段的本质。恶寒、发热只是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而已,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一)寒证【含义】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寒证多因为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因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内盛。“阴盛则寒”、“阳虚生寒”。辨证时应该注意本证症状有冷、淡(白)、稀、润、静的特点。值得提出的是寒证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当熟悉,如:(1 )实寒证:寒邪侵袭,起病急,体壮实,符合实证寒证特点。(2 )虚寒证:阳气耗损,体弱久病,符合寒证虚证之特点。(3 )表寒证:寒邪袭表,符合表证特点,以新起恶寒为主。(4 )里寒证:寒中脏腑,或阳气不足,以内脏证候为主。(二)热证【含义】指感受阳热邪气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停,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证候分析】热证多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温燥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也有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阳盛则热”;“阴虚生热”。辨证是应该注意本证有热、赤(黄)、稠、燥、动的特点。须熟悉热证的分类及含义,如:(1 )实热证:火热侵袭,阳气亢盛,病势重,体壮实,符合热证、实证的特点。(2 )虚热证:阴液亏少,阳气偏旺,多为体弱久病,符合热证、虚证之特点。(3 )表热证:热邪侵袭肤表,符合表证特点,发热重,恶寒轻。(4 )里热证:阳热感于脏腑,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旺者。(三)寒热证鉴别要点简表(四)寒证、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1 、寒热错杂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寒热夹杂的特点:寒症与热症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人身上可见于机体的任何部位与疾病的任何阶段寒症与热症的出现虽有轻重、先后不同,但均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3 、寒热真假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的三个条件:先寒后热寒极似热热出寒存真热假寒证热厥证“热深厥亦深”真热假寒证必备三个条件先热后寒热极似寒寒出热存寒热真假证的鉴别寒热真假鉴别表三、虚实辨证(一)虚证【含义】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等特征的证候。【临床表现】很难以某几个症状代表所有虚证,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为虚证,体质虚弱者多虚证。但虚证具有正气不足,邪不明显;邪正斗争隐缓,即表现为不足、低下等特点。【证候分析】虚证主要是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者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不足;或思虑太过,悲哀猝恐、过度劳倦,耗伤气血营阴;或者房劳过度,损耗肾精元气,;或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或汗、吐、下、失血过多、失精等,耗损阴液气血,均可形成虚证。(二)实证【含义】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气血阴阳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其基本病理。【临床表现】很难以某几个症状代表所有实证,但都具有邪气充实,停积为主,正气未虚,邪气斗争剧烈,即表现为有余、强烈、停积等特点。【证候分析】实证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以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二是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病理产物,壅聚于体内而成。实证具有新病、暴病、病情激烈、体质壮实以及明确的病因可查的特点。(三)虚证与实证之鉴别(四)虚证、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1 、虚实错杂虚实错杂是同一病人,同一时期,存在着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病变的证候。按部位划分有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上实下虚证;上虚下实证。按轻重缓急划分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5 )实证夹虚[ 概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