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ppt
第2章 疾病概论.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1.79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0:57:53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第2章 疾病概论.ppt介绍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个人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康的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WHO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态破坏,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改变,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这种异常的生命过程称疾病。强调: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有他(她)的社会性,如参加工作、学习、社交等能力。“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出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常自觉身体、精神不适,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具体表现:心理上: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身体上:疲劳、乏力、困倦、活动时易气短、出汗、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引发因素:1. 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长期超负荷2. 自然衰老3. 现代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的前期4.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如经前期)意义: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打破了人们对待疾病的误区:要么有病,要么无病。二、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病因学(etiology) 。(一)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决定性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1. 外因2. 内因1. 外界环境因素(外因)外界致病因素作用(1)生物性因素:侵袭力、毒力(2)物理性因素(3)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2. 机体内部因素(内因)(1)遗传性因素:遗传病、遗传易感性疾病(2)先天性因素(3)免疫性因素: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4)精神、心理因素防止医源性疾病条件:指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条件是疾病的非决定性因素,不是疾病发生的必需因素,也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但可以左右病因的作用,促进(诱因)或阻碍疾病的发生。1.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心理素质、锻炼等)2. 自然因素(气候、地理环境等)3. 社会因素(生活水平、卫生状况、环境污染等)三、疾病的发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机制的科学——发病学(pathogenesis)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 因果转换规律:疾病发展的形式在原始病因作用下,使机体某部分发生损害性变化,这种变化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另一新的变化,如此原因结果交替不已,循环往复,形成链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疾病进一步恶化,由此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恶性循环(病理性螺旋环)实践意义:抓住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打断因果锁链的主要环节,针锋相对地进行治疗。掌握因果转化的发展规律,在治疗中夺取主动权。在疾病发生发展的链式反应中,存在着两类变化:损害性变化与抗损害性变化,损害与抗损害既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决定疾病发展的转归。损害性变化:机能、代谢、形态的损伤抗损害性变化:防御反应、代偿反应实践意义:医生应识别并消除损害,扶植抗损害,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在一定的条件下,抗损害可转化为损害。医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进行治疗。(二)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各种疾病发病的共同机制,不是个别疾病的特殊机制。四、疾病的转归(Outcome of Disease )(一)康复(recovery ,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生、老、病、死——自然规律。1. 分类生理性死亡(physiological death )病理性死亡(pathological death )自然寿命计算成长期的7倍(20-22 )×7=140-150 岁性成熟期的8-10 倍(14-15 )×(8-10 )=110-150 岁据细胞分裂最高次数推算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最多分裂50 次,推算为110 岁2. 传统死亡的分期:濒死期(impending death )脑干以上深度抑制,意识模糊或昏迷临床死亡期(clinical death )延脑以上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特征:呼吸停止、心搏停止、反射消失6-8 分钟内,脑细胞变化可逆。复苏!生物学死亡期(biological death )各器官组织相继发生不可逆变化,代谢停止。3. 脑死亡(brain death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停止,导致整体功能永久性丧失,是现代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实践意义排除了“假死”状态:呼吸、心跳停止并非必然死亡,在人工循环和机械通气等抢救下,可能得以复苏。假死:各种机械性窒息、大量中枢神经抑制剂、电击伤、过冷、体温过低。有利于指导复苏抢救的进行:应在脑死亡到来前救治。有益于开展器官移植。循环和呼吸功能不可逆的停止或整个脑全部功能不可逆的终止主要内容掌握疾病的概念,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了解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断标准参考文献1. 邢哲斌.医源性疾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 邬锦文.医源性疾病.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 张世樵.医源性疾病.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4. 陈鸿云.心肌保护策略——后适应研究进展. 微循环学杂志, 2007, 17(2): 51-53 4. 死亡的认定* 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Chapter 2  Conspectus of Disease 病因机体自稳态破坏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症状、体征机体与内、外环境间协调障碍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一、疾病的概念(Concept of disease )条件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态破坏,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改变,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这种异常的生命过程称疾病。强调: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有他(她)的社会性,如参加工作、学习、社交等能力。疾病的概念(二)条件试分析:原因与条件有何不同?创伤大出血血容量↓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开放回心血量↓恶性循环酸性产物堆积2. 损害与抗损害对立统一规律:决定疾病转归创伤大出血血容量↓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开放回心血量↓恶性循环酸性产物堆积止血,血管收缩血库释放储存血止血,血管收缩血库释放储存血2. 体液机制(全身性、局部性、细胞因子)体液量和质的变化内环境紊乱致病因素内分泌体液性因子自分泌靶细胞体液调节紊乱旁分泌原始病因机体一般非特异性症状明显特异性症状康复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判断标准:≥6h  不可逆性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第2章 疾病概论.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