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糖尿病 按1984 年WHO 规定: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50 %~80 %慢性肝病患者有糖耐量减退,20 %~30 %最终发展为糖尿病。60%~80% 肝硬化患者有糖耐量异常,其中10 %~30 %可有空腹血糖升高成为临床糖尿病。发病机制一、胰岛素抵抗;1 、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及生理作用下降。2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游离脂肪酸等胰岛素拮抗物质水平清除减少,从而产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二、胰岛素分泌与代谢异常;1 、肝硬化时胰岛素分泌减少:Perseghin 等发现仅67 %的肝硬化继发糖尿病者经肝移植后使其糖尿病治愈,而33% 的患者因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成为永久性糖尿病。2 、胰岛素代谢:由于肝脏清除减少,肝硬化患者进食后早期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三、酶活性降低:肝病时参与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调节糖代谢功能减退。四、肝炎病毒及其免疫复合物或毒物可同时损害肝脏及胰岛B细胞。一组英国研究提示HCV 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为23.6 %,而HBV 为9.4 %。发病机制五、营养因素:营养缺乏可使胰岛B细胞变性,长期摄入高糖及输注大量葡萄糖可能过渡刺激胰岛B细胞,使之衰竭。六、药物影响:噻嗪类(HCT )及速尿可致糖耐量减退,血糖升高。七、缺铁、缺锌。诊断要点1. 肝源性糖尿病多出现在肝病之后,有时与肝病同时发生,且多伴有肝功能异常。2. 糖尿病症状轻或无,多无原发性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3. 胰岛素释放实验示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餐后胰岛素反应不良或反应延迟。血C- 肽一般正常或下降,与胰岛素比值下降。治疗简述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输注大量葡萄糖及长期使用大量利尿剂。二、饮食:总热量:35 ~40kcal/kg 。碳水化合物:占65 %~70 %,宜富含多糖的米面及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折合主食250 ~450g 。蛋白质:1~1.5g/kg/ 日,至少1/3 来自动物蛋白。脂肪:<0.6~0.8g/kg/ 日,<总热量的20 %。选择不饱和脂肪酸。治疗简述饮食治疗:深夜小餐:睡前予糖类饮食。支链氨基酸(BCAA )的使用:纠正氨基酸失衡,从而抑制肌肉及脑组织蛋白分解代谢,维持体内正氮平衡。微量元素(铅、硒)等的补充。治疗简述三、药物治疗1. 磺脲类: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原则上禁用:1)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进肝脏代谢,加重肝脏负担,3)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即使肝功能正常原则上也不用。治疗简述2. 双胍类:甲福明(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抑制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可降低糖尿病时高肝糖生成率。但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血糖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肝功能不全者易导致乳酸酸中毒,原则上不用。苯乙双胍因副作用大已基本不用(某些欧洲国家禁用)。治疗简介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改善餐后高血糖及缓解高胰岛素血症。治疗简介使用时应注意:1)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代偿期可使用,该制剂可防止胰岛B细胞疲劳及改善控制血糖;2)失代偿肝硬化有消化吸收障碍,使用该制剂不能很好发挥作用,腹胀加重,且Kihara 研究发现其可致血氨增高,3)肝功能异常慎用,ALT 不超过正常2倍,可用少剂量,但需严密观察肝功能,如有恶化趋势,则立即停用。治疗简介4. 噻唑烷二酮(TZD )格列酮类:帕格列酮、罗格列酮、曲格列酮。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称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因有严重肝损害,已停用。罗格列酮的代谢与曲格列酮不同,对肝脏副作用较小,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不宜用。治疗简介胰岛素:在我国,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肝硬化,少数经饮食治疗及口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使血糖控制满意,因此应及早使用胰岛素并作为首选药物。治疗简介对于肝源性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建议:1)尽量选用人胰岛素,不易产生抗药性;2)应选用短效胰岛素每餐前注射,以有效控制每餐后高血糖;3)叮嘱患者每餐定量,如有减少进食应相应减少胰岛素用量,尤其在夜间,建议患者在睡前加餐;4)严密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