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ppt
黄疸1.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113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05:45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黄疸1.ppt介绍

1.热重于湿主症:身目俱黄——湿热蕴阻中焦,熏蒸肝胆,致胆汁外溢黄色鲜明——热为阳邪兼次症: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伤津,阳明燥结心中懊恼,口干而苦——肝胆火热上扰恶心欲吐——肝热犯胃胁痛——湿热蕴阻,熏蒸肝胆经络舌象:舌质红,苔黄腻——湿热上蒸脉象:脉弦数。*  黄疸一、概说(一)定义:(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二、病因病机  1.时疫邪毒、熏蒸肝胆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  4.化源不充、血不容色  病因:湿邪、疫毒病机:疫毒外侵、湿热蕴结、积聚内阻,引发胆汁不循常道,或化源不充、血败不华于色,以致身目而黄。胆汁泛溢。  病位:肝胆、脾胃。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传变。  病性:阴阳阳黄:疫毒所犯,发急黄;  湿从热化(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发阳黄;  阴黄:湿从寒化,发阴黄;积聚内阻,阴黄之列:  气血衰败,属虚黄;三、诊断 l .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 2 .有肝炎接触史、服用对肝有损伤药物史,或酗酒史等。 3 .相关血液生化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四、鉴别诊断1.与萎黄鉴别2.与黄胖鉴别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 六、转归预后 转归预后:证候、体质、治疗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阳黄证,身体强壮,正确治疗,黄疸消退。素体虚弱、失治误治,转为阴黄。 急黄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若年高体弱者患此,邪毒内陷心营素体壮盛,治疗及时者,亦可转危为安,导致正气虚弱,正虚邪恋,阴黄。 阴黄证,起病缓慢,多因阳黄证误治损伤脾阳,使湿从寒化,若迁延日久,易转成积聚、鼓胀,使黄疸加剧。 阳黄证预后良好;急黄证预后凶险;阴黄证若正气渐复,黄疸渐退者,预后较好,而缠绵不愈,黄疸不消者,转为积聚、鼓胀者,预后不良。虚黄证病程缠绵,难求速效。七、预防及护理措施1.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入口,少食油腻肥甘,戒狂饮酗酒。2.避免滥用药物,以免肝脾损伤,黄疸流行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防感染。3.黄症的护理,宜从精神调摄、饮食、起居上入手。精神上应摒弃一切恼怒忧愁,做到精神舒畅。4.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的食物服食。5.起居上劳逸结合,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6.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八、结语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病因:湿邪、疫毒。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每成阴黄;疫毒所致,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病机:胆汁泛溢,病位:肝胆脾肾。辨证:阳黄、急黄、阴黄、虚黄之证。治疗:黄疸属实者,确保二便通利,小便利则湿有去处,大便畅毒无所留黄疸属虚者,则应顾护脾阳,补益气血,俾脾运湿化,血气以充急黄病势危笃,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中西医结合抢救。预后:阳黄证虽有转为阴黄、急黄之可能,但预后一般良好;阴黄证迁延日久转为积聚、鼓胀者,已属难治,脾阳渐复,且气渐充而向愈者;急黄证则预后不良。(一)定义: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病症:始见于《内经》。《素问· 平人气象论》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 论疾诊尺》谓“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指出了黄疸病诊断的三大特征。 (2)病因病机:汉·张仲景于《伤寒论》中将黄疸的病因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尤为强调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金匮要略· 黄疸病脉证并治》亦重申“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主张,并依据黄疸的成因及临床表现将黄疸划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五种。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黄疸诸侯· 九疸候》强调“凡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在黄疸阴阳属性的分类上首先引人“阴黄”这一概念,并创“急黄”之证候。  明· 张景岳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表邪发黄”“胆黄”  沈金鏊《沈氏尊生书· 黄疸》中言“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如此,对瘟黄的认识趋于完善。(3)治疗:汉·张仲景在治疗上提出了“于寒湿中求之”“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认为黄疸病因: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皆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  1. 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疫毒之毒由表入里,若疫毒重者熏蒸肝胆,热毒炽盛伤及营血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病势暴急凶险于肌肤,上注于肝窍下流于膀胱身目小便俱黄。急黄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嗜食膏粱,酗酒过度,嗜食寒凉,或服苦寒之药脾失健运,湿浊内阻,损伤脾阳,或脾阳素虚,积久成热。湿从寒化,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溢,胆汁为湿所阻,发黄   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  积聚日久不消,瘀血、砂石阻滞胆道,胆汁失于常道外滥,发黄。 4.化源不充,血不荣色 素体脾胃虚弱或肾精不充,气血化源不充,肾精难以化生阴血,血败而不能华色,发黄1. 萎黄相同点:症状: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    病机: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不同点:萎黄:症状:之皮肤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病机:重在血虚  黄疸:症状:目睛发黄,病机:重在血败。2.黄胖病相同点:症状:皮肤色黄之症,    病机:气血耗伤之相类病机,不同点:黄胖:病因: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   病机:以致血虚不华于色,表现: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    黄疸:病因:湿邪、疫毒病机:胆汁泛溢、气血之败,血不华色。表现:身、目、小便黄   (一)辨证要点1.阳黄、阴黄、急黄、虚黄舌质淡,脉细弱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其目黄身黄而色淡血败不能华色虚黄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等神昏谵语壮热烦渴其起病急骤,色黄如金,疫毒引发热毒炽盛营血耗伤急黄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脘腹痞闷畏寒神疲气短乏力其色虽黄,但色泽晦暗,脾胃虚寒寒湿内阻肝郁血瘀阴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黄色泽鲜明如橘湿热之邪阳黄舌脉伴症黄疸特点病因病机2.湿热轻重阳黄——湿热所致,有偏重于热、偏重于湿之分,辨湿、热之重轻,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湿重于热者舌苔黄腻,脉弦数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身日俱黄,色泽鲜明,热重于湿者舌脉伴症黄疸特点阳黄  3.阴黄之寒湿与淤血阴黄——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  舌质紫暗脉弦涩。面色黧黑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色黄而晦暗,肝郁血瘀胆液失泄舌苔白腻,脉濡缓;神疲畏寒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脾胃虚弱寒湿内阻舌脉伴症黄疸特点阴黄 (二)治疗原则阳黄——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阳黄证无论湿热之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阴黄——依据寒湿或血瘀的病机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之法;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黄疸的中末期治疗应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以防黄疸转生积聚、鼓胀,而先安未受邪之地。(三)分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急黄    阴黄      1.寒湿阻遏      2.血瘀肝郁    虚黄*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黄疸1.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