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聚一、概说(一)定义:(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二、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3.邪毒稽留,胶结阻滞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病机:气滞、血瘀、痰结。病位:腹内,多属肝脾胃肠,积聚的形成每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凡正气充盛,则血脉流畅,纵有外邪入侵,鲜见成积为聚;若正气不充,气血运行迟缓,复受外邪侵袭,则易气滞、血瘀、痰凝而形成积聚。病性:聚——气滞积——血瘀三、诊断 1.积证:以腹部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 2.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作时可见腹部气聚胀满,缓解时则气聚胀满消失为临床特征。 3.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的诊断。四、鉴别诊断1.与痞满鉴别2.与鼓胀鉴别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六、转归预后积聚证预后的一般规律:聚证易已,积证难疗。聚证——失治误治,转成积证者,临证亦时有所见。积证——难治,因积块显现,正气损伤,故治疗较为艰难。积证难疗,若初、中期时,及时正确的治疗,尚有治愈之希望积证末期,减轻症状,改善体质,甚至带病延年。若病人肝脾肾俱损,则可出现鼓胀,血证,肝虚动风而振颤,预后凶险 七、预防及护理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预防积聚的发生,且有益于积聚的康复 2.酒能积湿生热,最易伤及肝胆脾胃,少饮酒或不饮酒,已病之后则应终身忌饮酒,且饮食宜清淡。 3.对胁痛、胃脘痛、泄泻等病证久治不愈者,宜及时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积证,早期治疗。 4.及时有效地治疗黄疸,可预防积聚的发生。 八、结语 积聚: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邪毒稽留、它病转归,以正气亏损为先决条件。病机:气滞、血瘀、食积、痰凝。 病性:聚证——气滞;积证——血瘀。 治疗:聚证——行气顺气为先;积证——活血祛瘀为要。积证的治疗应详审初、中、末三期,明辨正邪之胜衰,权衡攻补法之应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虽可作为积证治疗的基本法则,牢记治实不忘其虚,扶正不忘其实,对克伐之品的应用,更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聚证易已,积证难疗,是积聚证预后的一般规律。积证时有变生鼓胀之虞,预后凶险,不可不知。(一)定义: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2)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成因源于寒邪外中与内伤忧怒有关,病机关键在于气机逆乱,凝血蕴裹,津液涩渗,著而不去。《灵枢·五变》强调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难经·五十五难》首创“五积”之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独论积聚症瘕诸证,且认识到“虚劳”与“积聚”的关系,创虚劳积聚说, 元· 朱丹溪对积聚的成因责于痰浊、食积、血瘀三种,于《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称“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明· 代张介宾、李中梓除强调正气不足在发病的重要地位外,对治法尤有发挥。(3)治疗:张景岳于《景岳全书》中将积聚的治疗厘定为攻、消、散、补四法;李中梓于《医宗必读》中将攻补两大法则有机地应用于积聚初、中、末三期。 古代文献中亦有症瘕、痃癖之名,此亦属积聚范畴,如《圣济总录·积聚统论》所谓“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情志抑郁,所愿不遂 气机阻滞,聚而不散 气滞日久,血运不畅 聚证 瘀血内停,脉络受阻,结而成块 积证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 损伤脾胃,脾胃失其健运腐熟之职饮食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反成湿浊痰饮内聚 阻滞气机 气滞日久影响血运 聚证 气滞血瘀,脉络阻滞 积证3.邪毒稽留,胶结阻滞寒、湿、热诸邪,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痰浊内聚,痰食交阻 气机阻滞 病久入络 聚证 脉涩血凝,结为积块 积证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黄疸日久不退或黄疸虽消而余邪留恋 久疟不愈 使络脉不畅,瘀血内阻 气血凝滞,结为疟母 积证气血运行不畅,血络瘀滞 气滞血瘀感染血吸虫,虫阻血络 虚劳日久1.痞满相同点:病因:七情失和、情志抑郁而致, 病机:气滞痰阻表现:均可出现胀满之症,不同点:痞满:症状: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外无形可见,无包块可及 病位:主要在胃; 积聚:症状:除胀满外,聚证发时有形可视,积证扪之有物可及之 病位:重在肝脾。2.鼓胀相同点:病因:七情抑郁、酒食所伤而致病机:气滞血瘀, 病位:可同在肝脾, 表现:胀满、疼痛、包块等临床表现,不同点:鼓胀:症状:以肚腹胀大、脉络暴露为临床特征, 病机:变化腹有水饮内停。积聚:症状:腹内结块,或账或痛病机:气滞、血瘀、痰凝预后:发展鼓胀因而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一)辨证要点 1.明辨积聚之异 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望之可无形,触之必结块痰凝血结病在血分多属于脏积证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可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气机逆乱病在气分多属于腑聚证特点症状病机气血脏腑2.详察积块部位 积块见于胃脘者,多提示病在于胃; 积块见于胁下,多提示病位于肝,或在脾; 积块见于小腹、少腹者,多提示病位于肠或妇科病变。 3.辨积证初、中、末三期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 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按之较硬; 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积块明显,按之坚硬。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基本大法。 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其常法; 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乃其常规。 积证初期重在攻邪,中期宜攻补兼施,末期则重在培补元气 积聚证的治疗,重在处理好攻补的关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大积大聚,其可犯者,衰其大半而止”,因攻伐之药,每易伤及气血,虽能取效于一时,然终至正虚邪盛,故于遣药制方须谨记治实当顾其虚,补虚勿忘其实之法则。(三)分证论治 聚证 1.肝气郁结 2.食滞痰阻 积证 1.气滞血阻 2.瘀血内结 3.正虚瘀结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