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抗体溶血综合征(cryopathic hemolytic syndrome) 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的一种类型,由冷抗体介导,约占AIHA 的20% ,其中多数由冷凝集素介导。特点:自身抗体在温度低于37℃(多数低于31 ℃)时活性较强,可与红细胞结合,引起溶血反应。冷抗体类型:冷凝集素:IgM 类抗体,针对红细胞I/i 抗原冷溶血素:IgG 类抗体,针对红细胞P抗原一.冷凝集素介导的AIHA (冷凝集素病,CAD )1903 年Landsteiner 首次对冷凝集素进行描述1918 年,Clough 和Richter 在肺炎患者体内检测到冷凝集素1925 年和1926 年,报道两例有冷凝集素和Raynaud 现象的患者。1966 年,Schubothe 首次使用“冷凝集素病”这个名称1. 病因和发病机制冷凝集素是一种单克隆IgM ,能特异性识别红细胞膜上的寡糖抗原(I或i),其重链可变区由基因VH4-34 编码,抗I冷凝集素轻链可变区基因趋向于选择κⅢ可变区亚群(V κⅢ),抗i冷凝集素轻链可变区基因选择范围较大,包括各种λ亚型。产生来源:抗I冷凝集素见于原发性慢性冷凝集素病或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抗i冷凝集素则多继发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侵袭性淋巴瘤。正常人血液中存在少量冷凝集素(<1:32 )。致病机理凝集作用:冷凝集素在低温下(一般<30 ℃)被激活,可结合红细胞并使之凝集。抗体产生的可检测到的凝集的最高温度为热幅度。热幅度越高则致病的危险性越大。补体固定:冷凝集素激活补体的能力,与其凝集作用并不一致。补体固定后主要通过两种效应损伤红细胞:①直接溶解,需要所有补体成分(C1~C9 )均被固定于细胞膜(少见);②肝、脾巨噬细胞的调理作用,需要C3 、C4 片段(常见)。以上过程可被补体抑制因子拮抗和终止。致病过程:红细胞在体表血管内(温度通常在28 ℃~31 ℃之间)和冷凝集素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并妨碍血液循环,引起肢体紫绀。局部温度越低或抗体热幅度越高,凝集越严重。同时激活补体造成溶血。待回到体内循环时(温度37 ℃左右),抗体和红细胞解离,再回到体表血管内和其他红细胞结合,造成持续的溶血过程。2. 临床特点雷诺样现象:遇冷后出现肢体末端、耳、鼻等部位紫绀,溃疡坏死少见。多数表现为有或无黄疸的慢性溶血性贫血,少部分出现伴血红蛋白尿的急性溶血发作,多由寒冷诱发,有自限性。根据基础疾病不同,可表现出相应的体征。如脾大,淋巴结肿大等。原发者多无肝脾肿大3.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血常规:轻中度溶血性贫血,WBC 、PLT 多正常。血涂片:网织红可升高,可有球形红细胞出现,有红细胞自凝现象(采血时可出现血液凝集,加热至37 ℃可消失)其他:尿Rous 实验可阳性,血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查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效价可高至1︰10000 或以上(正常<1︰64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 ):仅能检测到补体(C3 )血清蛋白电泳:偶可发现M蛋白。抗I特异性冷凝集素可见κ链,抗i特异性的则可见λ链。4.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冷凝集素效价显著升高、DAT 表现为C3 阳性而IgG 阴性。鉴别:雷诺氏病、冷球蛋白血症、MM 、温抗体介导的AIHA 、药物相关性AIHA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NH 等,依据前述诊断标准多不难鉴别。但需要注意排除混合抗体型AIHA 。5. 治疗保暖: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特别需要注意肢体的保暖药物糖皮质激素:效果欠佳,部分病例用超大剂量有效苯丁酸氮芥:2~4mg/d ,连用3个月以上环磷酰胺:100mg/d α- 干扰素:300 万U/ m2 ,3次/周CD20 单抗:对伴有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有效脾切除:大多无效治疗原发病:对继发性CAD 有效输血:适用于严重贫血且有心肺并发症患者,应输注洗涤红细胞,且血制品应预热至37 ℃后输注!6. 预后特发性:多数良好,患者可存活多年,贫血程度多较轻而且稳定,肾功能衰竭者不多见,极少数可因严重贫血死亡。继发性: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引起者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可因大量血红蛋白尿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二.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 )定义:一种较为少见的冷抗体型AIHA ,以局部或全身受寒后以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1904 年由Donath 和Landsteiner 首先描述,主要见于先天性和成人3期梅毒,目前成人患者罕见,儿童和青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多,一般与病毒感染有关,多呈急性、自限性发作。1. 病因和发病机制系多种感染(螺旋体或某些病毒)导致机体产生针对人类P血型抗原特异性的D-L 抗体,进而导致溶血。D-L 抗体在低温时结合于红细胞,并激活补体,37℃时抗体自红细胞脱落,但激活的补体(C9 )则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2. 临床表现多于遇冷后出现,表现为腿部、腰背部疼痛,腹部痉挛性疼痛及头痛,并有寒颤、发热,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及黄疸。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及数天。全身症状较CAD 明显。患者可有脾大及高胆红素血症,反复发作者尿Rous 试验可阳性。部分患者以冷性荨麻疹为前驱症状,继发于梅毒者可出现雷诺现象。3.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血红蛋白尿,贫血,胆红素增高,血红蛋白血症,血涂片可见红细胞碎片、球形红细胞及嗜多色红细胞,血清补体低度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复发作者尿Rous 试验可阳性血清学检查:D-L 试验阳性(特异性检测),DAT 阳性(同CAD )。4.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临床表现、双相D-L 试验需同以发作性溶血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CAD 鉴别,D-L 试验和冷凝集素检测可资鉴别。此外需同温抗体介导的AIHA 、PNH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急及红蛋白尿等鉴别。5. 治疗一般无特殊药物治疗,以保暖为主,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无效。对于继发于梅毒患者,治疗原发病可使病情完全缓解。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能制剂可用于缓解冷性荨麻疹6. 病程及预后病程多呈自限性,于发作后数日及数周后缓解,但D-L 抗体可存在多年。预后多数良好,一般不会造成严重贫血,患者可存活多年。附:温、冷抗体混合型AIHA 1981 年Sokol 首次报道,占AIHA3%~8% 以50 岁以上居多,男女比例1:1.5 ,分原发和继发两类,继发者多见于SLE 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多表现为严重贫血和不同程度黄疸,但溶血程度与受寒关系不密切,少见血红蛋白尿及雷诺现象,多数患者有肝脾肿大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温抗体(IgG )和冷凝集素同时存在,但无D-L 抗体,冷凝集素效价一般不超过1:64 (4℃),但在室温甚至37℃仍可出现凝集反应。DAT 示C3 及IgG 均阳性。治疗:糖皮质激素有效,无效者可选用达那唑、环孢素A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效果不确定。*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