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ppt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精津液).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479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08:06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精津液).ppt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气、血、精、津液主要内容概说☆ 气、血、精、津液的基本概念。☆ 气、血、精、津液学说的研究对象★气、血、精、津液的大致区别与联系★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的关系第一节气值得注意中医学的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是气的功能体现中医学的气,有时是气、精气并称二、气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五)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一)气机的概念五、气的分类(一)元气(二)宗气(三)营气(四)卫气第二节血二、血的生成三、血的循行四、血的生理功能第三节精二、精的生成三、精的功能第四节津液二、津液的代谢(二)津液的输布(三)津液的排泄三、津液的功能四、五脏化液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一)气对血的作用(二)血对气的作用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二)津液对气的作用四、血与精的关系五、血与津液的关系(一)五脏化液的概念(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五液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指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区别:相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 气能生血2. 气能行血3. 气能摄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饮食物水谷精微营气和津液血气的运动变化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脾统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1. 血能养气2. 血能载气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母(一)气对精的作用二、气与精的关系(二)精对气的作用(一)气对津液的作用1. 气能生津2. 气能行津3. 气能摄津指气是津液生成和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气之推动和激发水谷精气津液脾胃* 1. 气、血、精、津液的基本概念。2. 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3. 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4. 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5. 精的生成和功能。6.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和主要生理功能。7. 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哲学概念的气与医学概念的气相区别。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两种存在形式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化过程精神活动与气的关系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形神观) 一、气的含义(-)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呼吸之清气水谷之精气人体之气(二)生成过程赖全身脏腑组织综合作用,其中尤以肺、脾胃和肾为要。肺—自然界之清气脾胃—水谷之精气肾—肾中精气宗气元气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1. 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②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③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④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2. 生理作用3. 病理变化1. 含义气对机体有温暖、熏蒸作用。①维持人体的体温②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③维持血和津液的正常循行2. 生理作用3. 病理变化阳气的作用“气主煦之”少火1. 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②正邪交争,驱邪外出。③自我修复,恢复健康。2. 生理作用3. 病理变化正气与邪气1. 含义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统摄,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①气能摄血,约束血液②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③固摄精液2. 生理作用3. 病理变化人体阳气对阴液的固密调节作用。④固摄脏腑经络之气1. 含义指通过气的运动,在气的作用下,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和转化,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①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化②形与气的相互化生和转化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2. 生理作用3. 病理变化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1. 气运动的基本规律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二)气的运动形式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枢纽	  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左右为升降的道路脏与腑言:五脏宜升,六腑宜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寓降,降中寓升1. 基本含义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分布发于肾间(命门)2. 生成与分布(1)生成元气根于肾,赖肾中精气所化生。来源于先天肾中之精气充养于后天脾胃水谷精气生成元气充养通过三焦全身3. 主要功能①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②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生、长、壮、老、已,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1. 基本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之气。(2)分布2. 生成与分布(1)生成脾胃化生之水谷精气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上气海”积于胸中宗气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之脉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衔,下行于足3. 主要功能①走息道而行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③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1. 基本含义血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2)分布2. 生成与分布(1)生成由水谷精微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借而行,营气行于经脉之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营阴”3. 主要功能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身1. 基本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的气。(2)分布2. 生成与分布(1)生成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部分所化生。“卫阳”卫气与营气相借而行,卫气行于经脉之外,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水谷之悍气”3. 主要功能①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②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③调节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营气和卫气比较表阳温养脏腑卫护体表行于脉外慓疾滑利卫气阴化生血液营养周身行于脉中精纯柔和营气属性功能分布性质宗气所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不同点相同点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府”“离经之血”气与血的关系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 水谷精微2. 精髓3. 津液4. 营气心、肺、脾胃、肝、肾物质基础构成成分1.  血液循行的方向2. 血液运行机制1. 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2. 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功能尤为重要。推动力固摄力血液正常运行必需两个条件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血液正常循行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脾主统血肝藏血(-)营养滋润全身(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广义的精,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在中医文献中,精(精气)的内涵一、精的基本概念①泛称。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③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一)先天之精原始生命物质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秘藏于肾(二)后天之精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其盈者藏于肾中。(一)繁衍生殖(二)生长发育(三)生髓化血(四)濡润脏腑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一、津液的基本概念联系:同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区别:浊重稠粘流动性较小流行灌注到关节和颅腔等处滑利关节,补益脑髓属阴清轻稀薄流动性较大渗透浸润在皮肤肌腠孔窍之间滋润肌肉,充养皮肤,濡养孔窍属阳性状分布作用属性液津(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 充足的水饮类食物。2. 脏腑(脾胃、大肠和小肠)功能正常。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脾气散精肺主行水肾主津液肝主疏泄心主血脉三焦决渎升清散精宣发肃降间接作用直接作用调畅气机心阳动力水液通道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汗、呼吸尿粪肺肾大肠(脾)(-)滋润濡养(二)化生血液(三)调节阴阳(四)排泄废物*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精津液).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