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验:三:单兆伟教授运用药对治疗脾胃病经验1白术配白芍白术苦温刚燥,味甘补脾,能助脾之健运以促生化之源。《金匮要略》云:“脾旺不受邪,气血充盛则诸疾难生。”白芍酸寒柔润,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收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为养肝柔肝之要药也。二药合用,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柔肝安脾,乃调和脾胃之常用配伍。2丹参配葛根丹参苦平微寒,专入血分,降而行血;葛根甘辛平,气轻升扬,善入阳明气分,功在生津止渴,解肌退热。此两药相伍,一升一降,气血同治,生津通脉,祛瘀止痛效佳,故常用于胸痹心痛等症。胃痛日久反复,刺痛,入夜痛甚,舌质紫或黯,舌下脉络增粗纡曲,伴见便溏等症,在用丹参活血的同时配用葛根,甚为相宜。3黄芩配仙鹤草黄芩之苦寒以清热燥,《别录》谓其“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利小肠。”《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品具有良好的抗炎杀菌作用。仙鹤草苦辛平,又称“脱力草”、“泻利草”, 功在健胃补虚,清热止血, 《本草纲目拾遗》谓:“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嗝”。两药配伍清热泻胃之力有增,但不似黄连有苦寒败胃之弊,且仙鹤草于清泻之中尚寓固本之意。4麦门冬配半夏麦门冬甘微苦、寒,《本草正义》云“为补益胃津之专品”, 功能养阴润燥,益胃生津。半夏辛温有毒,《本草经疏》谓“本脾胃之药”, 功在和胃降逆,化痰止呕。麦门冬配半夏养胃生津而无滋腻之弊,半夏伍麦门冬降逆止呕而无温燥之嫌,两药刚柔相济,润燥相宜,具生津养胃、醒脾开胃、降逆止呕之功。使用时,麦门冬量可稍大,而半夏则不宜过量,如《本草新编》云:“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5枳实(枳壳)配白术枳实破滞气,消积滞,泻痰浊,以走泻为主;白术补脾运中燥湿,以补以守为主,二药一泻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合用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攻不伤正,急不破削,缓不留邪,相辅相成,共奏健脾开结,消除痞满之功,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金匮要略》)。二药对CAG属“胃痞者”效佳,若配合莪术、薏苡仁、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则对息肉增生性病变也有效。对枳实、枳壳使用之异, 明·李士材所说甚为恰当,枳壳治高治气,枳实治下治血;枳壳以行气消胀,开胸快膈见长,枳实以破气消积通便为主,临床当观察体质强弱,病情之异分而用之。枳术配伍虽为消补兼施,但仍有主次轻重之分,临证时应详尽辨证,审因增减。6莱菔子配决明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说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降浊功能的延续,而其正常功能的维系尚有赖于肾元的充足、肺气的肃降。经云“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若肺气失于下达,胃气失于通降,肾元亏乏,则常可致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而见便秘、腹胀、脘痞等症。莱菔子、决明子配伍治此甚效。莱菔子辛甘而平,善入肺胃二经,功在下气定喘,消食化痰,通降胃气, 决明子,苦甘微寒,入肝、肾二经,清肝明目,利水通便, 此外,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决明子主要成分为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等,与大黄相近,然与大黄比较,则通便之力缓且无大黄甘寒败胃而致洞泄之弊,与莱菔子同用则肺气得下,胃气得降,肾元得充,气机调畅,大肠传导正常,大便按期而下,腹胀痞满自消,对老年患者更为适宜。7谷芽配麦芽谷芽、麦芽皆入脾胃二经,麦芽甘而微温,消食和中,具生发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本草纲目》谓:“快脾开胃”, 《本草经疏》云:“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也”。两药均具有生发之气,配伍应用,升发脾胃之气,开胃健脾,相得益彰。8 陈皮、半夏陈皮与半夏相配为二陈汤之意,功能理气燥湿和胃。脾胃病多因脾胃虚弱而水湿不化,酿生痰湿,用之行气化湿。此方虽为平淡,但用之最多,符合“脾喜燥恶润”的特点,亦有较好疗效。9 苡仁、白花蛇舌草脾胃病易产生湿热,苡仁功能健脾渗湿,用之最广;同时经现代研究,苡仁酯具有抗癌作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具有广谱抗癌的作用。二者相配,对胃癌、胃癌前期病变如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镜下有小颗粒增生、疣状增生、息肉等病变具有抗癌防变、消瘤平疣之作用。10 百合、夜交藤百合不仅能养肺,清心安神,亦能养胃。《其性滋而不腻,具有调节内脏植物神经的功能,亦能和胃止痛。其对胃肠动力不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夜交藤能养心安神。《金匮要略》云:“胃不和则寐不安。”夜寐不安者往往亦见食欲不振、胃动力更差。二者相配,对胃病日久、食少痞胀、夜寐不安等胃动力不良伴失眠者可用。11 乌贼骨、白芨乌贼骨能制酸止痛,白芨护膜止血,二者相配,用于泛酸嘈杂、烧心、呕血等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对胃酸过多兼胃中湿热较甚者,可加瓦楞子抑酸或大贝母抑制胃酸、化痰散结;对出血者,可用参三七粉与白芨粉调服止血。谢谢Chiba et al 报道:Hp 清除率达94.1% 。但该疗法服药程序复杂、疗程长、副反应发生率高(30-50% ),故依从性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5-20% 病人因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研究发现1周同2周疗效相似,故推广1周疗法。改良含铋三联疗法胡伏莲改良法:CBS (得诺)120mg qid 四环素500mg qid 甲硝唑400mg tid 对甲硝唑敏感的菌株Hp 清除率达90.5% 萧树东改良法:CBS (得诺)120mg qid 阿莫西林500mg qid 呋喃唑酮100mg tid 疗程1周。解决了甲硝唑耐药的问题。3. 含铋四联疗法:由传统的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或H2 受体阻断剂CBS (得诺)120mg qid 四环素500mg qid 甲硝唑400mg tid 奥美拉唑20mg bid 疗程1周。优点:Hp 根除率达98.1% ,且不易复发。减症迅速,1周同2后疗效相当,故1周。副作用少,依从性好。对于用抗生素无效的病例,同样有效。以PPI 为主的方案:奥美拉唑20mg, 2 次/d ;克拉霉素250-500mg ,2次/d ;甲硝唑400mg ,2次/d ( 或替硝唑1000mg/d) ;疗程7天。此方案的HP 根除率可达90% 以上,是比较理想的方案之一。其他根除HP 治疗方案:方案之一:奥美拉唑40mg/d ,阿莫西林2000mg/d ,甲硝唑800mg/d ,分2次服。7 天为一疗程。以铋剂为主的方案:胶体果胶铋480mg/d ,克拉霉素500mg/d ( 或阿莫西林2000mg/d) ,甲硝唑800mg/d ,14 天为一疗程。文献指出此方案的HP 根除率较以PPI 为主的低。含H2 受体阻断剂四联不如含质子泵抑制剂四联。如:奥美拉唑四联97% 法膜替丁四联89%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促动力药仍为首选。三、促胃肠动力药1. 胃复安特点中枢和外周抗多巴胺能药物,并从肠丛释放乙酰胆碱,对胃酸无影响,能促进胃排空。20% 的病人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也可引起高催乳血症,表现为乳房压痛、溢乳和月经不调。2. 多潘立酮特点:外周多巴胺拮抗剂,但不具胆碱能活性。由于其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很弱,故神经系统副作用少见。耐受性优于胃复安,偶可引起高催乳血症。3. 西沙比利选择性地作用肠肌丛,刺激乙酰胆碱释放,且对胃酸分泌无作用。可有腹泻、痉挛性腹痛,停药可消失。4. 红霉素一种胃肠肽,即胃动素的激动剂,可刺激胃肠动力。单次静脉给药200mg 即可使糖尿病胃轻瘫固体餐的排空快于正常人。5. 替加色罗Tegaserod(HTF919) 新研制上市的药,是一种氨胍吲哚类化合物,属于新一代的5-羟色胺4受体部分激动药,具有高选择性和特异性,作用靶器官是胃肠道。与西沙比利比,其对胃肠道的促动力更强。该药可引起肠道运动,增加结肠内容物的传递;刺激肠道氯化物和水的分泌,改善粪便的黏稠度;减少肠道传入神经刺激信号的发放,降低结肠对直接膨胀、扩张的敏感性;促进胃排空作用。目前主要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能迅速缓解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6. 莫沙比利(mosapride, 贝络纳)强效选择性5-HT4 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肌间神经丛的5-HT4 受体,刺激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对小肠和结肠基本无作用。没有D2 受体的拮抗作用,不会引起Q-T间期延长,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轻度倦怠、头晕、稀便、轻微腹痛等,发生率约5%。7. 依托必利1998 年12 月30 日,第三代胃动力药盐酸依托必利在日本上市,它通过拮抗多巴胺受体和抗乙酰胆碱脂酶的双重作用促进胃肠运动。其特点是全胃肠道促动力作用,既无胃复安的椎体外系副作用,又克服了吗丁啉药理作用局限的不足,在促进肠动力方面疗效更是优于西沙必利,为填补西沙必利空白的一个疗效理想、副作用小的胃肠动力药。8. 左旋舒必利是舒必利的左旋对映体。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多巴胺D2 受体,对肠神经系统中的5-HT4 受体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较西沙必利更能有效地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具有更为良好的治疗前景。另外尚有许多品种正在研究中,如EM 574 、KCl1458 及KW 5139 等,它们均具有促胃肠道动力,目前处于临床前或临床试验中。常用中药及中成药:溃疡:中医以辨证用药为主辨证基础上加对症制酸药:瓦楞子、乌贼骨、浙贝、珍珠层粉。或可加保护胃粘膜的药:白芨溃疡:或可加祛腐生肌的药物:白芷、珍珠层粉等对于有热象,并HP 感染的病人:黄芩、黄连、蒲公英、柴胡、金银花等抗感染。中成药:胃乃安、四方胃片等胃肠动力:针对胃肠动力不足的病人:虚者:以健脾为主,适当加一些理气药:陈皮、半夏、砂仁、广木香。实者:理气消食导滞如柴胡、枳实、厚朴、莱菔子、槟榔、乌药可以改善胃肠动力的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胃逆康(四逆散加味)胃力康(四逆散加味)沉香化滞丸香砂养胃丸保济丸调理脾胃的重要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气血、津液、精微物质,均赖脾胃的纳化、升降、输布供应。当机体发生疾病时,在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护时,又须健康的脾胃功能加以摄取、吸收、调整,始能使人却病康复。人体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关系极其重要,故前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喻其脾胃对机体的重要意义。注意呆滞脾胃,重在配伍这是用滋补药必须注意的问题。如用参、芪、术、茯、草等补气方药时,须伍以小量的理气药, 如麦门冬汤中伍半夏,六味地黄汤中的地黄拌砂仁九蒸九晒,均含有预防呆滞脾胃之意。一些慢性病人在饮食调配上亦应注意少食肥甘厚味,以免影响消化吸收,尤其在大病之后康复阶段,更应注意到这些问题。名家经验:一:李东垣李东垣认为,益气、升阳、泻火是治疗脾胃内伤病的基本方法。1 李东垣认为,益气、升阳、泻火是治疗脾胃内伤病的基本方法。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