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药典收载的品种具有疗效确切、生产成熟、产品稳定的特点;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企业标准由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制订的药品质量标准,属于非法定标准,它仅在本厂或本系统的管理上有约束力企业标准各指标不得低于(大都高于)法定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增加了检验项目或提高了限度标准企业标准,在企业创优、企业竞争、保护优质产品、以及严防假冒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外较大的企业均有企业标准,且技术保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地方药品检验所 国家药典委员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 安全有效性安全:毒副反应小 药物的毒副反应:既可能是由药物本身造成,也可能是由引入的杂质所造成。 对有毒杂质均应严格控制他们含量限度。 药物本身有毒性时,应制订严格的临床使用方案、监测方法、明确应急措施。有效:疗效肯定 药物晶型或异构体的不同,其药效、生物利用度等可能迥然不同,对临床疗效有较大影响。 存在多晶型或异构状态的药物,质量标准中应制订相应控制指标。 3). 先进性 质量标准中采用的方法与技术,根据项目需要,应尽可能采用较先进的方法与技术。 例如:中国药典(2005 年版二部)已采用的仪器分析法有:UV 、IR 、GC 、HPLC 、HPCE 、LC-MS 、NMR 、TLC 、AA 及Flu 法,被采用的次数远比以前几版药典要高得多。 已有国外标准的药物,制订的标准应达到或超过国外标准的水平。4). 规范性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与统一格式进行综上所述,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或修订,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不断完善”的原则,使标准能起到保证药品质量和促进对外贸易的作用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1. 名称 正文品种收载的中文药品名称系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推荐的名称及其命名原则命名。 药典收载的中文药品名称均为法定名称;(1)药品名称 应科学、明确、简短(一般以2~4个字为宜); 同类药物应尽量用已确定的词干命名,使之体现系统性。 药品名称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即为法定药品名称(通用名称)。(2)避免名称 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治疗学或病理学的药品名称。2.性状 性状项下记载药品的外观、臭、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药品的性状是药品质量的重要表征之一。(1) 外观性状是对药品的色泽和外表感观的规定。 臭应是指药品本身所固有的,不应包括混有残留溶剂或异臭杂质所带入的异臭。 遇有对药品的晶型、细度或溶液的颜色需作严格控制时,应在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2) 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 (3) 物理常数 包括相对密度、馏程、熔点、凝点、比旋度、折光率、黏度、吸收系数、碘值、皂化值和酸值等;测定结果不仅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也反映药品的纯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理化常数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进行测定。 质量标准中采用哪些常数控制质量,则根据不同药品的具体情况选定。e.g. 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仪器校正选用5台不同型号的分光光度计,参照中国药典附录分光光度计项下的仪器校正和检定方法进行全面校正。溶剂检查测定供试对照品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待测物所用的波长附近不得有干扰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的校对以配置供试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1~2)nm 处,再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对吸收池及供试品溶液的要求:吸收池应于临用前配对。供试品如系不稳定的品种,可用未经干燥的原供试品测定;然后再另取样测定干燥失重后扣除。 样品溶液应先配成吸收度在0.6 ~0.8 之间进行测定;然后用同批溶剂将溶液稀释一倍,再测定其吸收度。样品应同时配置二份,并注明测定时的温度。同一台仪器测定二份间结果的偏差应不超过1% 。之后对各台仪器测得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其相对标准差不得超过1.5% 。以平均值确定为该品种的吸收系数。3. 鉴别鉴别项下规定的试验方法,仅适用于鉴别药品的真伪;对于原料药,还应结合性状项下的外观和物理常数进行确认。(1)常用鉴别方法的特点 化学法操作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应用广,但专属性比仪器分析法差。 紫外光谱主要是有机药物的共轭系统产生的光谱,它可提供λmax 、λmin 、K(λmin/λmax )及等参数。 红外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分子中每个基团一般都有相应的吸收峰,且特征性强、操作简便、实验成本低等优点。 色谱法利用色谱保留进行定性,专属性强。示例一琥乙红霉素的鉴别【鉴别】 (1) 取本品约5mg ,加盐酸羟胺的饱和甲醇溶液与氢氧化钠的饱和甲醇溶液各3~5滴,在水浴上加热发生气泡,放冷,加盐酸溶液(4.5→100) 使成酸性,加三氯化铁试液0.5ml ,溶液显紫红色。(2) 取本品与琥乙红霉素标准品,分别加丙酮制成每1ml 中各含4mg 的溶液,照有关物质项下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供试品所显主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应与标准品的主斑点相同。(3) 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琥乙红霉素标准品的图谱一致。如发现在1260cm-1 处的吸收峰与标准品的图谱不一致时,可取本品适量,溶于无水乙醇中,在水浴上蒸干,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后测定。4. 检查检查项下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与安全性四个方面;对于规定中的各种杂质检查项目,系指该药品在按既定工艺进行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或产生并需要控制的杂质;改变生产工艺时需另考虑增修订有关项目。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药,应按照其制剂项下的要求,进行澄明度及其他项目的检查,并应符合规定。各类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均应符合各制剂通则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其装量除附录已作规定外,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杂质检查方法的基本要求 对杂质检查的基本要求是:专属性、灵敏性、试验条件的最佳化。 对于色谱法,还要研究其分离能力。比如,用该药加中间体的混合物、成品用强酸、强碱、光照、加热进行处理,然后,在既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点样、分离,以考察色谱法的可靠性。 (1)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 ①化学原料药(西药)的含量测定 应首选容量分析法。滴定终点的确定,应用适宜的电化学方法确定等当点的变色域,例如酸碱滴定可用电位滴定法。如果无合适的容量分析法可选用时,可考虑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或色谱方法。②制剂的含量测定应首选色谱法。 在色谱法中采用率最高的是HPLC 法,而GC 法、TLC 法则应用较少。 当辅料不干扰测定时,也可选用UV 法。对于复方制剂常用HPLC 法。③对于酶类药品应首选酶分析法 抗生素药品应首选HPLC 法及微生物法, 放射性药品应首选放射性测定法等等④在上述方法均不适合时,可考虑使用计算分光光度法。 例如VitA 的含量测定即采用了三点校正法。 使用该法时,对样品的预处理及允许使用该法的条件都作了规定。 在严格控制诸项条件的情况下,方可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及精密度。⑤对于新药的研制, 其含量测定应选用原理不同的两种方法进行对照性测定。 然而,有些药品则没有合适的含量测定法,如疫苗类、血液制品类等。对于这类药品,应参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检定及试验。(2)含量限度的确定 含量限度的制订一般可依据下列三种情况来综合考虑 ①根据不同的剂型 例如维生素B1 , 口服用的含量标准不得少于98.5% , 供注射用的不得少于99.0% , 片剂的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0.0% ~110.0% , 注射液的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3.0% ~107.0% 。 不同品种的相同剂型的药物,其含量限度也是不同的。 总之质量与限度: 标准太低,药品质量无法保证; 标准太高,生产上难以达到,没有必要。6. 贮藏 药品的贮藏条件需要通过药品稳定性试验来确定。 例如:是否需要避光, 是否需要低温贮藏等; 药品在一定条件下贮藏、多长时间仍有效,即有效期的确定。 马来酸替加色罗的质量标准(草案) 马来酸替加色罗 Malaisuan Tijiaseluo 本品为N- 正戊基- N′-[(5- 甲氧基吲哚-3)- 亚甲基胺基]胍,按无水物计算,含C20H15N3O6 不得少于98.5%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本品在二甲亚砜中易溶,在甲醇、丙酮中微溶,在水、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中不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中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附录VIII Q 三)为189℃~191℃。 【鉴别】(1)取本品约2mg 置试管中,加甲醇2ml 使溶解,加水2ml ,混匀,加入高锰酸钾溶液1滴,稍振摇,即可见到,溶液呈黄棕色。将此样品溶液置40℃水浴中加热5分钟,可见到有棕色沉淀产生。(2)取本品约2mg 置试管中,加甲醇2ml 使溶解,加水2ml ,混匀,加入硫酸铜铵试液2滴,振摇,即可见到样品溶液由蓝色变为黄绿色,且溶液混浊,静置后,可见大量土黄色絮状沉淀。(3)本品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检查】氯化物取本品1.0g ,加水100ml, 加热煮沸,放冷,加水至100ml, 摇匀,滤过,取滤液,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附录VIII A ),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 )。 有关物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附录V D )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1% 十二烷基硫酸钠(含0.95% 冰醋酸)缓冲溶液(56 ︰44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4nm 。理论板数按马来酸替加色罗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主成分峰与杂质峰的分离度应>1.5 。测定法取本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每1ml 中含2mg 的溶液,精密量取适量,加甲醇稀释制成每1ml 中含10μg 的溶液,进样前均以流动相稀释至每1ml 中分别含0.2mg 和1μg 的溶液,分别作为供试品溶液及对照溶液。取上述溶液各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色谱图的主峰面积(0.5% )干燥失重取本品0.5g, 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 (《中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附录VIII L )炽灼残渣取本品0.5g ,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附录VIII N ),遗留残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