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Drug eruption 一、定义亦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它系统。它是药物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医源性疾病。二、病因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能引起药疹。临床常见的有:①抗生素类如青链霉素;②磺胺类;③解热镇痛类;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以苯巴比妥引起者最多;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TAT 等。中药、中成药也可引起药疹。三、发病机理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两大类。㈠变态反应型药疹I~IV 型变态反应均可。但有些不能简单归为某类。均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①I 型变态反应IgE 依赖型变态反应。发生快,可产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药物完全抗原→IgE 类抗体→结合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环中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过敏原,与细胞上的IgE 特异性结合→细胞脱颗粒和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和腺体分泌。②II 型变态反应药疹半抗原性药物与与RBC 、WBC 或PLT 结合成完全抗原→IgG(IgM) 循环抗体。药物再进入形成完全抗原结合与细胞上,即与血中的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③III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药物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血管炎、荨麻疹、血清病样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①只发生于少数对药物过敏的 用药者;②皮疹与药疹的药理作用无关,与用药剂量无一定的相关性;③有一定的潜伏期;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④皮疹形态很少有特异性;⑤交叉过敏和多原过敏;⑥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效。㈡非免疫反应1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药物直接(或促进)释放某种炎症介质。2 、过量反应(中毒反应)3 、蓄积作用4 、光感作用四、临床表现1 、有用药史;2 、有一定的潜伏期;3 、皮疹类型多样;4 、重症时常伴有口腔粘膜损害,且可有肝、肾、心脏、关节及造血系统损害的相关表现;5 、部位:一般泛发全身,对称分布;临床表现6 、自觉症状:瘙痒全身症状7 、病程多急性,但有自限性。临床类型及其特点:1 、固定型药疹:①是最常见的一型,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引起;②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临床类型之固定型药疹③皮疹为类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界清,中央可有水疱,愈后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重复用药,每次发病均在原来部位,但原皮疹扩大并可数目增多;④自觉瘙痒、灼痛。2、多形性红斑型药疹:①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镇痛类等引起;②皮疹为豌豆至蚕豆大小类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央呈紫红色,或有水疱,界清。对称分布;临床类型之多形性红斑型药疹:③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④自觉痒痛。⑤重症者在粘膜部位或全身泛发大疱、糜烂,疼痛剧烈,伴高热等全身症状,可有内脏损害,病情凶险。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①由巴比妥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苯妥英钠、青链霉素等引起,多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特点②皮损初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渐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后渗液结痂;以后全身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呈手套样和袜套样脱屑。头发、指趾甲也可脱落。粘膜受累。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特点③可伴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血液系统损害。4、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巴比妥类、抗癫痫药物等引起;②起病急骤,多用药后<48 小时或1~3 周(苯妥英钠需2~8W )发生,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疹特点③皮损为全身弥漫性暗紫红色斑片,上有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坏死表皮脱落后留下似浅二度烫伤的糜烂面,可达皮肤面积的20~100% ;粘膜剥脱,可累及呼吸道、胃肠道。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④有25~70% 的死亡率,最常见的死因是继发感染。其他5、荨麻疹型药疹:青霉素、阿司匹林和血清制品6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7 、湿疹型药疹8 、紫癜型药疹9 、痤疮样药疹10 、光感性药疹11 、血清病样型药疹五、实验室检查1 、白细胞总数可增多,常伴嗜酸性白细胞增高,个别情况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 、若内脏受累,则有肝、肾功能异常;尿蛋白;心电图等异常实验室检查3、确定致敏药物:目前尚无理想方法。一般有体内试验(包括皮试和激发试验)和体外试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琼脂弥散试验等)。诊断1、诊断依据:明确的用药史;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发生突然,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进展较快,1~2 天至5~6 天遍及全身,皮疹颜色鲜红伴瘙痒。诊断2、同时判断出致敏药物只用过一种药则一目了然;若用过两种以上,可根据既往过敏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判断。七、鉴别诊断应与其它发疹性疾病及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鉴别:药疹的皮疹更为鲜红和瘙痒,而全身症状可较轻,无Koplic 斑、草莓舌、环口苍白圈等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八、治疗治疗原则: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近似药物;加速排泄;抗过敏治疗。㈠一般治疗:1 、抗组胺药:选用1~2 种口服;2 、维生素C、10% 葡萄糖酸钙;3 、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30~60mg/ 日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10mg/ 日,肌注或静滴。一般治疗4、局部用粉剂或氧化锌洗剂,皮质类固醇霜剂;有糜烂、渗液者予3% 硼酸水或1:5000 呋喃西林液湿敷。㈡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及时抢救,加强护理,加强支持疗法,注意病室温暖、清洁,严防继发感染及交叉过敏发生。重型药疹治疗1、及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氢化可的松200~400mg / 日或地塞米松10mg/ 日,静滴。重金属引起者可用络合剂如二巯基丙醇2~3g/ 天,共3~5 天;重型药疹治疗2、加强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粒细胞缺乏;3 、注意预防和治疗合并症、保肝、抗感染治疗;4 、局部治疗:皮疹、眼、口腔护理。九、预防1 、祥询病史,慎重用药,用药勿过久过量;2 、注意用药期间一切发疹现象;3 、填“过敏卡”,避免再用致过敏药物;4 、青霉素、普鲁卡因、血清等药物应按正规方法做皮肤试验。总结思考题1 、药疹的常见病因和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2 、固定型、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临床特点?3 、药疹的治疗?* * ④Ⅳ型变态反应见于湿疹样和麻疹样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药物完全抗原→巨嗜细胞递呈抗原→致敏性淋巴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产生→再接触抗原→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临床表现*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