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ppt
中药性味理论研究.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21.2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21:0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中药性味理论研究.ppt介绍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对辨证论治的临床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内涵丰富而复杂。中药性味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既能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又能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中药性味理论成为中医药学者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遵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我们提出:“一药X味Y性(Y≤X )”的假说和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研究思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吴茱萸、麻黄、洋金花的性味进行研究。指某一中药的“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以及“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相互间以相同或不同的层次进行的组合,或与另一中药的“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以及“中药性味物质基础”进行的组合。这些组合可以再现中药或方剂固有优势或创造出新的药物。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在于,无论是物质基础分析、药理研究,还是新药研发,都与中药性味理论紧密相连,都是直接与中药具体性味相对应的,都是围绕阐明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而开展研究的。这些概念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性味理论新假说以及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方法等一起,将进一步构建、完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古籍文献与临床资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高度重视。目的:以性味为中心,以系统厘清中药性味理论的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阐明药物性味变化与药物临床功效或应用的相关性、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深化对药物性味的理解、确定药物性味研究的适宜方向等为目的。方法:系统搜集古今医药学及非医药文献中与性味理论直接、间接相关的全部资料,古今结合、医药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结合,多角度充分利用全部文献的多重价值。古籍文献与临床资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高度重视。拆分原则:①全成分拆分,即各拆分组分之和等于全成分。②各拆分组分之间成分无交叉,尽量保持原型状态。③由粗至细拆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与化学成分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辛味之性属温(热)《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四……感寒腹痛。《本草汇言》: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吴茱萸皆可治之。清《本经逢原》:凡病非寒滞者勿服。清叶桂《本草经解》:吴茱萸气温。辛温则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可见历代本草对吴茱萸有止痛之功并无争议,存在共识,且所止之疼痛均由寒邪所致。小鼠腹腔注射醋酸后有毛松、活动减少、卷曲拱背等类似于中医所谓“畏寒”的症状表现。被归属于辛味物质基础的生物碱1组分和20 % 乙醇洗脱组分有显著的止痛作用,表明其具有温热之性。20 % 乙醇洗脱组分也有一定的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可能具有散寒作用苦味之性属热(温)番泻叶甘、苦、寒,实验小鼠精神萎靡、畏寒、毛发稀疏、竖立等现象。大剂量灌服小鼠所出现的症状符合中医所谓的脾虚泄泻证候特点催吐药硫酸铜(胆矾的主要成分),味酸辛、性寒。以其造成呕吐模型,当与寒邪有关。用水或寒冷刺激导致溃疡形成的应激型胃溃疡应属寒邪所致的病理模型。冷水应激造成大鼠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变,说明出现的血瘀是冷水这一“寒邪”刺激而成。归属于苦味物质基础的吴茱萸内酯、醇沉组分、吴茱萸生物碱2组分及95% 乙醇洗脱组分等其作用的偏性是解除了寒象,因此推测吴茱萸各苦味拆分组分在“四性”的属性上应属热性。麻黄确为含有辛味和苦味的中药。麻黄辛味的物质基础是具有发汗、解热、平喘、抗炎和利尿作用的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和非生物碱组分(主要为萜类、芳香族、苯丙素类及黄酮类化合物等)。麻黄苦味的物质基础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体内平喘作用的多糖组分。麻黄中的辛味具有温性,而其苦味具有凉(寒)性。麻黄的性味标示应为:麻黄,性味,辛温、苦凉(寒)。洋金花不是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苦味的复合性味中药。洋金花辛味的物质基础是具有镇痛、止痉、止咳、平喘作用的生物碱组分苦味的物质基础是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瘙痒、促进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抗细胞增殖,临床上可有效治疗银屑病的大孔树脂50% 乙醇洗脱组分(主要含40 余种醉茄内酯类化合物和10 余种黄酮类化合物)。洋金花中的辛味具有温性,而其苦味具有凉(寒)性。洋金花性味标示应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苦凉(寒)目前已经完成的对目标中药吴茱萸、麻黄和洋金花性味组分的拆分研究,不仅证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的构想是能够实现的,也为进一步开展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目前的研究实例还很有限,但已经为我们坚持用这一研究方法继续探索本研究组提出的中药“一药X味Y性,(Y≤X )”的新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展现出了令人乐观的前景。* 中药性味理论中的基本科学内涵不清药味的本质?药性(气)的本质?味与性(气)的关系?性味与其它药性的关系?性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价值降低,理论与实践对应性差一性多味;性味相同但功效主治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主治相同选择研究药物文献研究临床应用资料发掘建立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构建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中药性味拆分组分化学成分表征研究中药化学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选择方剂,开展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整理、分析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阐明中药性味的内涵选择研究药物文献研究临床应用资料发掘建立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构建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中药性味拆分组分化学成分表征研究中药化学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选择方剂,开展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整理、分析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阐明中药性味的内涵中药中能够代表该中药某一具体性味的部分功效的组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一定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的不同分离部位。中药中能够代表该中药某一具体性味的全部功效的组分。能够准确、充分地反映某一单味中药的具体性味功效的药理学多相关指标组合。注意点2:在中药性味的文献研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药物性味变化与药物临床功效或应用的相关性。注意点3:古今一致之处自然十分重要,但古今差异或古存今 失之点亦当格外重视,不可轻易抛弃。注意点1:一种中药的具体性味,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并往往经历着由单味向复合药味的转变。拆分方法:必须采用多种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色谱、离子交换树脂色谱、凝胶滤过色 谱、逆流色谱、ODS 柱色谱和HPLC 制备色谱等联合运用。注意点:传统中医用药绝大多数是以水煎煮提取,其性味的总结也多来自水煎煮液中的成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在获得各中药化学成分拆分组分基础上,利用TLC 、HPLC 、UPLC-MS 和GC-MS 等方法验证各拆分组分成分之间无交叉,并进行各拆分组分化学成分表征,阐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为下一阶段各拆分组分的进一步开展“中药性味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研究和性味归属提供基础。通过本草考证和现代文献检索,分别利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归纳演绎方法,并借助聚类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等现代统计学方法,建立“性味—功效—药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而构建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注意点2:多指标性,中药的一个性味,常常代表了众多的药理作用,不能仅用一、二个现代药理作用来表征。注意点3:多层次性,主要采用传统、经典、成熟的整体体内实验和组织器官药理实验指标、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层次研究指标对其进行系统生物学评价。注意点4:因药而异,性味相同的药物,功效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一味中药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具有特异性。注意点1:还原性,需要用传统中医思维和传统中医研究方法进行还原。中药的药性(效)经常是通过配伍才能体现出来的。选择的方剂应是以取复合性味药物中的一种具体药味(如辛或苦)的功效为配伍目的。以与各方剂临床应用相符合的药理学指标体系为依据,考察各中药性味组分是否能代表原来中药产生的配伍作用,并以此进一步确证各中药性味组分的确定是否准确。吴茱萸洋金花麻黄吴茱萸东汉《本经》: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宋《开宝本草》:吴茱萸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吴茱萸味苦、辛,气热,有小毒。明《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200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吴茱萸辛、苦,热。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的作用与其辛温之性味有关;吴茱萸“定吐止泻,理关格中满,香港脚疝瘕,制肝燥脾风,厥气上逆,阴寒膈塞,气不得上下,腹胀下痢,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的作用则与其苦热之性味有关。吴茱萸吴茱萸通过本草学考证,并将中药传统性味的表达与现代药理学文献数据库相结合,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等)客观建立二者相关性。建立的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为:辛味与镇痛、抗炎可能具有相关性;苦味与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等药理作用可能相关。具有镇痛和抗炎等作用的成分可能是辛味的物质基础;具有止呕、止泻和抗胃溃疡等作用的成分可能是苦味的物质基础。合并‘回收乙醇;阳离子交换树脂吴茱萸水煎煮挥发油组分水煎液氯仿萃取生物碱1 水液浓缩;AB-8 大孔吸附树脂水洗脱液20% 乙醇洗脱液95% 乙醇洗脱液浓缩;调含乙醇50% 醇沉组分上清液流出液离子交换树脂生物碱2 AB-8 大孔吸附树脂水洗脱液95% 乙醇洗脱液95% 乙醇洗脱组分固形物1 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20% 乙醇洗脱组分吴茱萸内酯为单体。醇沉组分主要为多糖类物质。挥发油组分主要为单萜醇类、倍半萜烯类 化合物,采用GC-MS 法鉴定了挥发油组分中的55 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12% 各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研究通过UPLC-QTof -MS分析建立了Alk1(生物碱1组分)、Alk2(生物碱2组分)、95%乙醇和20%乙醇四个组分的总离子流图指纹图谱并应用MarkerLynx管理软件进行了PCA、PLS-DA高级数据分析,应用全新ChromaLynx管理软件对各组分数据相互对比分析,结合相同色谱条件下对不同组分总离子流图进行对比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验证了本研究建立的吴茱萸各性味组分的可拆分性、重现性和各组分成分相互不交叉。各化学拆分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中药性味理论研究.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