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措施内容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三间分布输入性自然疫源性影响因素:生物、自然、社会控制措施评估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 型之间有交叉反应。病原学登革病毒的感染性在pH7 -9最稳定-70℃或冷冻干燥4 ℃可长期保存登革病毒不耐热,50 度30min ,或100 度2min 均可灭活紫外线、0.05% 福尔马林、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登革病毒登革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和去氧胆酸钠敏感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繁殖自然宿主3种:伊蚊、人和低等灵长类动物低等灵长类动物可感染,滴度足以感染蚊的病毒血症,但不发病病毒可引起人的临床疾病,该疾病仅见于人未经传代的病毒脑内接种乳鼠后一般不出现病症,实验室中一些经过多次传代后的毒株可使乳鼠产生疾病和死亡低传代或未经传代的病毒只能在实验室饲养的蚊和蚊细胞系中持续培养免疫学及免疫病理学各型登革病毒可以诱导对本型血清型登革病毒的终生免疫,对异型病毒产生短期免疫4 型病毒均可以引起严重甚至致死性疾病各血清型内病毒可以发生遗传变异,有些遗传变异似乎可以导致病毒毒力增加或流行能力加强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低等灵长类是主要传染源(宿主)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 ,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媒介伊蚊叮咬吸血时将登革病毒传染给人或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伊蚊的传播方式有两种生物学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机械传播目前尚无人-人报道,在实验室,应注意可能会引起气溶胶传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20 世纪八十年代调查:热带地区(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北纬22 。以南地区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近年调查发现:北纬25 度的区域也有埃及伊蚊分布,云南边境(瑞丽)家栖传播能力最强埃及伊蚊地理分布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极为广泛(亚洲、美洲),近年来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登革热流行,白蚊伊蚊起了唯一或主要传播媒介作用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分布的蚊种白蚊伊蚊和埃及伊蚊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种间竞争现象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白纹伊蚊地理分布伊蚊孳生伊蚊孳生易感性普遍易感,但并非人人发病二次或多次感染地区分布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所有职业人群均有可感染发病,人群感染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值得高度重视时间分布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但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流行高峰时间不同,如为输入性传播则发病高峰依输入时间而可能有所不同周期性:东南亚地区似乎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一个地区方式登革热流行后,随后3-5年有发生登革出血热的危险输入性当伊蚊密度达到一定水平而自然条件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爆发或流行传染源交通工具自然疫源性丛林型亚洲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中,主要通过栖息于树冠的伊蚊与低等灵长类之间传播、保存病毒,此为登革病毒自然疫源性的原始循环,并可能将病毒扩散传播至乡村和城市地区乡村型、城市型“伊蚊-人-伊蚊”传播。城市型最为重要,可引起较大流行,并有多种血清型病毒的循环传播云南可能存在有丛林型疫源地伊蚊经卵传递部分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从自然界捕获的埃及伊蚊、白蚊伊蚊等其它一些伊蚊的蚊卵、幼虫或雄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证实存在经卵传播雄性白蚊伊蚊感染登革病毒后可通过交配将病毒传给雌蚊 伊蚊垂直传播登革病毒在以上三种疫源地中均起一定作用。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当布雷图指数超过20 有可能发生登革热爆发流行,而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发生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较小自然因素:气温、降雨量社会因素传染源的活动在登革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员流动比伊蚊迁移更为重要“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则属于安全范围;如果该指数高于20 ,则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有利于DF 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输入地自然气候输入地伊蚊密度屋内处积水容器居民养花、养莲建筑工地积水水缸积水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控制技术相关定义疫点: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 米之内的空间范围。疫区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者根据地理区域划定。输入性病例: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输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外地感染或发病后来到某地,对于该地来说,也是输入病例。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 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表示病家、工作或活动地点附近已有带病毒之成蚊存在。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首次发现病例县区内,年度内首例1 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预防控制预防措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监测控制措施发生输入病例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爆发疫情时病例管理救治病人: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管理:疑似、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防蚊隔离要求: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发热病人可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并在隔离室周围100 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采样:血清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病例搜索输入病例主动追查旅行史,同团人员若病毒血症期在本省,在本省发病11 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 米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检。需跟踪观察1个月(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本地病例:要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调查其发病前25 天内,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人、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发现蚊媒密度调查与评估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 -100 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每3天进行一次。媒介伊蚊的控制紧急喷药,杀灭成蚊:针对病人可能传播给他人的地点,立即紧急喷药,杀灭成蚊,间隔一周再次喷药,共喷药三次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疫点周围半径100 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根据在本地传播的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重中之重是消灭孳生地。2007 年8月,一名工人在新加坡的一个居民小区内喷洒驱蚊烟雾防止蚊子繁殖。★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保护易感者积极清除居住环境及其周围无用的储水容器,如旧轮胎、空饮料瓶、破缸和水罐等做好居家清洁和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及时清除家居环境积水定期更换花瓶中的水,每隔5-7天一次家用水缸、储水池应加盖,防止蚊产卵,每周擦洗清洁一次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防止蚊叮咬野外活动或作业,使用驱避剂评估与总结评价指标包括发病率(罹患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伊蚊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可作为登革热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当该指数超过20 时,判定为危险——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更大风险低于5时,流行将停息。8 *jxcdc 传防所分布限于北纬22° 以南一些沿海地区海南广西钦州地区、涠洲岛广东湛江地区的少数村镇台湾登革热流行过程时间图新个案健康的人新个案+ 健康的人境外输入个案+ 时间8~10 日3~ 15 日8~10 日3~ 15 日蚊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内潜伏期新个案健康的人新个案健康的人蚊媒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有效预防时间一代病例二代病例外潜伏期8-10 日*jxcdc 传防所*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