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一)AP 临床表现腹痛是AP 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常源于急性炎症、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继发真菌感染。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全身并发症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或休克肺不张、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有研究表明胸腔积液的出现与AP 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耳鸣、复视、谵妄、语言障碍及肢体僵硬.昏迷等胰性脑病表现,可发生于起病后早期,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体征轻症者仅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Grey—Turner 征,Cullen 征。少数患者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罕见横结肠坏死。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其他可有相应并发症所具有的体征。(二)辅助检查1.血清酶学检查: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2 .血清标志物:推荐使用c反应蛋白(CRP) ,发病72 h 后CRP>l50 mg /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动态测定血清IL-6 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3 .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各种急腹症发生于其它脏器的急性腹痛各种急腹症 消化道脏器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脾破裂高位阑尾穿孔肾绞痛异位妊娠破裂发生于其它脏器的急性腹痛心绞痛心肌梗死肺栓塞血清酶学检查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 (24h 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并持续3~5 天)一般认为血清淀粉酶在起病6~12h 开始升高,48h 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尿淀粉酶开始升高。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血清淀粉酶持续增高要注意:病情反复、并发假性囊肿或脓肿、疑有结石或肿瘤、肾功能不全、巨淀粉酶血症等。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当血清淀粉酶活性已经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有互补作用。同样,血清脂肪酶活性与疾病严重度不呈正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发病初期24 ~48 h 行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受AP 时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AP 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推荐CT 扫描作为诊断AP 的标准影像学方法。必要时行增强CT 或动态增强CT 检查。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为A~E级。A 级:正常胰腺。B 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C 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D 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E 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A ~C级:临床上为MAP ;D~E级:临床上为SAP 。*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