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讲人:南京市第二医院Professor Du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大类。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多发生于夏秋季。特征为短潜伏期,常为集体发病,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可分为感染性和毒素性两大类。常见的感染性食物中毒细菌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 常见的毒素性食物中毒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 [病原学] (一)沙门氏菌属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最常见病原 菌之一,其中又以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 菌、病牛沙门菌、鸭沙门菌等较常见。沙门氏菌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脏和肌肉。肉类、蛋品、乳类及制品易受本菌污染。沙门菌无荚膜,但其细胞外膜包被的一层多糖十分粘稠,具有防止吞噬,逃避补体系统的破坏作用。沙门氏菌的主要抗原成分有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按照两种抗原的搭配,沙门氏菌可分为二千多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近年来明显增多,鸭沙门氏菌常引起无症状的胃肠道感染,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涉性病灶。 (二)副溶血性弧菌 革兰氏染色多形态菌,在无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在含3%-3.5% 氯化钠的培养基,37℃及pH7.5-8.5 条件下进行孵育则生长迅速。广泛存在于海产品及腌制品中。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 天。对酸与热极为敏感。目前发现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三)大肠埃氏菌 肠道条件致病菌。主要有下列四种:①产肠毒素在肠埃希菌,是旅游者及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原。③侵袭性大肠埃氏菌,通常在较大的儿童与成人中引起腹泻,类似菌痢表现。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其中的O157:H7 感染,已在1982 年确定为人类致病菌。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食物中毒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仅限于能产生肠毒素的菌株。本菌存在于人体的体表,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下搁置5h 以上,本菌足以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肠毒素煮沸30min 仍保留毒性。 (五)蜡样芽胞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粗大杆菌,有芽胞。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以及米、面、奶粉等食物。芽胞耐高温,煮沸后仍可存活。 (六)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在食品中能够产生肠毒素,并且可以从蛋白质中的组氨酸脱羧形成组氨。[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被致病细菌感染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 通过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并可重复感染。 (四)流行特征 多发生于气温较高,有利于细菌在食物中繁殖的夏秋季。可散发也可爆发流行。爆发 流行的特征为:①发病突然,时间集中,潜伏期短。②发病限于进食过同一种受污染食物者,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③停止进食受污染食物,疫情便可控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肠毒素或细菌裂解后释出的内毒素等)是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条件。感染性食物中毒细菌本身的侵袭作用也是致病的因素。发病与否与病情的轻重,则与细菌或其毒素的污染程度,进食量的多少,人体的抵抗力强弱等因素有关。由于吐泻症状重,细菌与毒素迅速排出体外,故较少引起败血症或严重毒血症状。重症病人可有结肠炎症与出血,肝、肾、肺等脏器有中毒性病变。 感染性食物中毒者,细菌在肠道繁殖,向外排菌,具有传染性,而且患者有感染表现,如发热等。毒素性食物中毒无传染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常于进食后数小时发病。毒素性细菌引起食物中毒潜伏期在1-5 小时以内,感染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超过2小时,出血性大肠埃氏菌O157:H7 多在3天左右。各种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主要为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毒素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呕吐剧烈,无发热,腹泻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几乎无死亡率。感染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发热,血样便,副溶血性弧菌可引起血性腹泻。EHECO157:H7 感染可有无症状带菌、非血性腹泻、出血性结肠炎以及溶血尿毒综合症等表现,病重者死亡。吐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可见于感染性食物中毒患者。病程短,多在1-3 天内恢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所致出血性结肠炎多数在7天内恢复。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等 标本能分离到同一病原菌。疑似金葡菌食物中 毒者可进行动物实验观察,确定耐热的葡萄球 菌肠毒素的存在。 (二)鉴别诊断 1.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和生物性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霍乱 4.急性坏死性肠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隔离、饮食(二)对症治疗 解痉止痛、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O157:H7 感染出现溶血尿毒综合症,相应积极处理,包括透析治疗。 (三)病原治疗 一般不用抗生素,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可按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预防]搞好饮食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加强禽畜的宰前宰后检疫,食品的加工、运输、贮存、出售加强卫生监督。饮食行业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饮食行业工作人员要定期体检。发现食物中毒,立即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大力进行群众性卫生宣传教育。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肉毒中毒是进食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特征,抢救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病原学] 肉毒杆菌是严格厌氧的梭状芽胞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能运动。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强。本菌主要存在在土壤及家畜中。火腿、腊肠、罐头或瓶装食品被肉毒杆菌污染后,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进食含有这种外毒素的食物后可发生中毒。 各型肉毒杆菌产生抗原性不同的抗毒素,引起人类制病的主要是A、B、E型外毒素,偶可由F型引起。肉毒杆菌外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毒力极强,但不耐热,80℃30min 或煮沸10min 被破坏。不同型的外毒素只能被相应的抗毒素中和。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肉毒杆菌存在于动物肠道,随粪便排出后,芽胞在土壤中存活期较长,但仅在缺氧情况下*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