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CI) 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原性膀胱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穴位按摩针刺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刺激患者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以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以建立反射性膀胱。* *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神经原性膀胱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SCI 病人早期的排尿障碍表现为尿的潴留或失禁等症状,是极容易造成的因素,而泌尿系感染是脊髓损伤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泌尿系统感染采取一系列的,解决膀胱功能失调问题,是预防脊髓损伤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同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排除和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 康复护理技术的表现——排尿功能障碍伴排便功能紊乱(如便秘、大便失禁等);会阴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增强;膀胱的感觉有明显减退或增丧失;有残余尿,但无下尿路机械性梗阻……神经原性膀胱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是神经性膀胱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损伤后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神经性膀胱的类型也不一样,可分为——和。完全性不完全性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反射性膀胱,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自律性膀胱。因此对患者只要确定其病变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而不会有误,并可以作为治疗依据。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现有的排尿功能情况,是否有尿失禁或潴留。并应做常规尿液分析,如条件允许可做膀胱内压测定,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以及肾盂造影等。膀胱功能评价:在除外严重输尿管膀胱逆流及泌尿系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方能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SCI 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SCI 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和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留置导尿一次导尿建立反射性膀胱A、留置导尿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输液者每2h 放尿1次,不输液者每4h 放尿1次,留置尿管期间不更换管,不冲洗膀胱,3周后拔除尿管。B、膀胱充盈训练气囊尿管密闭式留置导尿,夹闭尿管,每3~4 小时放尿1次。嘱患者每天饮水量不少于800ml 。晚8点后不需再饮水。定时饮水,限制入量,每小时饮水一次,每次不超过125ml ,不要一次大量饮水。有些患者一旦尿路受阻,会使膀胱短时间内扩张,是有损害的。常规护理留置尿管。一般术后40 ~100 天的要训练1~2周,伤后半年以上要训练2~4周,特殊患者视膀胱充盈情况而定。C、一次导尿3 周后拔除尿管,使患者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手法训练即在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二指时,即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会阴部;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摩时间约15min ,手法要轻. 挤压排尿量不少于每次留置导尿量的3/4 。自主排尿后测残尿量50 ~100ml 为成功,100ml 以上者须再次留置尿管重复训练。D、建立反射性膀胱SCI 患者在行膀胱功能康复时应在两侧下腹部寻找扳机点,或刺激大腿内侧、会阴部、龟头、肛门塞入开塞露引发排便动作,或在病情允许时坐便桶排便。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