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统管理排尿训练 间歇导尿排尿意识训练针灸治疗排尿手法的应用体位药物* * 脊髓休克期的泌尿系管理 脊髓休克期内,可暂时用留置尿管或耻骨上穿刺置管引流。必须注意的是,留置尿管如果超过7 天,泌尿系感染将迅速上升;长期留置尿管可诱发膀胱结石、膀胱萎缩或阴茎阴囊瘘的形成。为防止出现这些并发症,应该尽早拔除尿管,开始间歇导尿。脊髓恢复期的泌尿系管理 进入脊髓恢复期后,膀胱逼尿肌张力逐步恢复,可开始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可以判断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之间的协调情况,这是指导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的主要依据。间歇导尿 20 世纪40 年代末期,C-uttman 提出对脊髓损伤患者实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间歇导尿开始时每隔6小时1次,此后根据膀胱残余尿量的多少来调整导尿次数:残余尿量超过200ml ,每天导尿4次;150ml 以上,每天3次;100ml 以上,每天2次;l00ml 以下,每天1次;50 ~80ml 以下或为膀胱容量20 %~30 %以下时,可停止导尿。 间歇导尿 间歇导尿期间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2000ml 以内,并要求均匀摄入,每小时125ml 左右。每次间歇导尿的尿量不能超过500ml 。在间歇导尿的开始阶段,每周检查尿常规、尿培养1次,以后延长到2~4周1次。尿中发现脓细胞或白细胞计数大于10 个/每高倍视野或尿培养细菌计数连续2天均为105/m1 时,应使用抗生素。排尿意识训练 每次导尿时应进行排尿意识训练,嘱患者作正常排尿动作,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损伤在脊髓圆锥以上者,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存在,反射弧完整,较易形成反射性排尿。而圆锥及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低级排尿中枢的反射弧中断,易形成尿失禁或尿潴留,排尿训练较困难。 排尿手法的应用 每次导尿前10 分钟,开始用手法辅助进行膀胱训练,寻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触发点,如叩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龟头、扩张肛门或叩击骶尾部等,以促使自发性排尿反射。注意手压法不能用于休克期尿道括约肌痉挛和恢复期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以免因膀胱压力过高导致输尿管返流。体位 卧姿排尿残留尿量较多。站立位排尿则由于体位关系,易于将膀胱内沉淀物排出,残余尿减少。有人报道,每天坚持站立训练2小时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 * 间歇导尿体位 卧姿排尿残留尿量较多。站立位排尿则由于体位关系,易于将膀胱内沉淀物排出,残余尿减少。有人报道,每天坚持站立训练2小时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